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救”业
· 全年新增 30万民工
· 他最关心的数据:有多少农民工在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救”业
  一个街道万人外出务工,两千人返乡失业

  政府如何破解难题?

  南京“皮毛”街道返乡再就业调查

  2月26日,雨一直下着。家住江宁区臧家村的刘浩和弟弟刘凯一起,冒着雨走进禄口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向工作人员咨询:“能否帮我们找份工作?”

  哥俩神情显得有些焦虑,往年此时,他们肯定已到外省,去皮毛厂打工了。不过,受金融危机影响,哥俩今年双双失业在家。

  据了解,禄口街道常年外出务工的有12900多人,去年底有11600多人返乡过年,今年再次外出务工的有9500多人。截至目前,还有2100多人滞留在家,没有找到工作,约占整个江宁区返乡滞留民工总数的40%。

  外出务工者中,90%的人均从事皮毛行业。禄口街道新闻发言人介绍,早在清朝光绪年间,禄口地区就有人东渡日本皮毛店打工,后来带动了一批人经营此业,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曾经靠做皮毛业辉煌发达一时的他们,在金融风暴袭击下,如今将何去何从?禄口街道相关部门会拿出什么方案,与失业的居民们一起应对这起金融风暴呢?江宁区政府相关部门又会如何全盘为全区所有失业者考虑呢?

  一个街道万人外出务工

  过完年,刘浩才26岁,可他已经在外闯荡近10年了。他告诉记者,中学毕业后,他就在同村人的介绍下,去广东一带打工,主要就是在皮毛厂裁剪皮毛。 据了解,像刘浩一样,由同村人带动去外地从事皮毛行业的人数不胜数,这是禄口街道的一项“传统”。

  “皮毛产业是禄口的传统产业,享誉海内外。”禄口街道新闻发言人介绍,在清朝光绪年间,禄口地区(当时叫葛仙乡)一个叫陶仕贵的人,前往日本北海道的皮毛店做工。 经过20多年的奋斗,他积攒了一笔资金,在北海道开设了主营黄鼠狼、狐、貂、獭等制成品的皮毛店,当了大老板。每年,他会往返于日本至上海等地,购销紧俏应时货色。

  1931年~1946年是禄口皮毛业鼎盛期,当时除了“海通”,还有“张茂祥”“大发”等5家有影响的皮毛店。此外,禄口侨居国外经营皮毛的人也多于其他乡镇。“当时,石甲村全村五分之二的人,都东渡日本经营起皮毛生意了”。

  1968年,禄口公社陆纲大队办起了皮毛厂,当时年产值只有几千元,但2年后,年产值已达8万余元。

  改革开放后,禄口的皮毛厂更是犹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起来。1987年,禄口外贸裘皮厂已拥有502名工人,年产值505万元,被南京市命名为明星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在经营皮毛产业的企业,规模更大,生产技术更加先进,禄口街道有20多家企业从事皮草生产。而外出务工从事皮毛生产的人也越来越多,2000年以来,每年外出从事皮毛业的达1万多人。

  裁剪皮毛,小哥俩盖上楼

  为何纷纷往外跑?刘浩脱口而出:“外面收入高一些吧!”

  刘浩说,第一年外出时,他以学徒为主,厂里包吃包住,另外每个月发给他250元学徒工资。第二年,掌握了一门裁剪皮毛手艺,已经能上“台面”工作的他,处境立即有了好转。 “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元。”刘浩说。

  刘浩学历不高,也无其他技能,对于这样一份收入,他基本满意。况且,多年以来,这份工作一直蛮稳定的。弟弟刘凯初中毕业之后,父母干脆就让刘浩带他去了广东,哥俩一起从事皮毛行业。5年前,哥俩就用各自打工攒下来的钱,分别在禄口镇盖起了楼房。

  本来,哥俩都打算将皮毛事业进行到底的。不过,去年的打工经历,让刘浩内心忐忑不安起来。

  去年春节过后,一个朋友介绍刘浩去了北京一家皮毛厂打工,可老板不守信用,他辛苦干了1个多月,不仅分文工钱没拿到,还倒贴了800元路费、生活费。

  后来,刘浩辗转去了河北,在另外一家皮毛厂干了3个月,挣了6000多元钱。不过,受金融危机影响,这家皮毛厂业务量不断下滑,经营日益惨淡。

  不甘心在一棵树上吊死,刘浩随后又去了广东。这一次,他在一家皮毛厂呆了4个月,挣了1.4万元钱。不过,好景不长,这里的皮毛厂生意也大不如从前。12月份,他被迫提前返乡,至今没有再出去过。

