昨天,笔者从寒山寺文化研究所获悉,寒山寺正在筹建省内首家古钟博物馆。随着“华夏第一法华钟”落户寒山寺大碑大钟园,古钟博物馆的建成已指日可待。此外,针对社会上有“今日寒山寺钟声已非张继所闻,大钟为日本僧人寒山所赠”这一说法,寒山寺文化研究所特别作出解释,“这是误解,该钟为清代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
寒山寺已集古钟200多口
苏州科技学院高级工程师、寒山寺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汪祖民介绍说,在寺内“寒拾殿”西南侧的钟楼悬挂的那口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的铁铸巨钟。钟身高1.3米,口径1.24米,重约2吨,色泽黝黑,上铸“古寒山寺”铭文。“唐诗中一千多年来令人神往的‘夜半钟声’,就是从这座六角形的钟楼中传出来的。”
汪祖民说,钟楼内悬挂的是自1979年开始举办迎新年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以来所敲响的古钟,并非是日本人所赠的古钟。日本人所赠的钟是青铜大钟,悬于寺内的大雄宝殿东南侧,为1910年日本友人在日本铸成后运到苏州赠送给寒山寺的。此钟高约0.82米,口径约0.62米,口缘平直,上有钮,形如乳头。钟上铸有阳文汉字“姑苏寒山寺钟铭”。
笔者看到,青铜钟比钟楼内的铁钟瘦小许多。汪祖民说,该钟敲出的音没有清代大铁钟那样雄厚,而且每次敲钟都是在钟楼内敲的,然而社会上却有传是敲日本人赠送的青铜钟,这种传言是错误的。
除了钟楼,寒山寺内还有一处钟房,里面陈列着近240口形状各异的钟。汪祖民说,这些钟多为明、清时铸造,由寺方历年来,特别是从2002年以后从各地废寺收集而来的,也有近几年从各省市征集得来的。为了挖掘拓展钟文化,寒山寺正在筹建江苏省首家古钟博物馆。“去年12月底落成的寒山寺大碑大钟园内,那口重量超过108吨的大钟,号称‘华夏第一法华钟’、‘世界第一佛钟’,与《枫桥夜泊》‘华夏第一诗碑’成为寒山寺新的文化标志。”
采访中,汪祖民向笔者透露,寒山寺“华夏第一法华钟”重108吨,居梵钟之首,比明朝所铸的北京大钟寺所藏之永乐大铜钟(有关文献记载是八万四千斤)还要重。这口仿唐“古寒山寺”大钟由俗称响铜的高锡青铜铸造而成。“为使音色和美,铸造方特别聘来了声学方面的专家进行精心研究与设计,在铸造过程中添加了15公斤黄金、镍等稀有合金。试音时,一声钟响声波时长超过120秒,超过目前国内最高标准。”
张继诗中的古钟成为千古之谜
“寒山寺这些大大小小的钟内,均无张继《枫桥夜泊》中吟唱过的那口古钟。”汪祖民说,这不禁叫人有些怅然。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曾鸣出打动唐朝诗人钟声的古钟,后来究竟在何方?汪祖民认为,可能是毁于了战火。
据汪祖民介绍,相关史料记载,寒山寺在元朝末年毁于战祸,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吟唱的那口古钟也不知去向。寒山寺以后曾多次修建,但同时又屡遭火灾、战祸等毁坏。历经沧桑,寒山寺数易其钟。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寒山寺的本寂禅师又主持建楼铸钟,大画家唐伯虎曾写了一篇《姑苏寒山寺化钟疏》,记载了化缘募钟的始末:“本寂禅师悟真筌而古德赞颂。实名法器,厥号大音。本寺额号寒山,建始普明。殿宇粗备,铜钟未成……”唐伯虎的好友文徵明手书张继《枫桥夜泊》,刻碑立于寺内。但没过多久,此钟又毁于倭寇战火。据《寒山寺志》记载:“钟遇倭变销为炮。”
汪祖民说,关于嘉靖铜钟的消失,在坊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当时为了抗击倭寇,把钟熔化用来铸造大炮了。另一说法是并未“销为炮”,而是在明朝末年流入了日本。明朝晚期,倭寇频繁骚扰江浙沿海地区,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倭寇从太仓登陆后入侵苏州地区,可能是在这一年掠走了寒山寺的明钟,带去了日本,随后不知所终。后来有位名叫山田寒山的日本僧人,矢志不渝地为寒山寺寻钟、铸钟、送钟。
汪祖民告诉笔者,康有为在庚辰年(1880年)到苏州寒山寺游览,看到古钟早佚,明钟又失,大为感慨,写下了一首七绝:“钟声已流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勿使丰干又饶舌,他人再到不空空。”康有为博学多览,所云必有所据,可惜未点明出处。钟的下落仍是一团疑云。“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寒山寺住持僧培元,也具文要求政府‘向日交涉,以期物归古园,古吴重光’,但终因无明确线索而无结果。”
陈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