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PDF 版
· 大宅门里的帝师遗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3 月 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大宅门里的帝师遗风
这座宅子的主人曾经是两代帝王的老师,这份贵气和荣耀,足以令它傲视群雄

  绫庄巷是白下区的一条旧巷了,巷陌中的房屋都是暗色调的,青灰抑或棕褐,唯独31号的房子光亮鲜明。亮黄色的墙面和屋前的大招牌十分抢眼——这里现在是一所老年公寓,而在早期的资料记载中,它曾是清代帝师翁同龢的故居。

  在晚清的历史上,翁同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状元出身的他,曾先后为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并担任显赫要职,两度入主清代中枢权力机关军机处,单是这样的身份,古往今来能媲美的人就屈指可数了。清末内忧外患时,翁氏又力主抗敌,扶持光绪帝维新变法。

  而拂去虚浮的荣华,翁氏在书画方面,也颇有造诣。出身书香之家的他,诗文简练凝重,书法更是气势非凡、力透纸背,被誉为“晚清四家”之首。

  若不是事先知道,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处古宅。从外部看来,找不到半点清代建筑的影子。在周围矮旧房屋的衬托下,倒显得其鹤立鸡群,全然一派新式建筑的风光。

  进入门厅,是一间普通的水泥房间,但屋顶上方镶接的一道古木雕花透露出了些许耐人咀嚼的味道。一个圆形的拱门连着过道,拱门上方的牌匾上写着“文恭轩”三个金字。传说这块牌匾,为光绪皇帝所赐。虽然真假难辨,但还是让人暗暗惊奇于老宅中的“卧虎藏龙”。

  穿过过道,一个两层高小楼围成的长方形院子出现在眼前。楼下的房间是老人们住的地方。两位老人在院子的一角静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享受清静的时光。抬头看,二层是木质的阁楼,朱红色的油漆衬着屋角悬挂的灯笼,显得古色古香,木栏杆上细腻的雕纹随处可见。玻璃和地面都堆积了薄薄的一层灰,工作人员说,这里已经成了他们堆放杂物的仓库。阁楼很低,身处其中总感觉自己是极不协调的庞然大物。走廊也很狭窄,身形瘦削的人才能勉强通过。沿着狭窄的木楼梯蹑手蹑脚地爬上爬下,生怕一用力这极精致的小楼便承受不住。习惯了都市的宽敞和豪迈,来到这雅致之地,竟不由自主地小心翼翼起来。

  听工作人员说,这里之前曾做过旅馆,由于种种原因,后来改做了老年公寓。不管是哪样,看中的都是这老宅中的一份与众不同的典雅和清幽。

  而此处故居,本身也还带着一些争议。

  南京的这处古宅,有人说是翁同龢在南京参加乡试时住的,也有人说,是翁同龢在南京主持清廷选拔考试时的住所。但现在更多的说法认为,这宅子,姓“温”而非“翁”。“温”者,乃是清代的又一赫赫有名之人——同为两代帝师的温葆深,他曾是清代咸丰和同治两朝皇帝的老师。

  虽然老宅不定“姓”,但不能否认,它的主人曾经是清朝两代帝王的老师,这份贵气和荣耀,足以令它傲视群雄。

  老宅典雅、清幽

  这里如今是老年公寓

  实习生 朱琳/文

  快报记者 唐伟超 赵杰/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