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灶烧的水有什么不同 ?会让茶更香, 会让咖啡更纯,还是会让游子回家? ”但凡承载着岁月痕迹与儿时记忆的事物走向消亡,必然会勾起不少人的感慨和神伤。近日,下关区复兴街上一家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虎灶因为拆迁即将走到它的“生命终点”,几位依依不舍的网友专门为它拍摄了一套“写真”,并发帖留念。
百年老虎灶即将消失
“你要找的那只‘老虎’就在巷口五号那座小房里。”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沧桑,百年老虎灶在附近无人不知,因为它炉火整日火红,烟囱始终升腾着带火星的青烟,居民们更愿意把它比喻成一只有生命的老虎。淅沥春雨中,记者来到狭窄的复兴街。小巷的一侧是新建的高层住宅,另一侧低矮的平房已经刷上了“拆”字,搬家公司的小广告贴得满墙都是,让人感觉这口百年老灶岌岌可危。
屋外春寒料峭,走进复兴街五号一间昏暗低矮的平房,却是暖意袭人。享受着“老虎”的体温,61岁的成兆明师傅叼着香烟,正熟练地将一块木板劈碎,送进火红的“老虎口”。
“这些都是周围邻居无偿给的,他们都晓得我需要。”成师傅说,这老虎灶每天能吞下近百斤木柴,上世纪生意最兴旺的时候一天能卖掉四五百瓶开水。“现在生意不到过去一半,拿着花花绿绿水瓶排队打水的场景已经很难看到了。但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十点木柴一点不能少,否则水烧不开,水温差一点顾客都会有意见。”
“还是柴火烧的水好喝啊,有小时候的味道,很甘甜,以后都尝不到这味了。”家住附近一幢12层高楼的金大爷每天都光顾成师傅的老虎灶,得知复兴街最近要拆迁,老人打水更是勤快。
到成师傅这里打水的顾客都会自觉地将一角零钱投进一只盒子中,还有曾因忘带零钱赊账的顾客将欠账补上,然后自己擦去记录在一块字迹已经模糊的小黑板上的金额。“都是老顾客了,大家都很自觉。”成师傅熟练地戴上棉手套,揭开一块油漆几乎褪尽的半月形锅盖,用钢制大勺舀出热气腾腾的开水,通过一个漏斗倒入水瓶中。
没有顾客的时候,守在灶边的成师傅会静静地靠在饱受烟熏发黑的墙壁上,进入长时间的冥想。“我小时候就是围着这灶台边玩耍,解放前没有自来水,我父亲每天要用马车去长江边拉水。”据成师傅介绍,这个老虎灶建于民国初期,是一家开旅店的老板所有。解放后资本家资产收归国有,老虎灶便由已经在这家旅馆打工二十多年的成师傅的父亲经营,勉强地养活了他们一家人,父亲过世后,老虎灶又传到了他的手中。
不过现在,老虎灶里燃烧了近一个世纪的火焰可能随时都会熄灭。大红拆字都刷上墙了,“也许就在明天,通知一下来我们就必须走。其实开老虎灶赚不了多少钱,就是一份牵挂。”成师傅伤感地说。
正宗老虎灶已经很难觅
成师傅说,对于老虎灶不少年轻人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名称从何而来,其实老虎灶的名字缘于它的造型。因为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就像是一只张开通红大嘴的老虎,灶尾有一根高高竖起的烟囱,仿佛咆哮的老虎发怒翘起的尾巴。
成师傅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城几乎每条街巷都有 “老虎灶”。居民家一般都不自己烧开水,拎着水壶到老虎灶打开水,既便宜又省时省力。最初灌一瓶开水一分钱,若是“团购”的方式买水筹子(小竹片做的水票),则更便宜,一角钱可买13瓶水。
那时较大的灶台上还设有头锅、二锅、三锅,还有几只汤罐。头锅里是开水,二锅里是半开的水,三锅里是热水,汤罐里是温热水,顾客可以各取所需。精明的老板还可另辟出一间屋子,兼办简易浴室或茶馆,老虎灶都是小巷最热闹的地方。
“虽然现在小巷里也有卖开水的老虎灶,不过确切地说是燃煤小型锅炉,都是流水线上成批量生产的。原汁原味用砖砌成的老虎灶因为都在老居民区,可以说是拆一家少一家了。”成师傅说。
顾客心里有本精细账
虽然许多怀旧的市民对百年老虎灶恋恋不舍,但是应该说,老虎灶是居住环境和炊具条件落后的产物。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煤气、天然气的普及,老虎灶便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最近几年随着水费、煤气费的日益上涨,很多人盘算着自己家烧水还不如买开水,又催生出许多新生“老虎灶”。
记者发现,光顾成师傅老虎灶的大多是老年居民和收入不高的外来租住户,住在平房的居民占了大多数。这部分平时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的人群看中的就是老虎灶打开水的方便与经济。
“1500瓦的水壶,烧一壶开水要10分钟,光电费就超过一角了,这还没算上水费,还是在老虎灶灌开水划算。”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的外来打工人员小王盘算着。复兴街周围的居民们说,老虎灶因为规模生产也能盈利,可以说是一种“双赢”,希望百年老虎灶拆迁后能有人投资填补这块空白。
(任先生报料奖100元)
快报记者 李彦 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