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阅读周刊·广纪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民国第一位 死于自杀的女影星
· 为甲虫错失 感情的达尔文
· 宋庆龄为何  不葬在中山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宋庆龄为何  不葬在中山陵
  宋庆龄生前嘱托安葬于万国公墓

  在南京中山陵园环绕中山陵的附葬诸墓中,廖仲恺与其夫人何香凝的合葬墓,面积不大(占地仅20亩,不远的谭延闿陵墓占地300余亩),但风格卓异,引人遐思。此墓也是设计中山陵的建筑师、英年早逝的吕彦直的作品。 廖仲恺夫妇都是最早的同盟会员,是中山先生最亲密的战友和助手。据记载,中山先生弥留之际,曾亲嘱何香凝:“我死后,请善视孙夫人……”

  听到肯定的回答后,孙中山握住何的手:“廖仲恺夫人,我感谢你……”共同的遭遇、经历和事业,使宋庆龄与何香凝的“命运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其关系无论公私都非同一般。何的子女从小就尊称宋为“叔婆”或用英语称之为“安娣”。何香凝逝世9年之后,宋庆龄病逝于北京。在逝世前半个月,她被授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名誉主席称号。有人猜测,她是否会与何香凝一样合葬中山陵?

  出乎猜测者的预料,她的遗体火化的第二天,骨灰就由专机运往上海,安葬于万国公墓的宋氏墓园。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尊重她生前的嘱托、安排。 在她逝世前3个月,被她一直尊称为“李姐”、16岁就到她身边帮助料理家务达53年之久的李燕娥因病逝世。宋庆龄嘱咐李的骨灰与她的骨灰要葬在一起。在她为此给私人秘书的书面指示中,“画了一个草图,标明李姐和她自己墓碑的位置应在她父母合葬墓的左右等距,都平放在地上”。

  宋庆龄不想分享孙中山的历史业绩

  宋庆龄为什么没有提出与孙中山合葬或附葬于中山陵?廖承志在《我的吊唁》一文中解释说: 她一生地位崇高,但她从未想过身后作什么特殊安排。台湾有些人说,她可能埋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她想也不曾想过这些。中山陵的建造构思,她不曾参与过半句,也不愿中山陵因为她而稍作增添,更不想现在为此花费国家、人民的钱财。

  宋庆龄传记的作者爱泼斯坦补充说: 她会认为,孙中山的历史业绩是他的功勋,她不应去分享。另外……解放前,国民党中曾有人对她作为孙中山遗孀的地位妄加訾议(在1922年中山舰事件之前,虽然已结婚七八年,但国民党内仍有人故意称她为“宋小姐”,以示不承认她的“孙夫人”的身份。此后,这种无聊没有了,但所谓“名分”问题并没有树静风息),她气愤地说,“他们可以说我不是孙夫人,但没人能够否认我是父母亲的女儿。”这也许可以作为另一个原因。她父母的墓地在文化革命中曾遭破坏,后经周总理下令修复。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觉得她必须永远陪伴在她父母身边?她一生为公,但在她看来,死是私人的事情。爱泼斯坦的三条补充措辞相当谨慎,分别用了“她会认为”“这也许可以”“是不是因此而使她觉得”等推测、揣摩传主心态的说法。廖承志的解释,也没有引述宋庆龄的原话。看来,个性娴静、内敛,思想却绝不封闭、肤浅的宋庆龄,给研究者们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谜。

  不过从世俗的眼光看,将逝的生命渴望回归本原,渴望“落叶归根”,也是“圣人弗禁”的常理常情。北方有句俗话,女儿是母亲的“贴身小棉袄”。宋庆龄怀着某种歉疚之情依恋双亲,尤其是她的母亲。已年过八十时,她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回忆自己22岁时在上海不辞而别,投奔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并举行婚礼:我的父母看了我留下的告别信后,就乘下一班轮船赶到日本来,想劝我离开丈夫,跟他们回去。我母亲哭着,正患肝病的父亲劝着…… 尽管我非常可怜我的父母——我也伤心地哭了——我拒绝离开我的丈夫。

  1931年7月23日,宋庆龄母亲病逝于青岛,流寓柏林的宋庆龄立即启程回国。在火车上,当她听一位亲戚讲述她母亲患病及去世的经过时,十分悲痛,“几乎哭泣了整整一夜”……

  正如笔者不久前在一篇文章中所写的,宋庆龄生命历程的最后两三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又一次最有希望的年代。1979年2月,她在写给一位美国人的信中说: 民主和法制开始占上风并显示出来……最近举行的党的三中全会是一大胜利。

  也许濒危之际的宋庆龄感慨于自己的爱侣和导师的身后命运,以归葬家族墓园的至嘱,含蓄又确定无疑地表示了自己对习于造神和迷信盲从的民族性痼疾的决绝乃至警示?

  来源:南方周末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