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俗语中却很少有描述母女齐心合力共成一事的。在南京市下关区民营养老行业中,有这样一对母女:她们本从事不同的职业,却先后投身到养老事业。“三八”前夕,记者走进位于幕府东路的阳光养老院,见到了孙炳兰和沈萍这对母女。
据孙炳兰介绍,她原先是五塘村农民,后来到村办企业五塘服装厂做采购员,再到副厂长。尽管没有文化,但走南闯北的阅历渐渐拓宽了她的视野。上世纪80年代,孙炳兰在广州“奇怪”地遇到招手就停、指哪去哪的小汽车,那时候南京还没有出租车,她敏锐地感觉到:这种小汽车迟早有一天会在南京满街跑!
回到南京,孙炳兰很快就跑到交通局打听办理出租车的事情。不久以后,孙炳兰在单位接到交通局的电话,当孙炳兰赶到交通局办理手续的时候,在报名登记表上已经排在第6号。“估计我是南京第6辆出租车!如果算上性别,差不多我还是南京第一个女的姐呢。”
在随后的10多年里,就是因为忙于自己的事情,疏忽了对父亲的照顾,老人因病去世,这是她一生的遗憾。“从那时候起,我就打算全心全意从事养老行当了,也算是给父亲他老人家一个弥补吧。”
2007年4月,阳光老年公寓正式在黄方村落成。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孙炳兰有意让女儿沈萍回来帮忙。当时沈萍在南京长途汽车公司上班,在单位是票房班长。“那段时间母亲多次劝说,我非常犹豫,但考虑到开办养老院是妈妈弥补对外公遗憾的心愿,还是答应下来了。”
沈萍辞去了工作,和母亲一道投身于养老事业。经过努力,阳光养老院终于得到社会和民政部门的认可,在2007年下关区民办社会福利机构年度评比中获得了第三名。
2008年5月,养老院正式被列入规划拆迁范围。得知消息,沈萍当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心想:这些老人怎么办?不能丢下他们不管。母女商量,决定搬迁。在幕府山街道的帮助下,在幕府东路128号选了一块地皮。新址位于幕府山脚下,环境优美。
从那时起,母亲孙炳兰便有意“淡出”,做起“幕后”工作,凡事让女儿沈萍出面。在筹建新养老院过程中,从民政、消防、卫生到物价部门,几个部门跑下来,沈萍更觉得创业的不容易,心里越是心疼母亲,越是坚定了完成母亲心愿的决心。“由于公寓是拆迁新建,全部需要自己投资,拆迁补偿款根本不够用,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当年市场价值70万元的房子,只卖了55万元。”说到卖房子时,沈萍表情略带可惜。
2008年7月,在区民政局和幕府山街道等部门的帮助下,投资600万元的新的“阳光老年公寓”对外开张,原先22位老人成为养老院首批“顾客”。公寓为3层楼房建筑,有院落,有床位120张,设有单人间、双人间和三人间,房间配有空调、独立卫生间,此外,还有单独的娱乐室、阅览室、棋牌室等辅助设施。在一位老人的房间里,沈萍温柔地看着老人对记者说:“说句心里话,这么大的投资我也不知何时才能收回,但创业路上没有回头路。”
快报记者 项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