  “不想再出去了。”性格内向的刘浩说,他厌倦了在外漂泊的生活,现在很想在当地找一份能交养老保险的稳定工作,以便老有所依。“我母亲骨质疏松,还患有类风湿毛病。” 刘浩说,父母年龄大了,作为长子,他必须考虑到赡养父母的问题,“留在当地打工,多少能照顾到父母”。

  在这段时间里,刘浩发现工作岗位并不缺,缺的是一份“好工作”。“一般工作月薪就1000多一点。”刘浩说,这与他的期望值有差距,他得再找找。

  4岁之差,哥俩性格迥异。就在刘浩决定留在家乡找工作时,22岁的弟弟刘凯决定,不管承担多大风险,他要外出闯一闯。所以,哥俩在找工作时的态度也不一样,刘浩要更积极主动一些,刘凯带着一份陪哥哥找工作的心情,显得轻松一些。

  街道有2100多人失业了

  当然,禄口街道返乡滞留的绝不止刘浩和他的弟弟两个人。 禄口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所长张厚玉向记者介绍说,禄口街道总人口为73300多人,劳动力有40400多人,每年外出务工的有12900多人,其中90%的人都是从事皮毛行业的。

  “我们做过详细的摸底调查,去年外出务工返乡的居民有11600多人,截至目前又外出务工的有9500多人,也就是说还有2100多人返乡之后没有出去,失业了。”张厚玉说,金融危机对皮毛行业有不小冲击,工厂业务量都有所下滑,导致很多人找不到工作了。

  “年纪轻轻,闲在家里难受啊!”性格开朗一些的刘凯告诉记者,近2个月以来,他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很多时间只能靠看电视打发。这种日子看上去很舒适,却让他内心受到煎熬。

  “经常上网,三天两头打电话。”刘凯说,他跟很多人都联系过了,不过目前还没有好消息。 不过,刘凯说了,不管如何,3月中旬之后,他就不会再呆在禄口,他要出去试一试,他认为危机中应该也蕴含转机,他总能找到一份工作。

  急找工作的只有900多人

  禄口街道2100多名返乡滞留人中,有1200多人暂时不想就业。原来,禄口机场打算扩建,禄口街道有4个社区1200多名居民面临房屋拆迁问题。

  家住秦村社区的周爱英就是其中一个。记者采访时,她正与其他居民凑在一起搓麻将。她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5个年头了,都在皮毛厂做衣服。如今,300多个平方米的房子,面临拆迁,她就把打工先搁在一边,准备全力以赴争取拆迁补偿款了。“我老公出去打工了,但是等到拆迁时,他肯定也要回来。”周爱英说,“这才是我们今年的头等大事。”

  对于金融危机给工作带来的影响,她表示:“肯定有影响。”但她又很乐观,“等我们忙完拆迁,说不定金融危机就过去了。”

  “除了这1200多人,还有900多人就业问题需要解决。”禄口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所长张厚玉胸有成竹地说,按照江宁区政府、江宁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工作部署,目前该街道居民们的就业压力并不大。

  张厚玉介绍,江宁区已经连续5年开展“就业援助送春风”活动了,今年江宁区政府牵头,分管区长担任组长,亲自部署系列活动,各个街道重视程度都比往年大大提高。 “2月7日,我们就在艳阳广场搞过一场大型招聘会。”张厚玉说,这次招聘会有20多家单位参与,提供了800多个岗位。当时,一共达成724份意向协议。目前,一共有283人就业。 此外,该街道还打算于3月上旬,送岗位下乡,在铜山老集镇开展一场招聘会,预计会提供280个岗位。

  另外,街道还请专业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各种培训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免费培训,提高技能,增加竞争力。比如,开设的机动车培训班,就是为他们进中国邮政航空公司上班做准备的。

  针对创业成功者,街道也为他们提供培训服务。“我认为参加培训很有必要!”禄口街道东湖村人陶银生说,他在培训中受益了。陶银生早在1991年就去广东打工了,2000年后他荣归故里,开始自主创业,事业蒸蒸日上。不过,受金融危机影响,厂里的订单也一度下滑。在培训中,他受到了启发,打开了经营思路,在裘皮订单下降后,他实行产品转换,生产起仿裘皮。如今,他的生意逆流而上,别人忙于裁员,他却扩招了20多名工人。

  不挑不拣,48小时上岗

  “禄口街道返乡滞留者,约占整个江宁区返乡滞留民工总数的40%。”据江宁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义谦介绍,去年底江宁区外出务工人员是16000多人,截至目前,已经有11000多人有了岗位。大约有5000人滞留在家,暂时没有岗位,去除禄口街道2100多人,约有3000名返乡者没有工作。

  为解决这部分人就业问题,江宁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了“就业援助送春风”活动,“只要你愿意就业,对岗位没有太多的要求,48小时内让你上岗。”

  □快报记者 钟晓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