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奥斯卡《贫民富翁》共获得10项提名,却夺得8项大奖,如外界预测般大获全胜。那么,这部并没有什么大牌明星的电影,横扫金球奖和奥斯卡,到底是靠什么取胜呢?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了著名影评人周黎明,请他为读者解读了《贫民富翁》成功的秘诀。
俗套故事全新表现
看过电影《贫民富翁》的观众,如果之后再回顾一下情节,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普通得近乎俗套的故事:追求爱情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穷小子梦想成真。但《贫民富翁》却把俗套的故事讲述得波澜起伏、丝丝入扣,秘诀就在于讲述手法的创新。该片将故事分为3条线索:童年经历、考问过程和比赛现场。3条线索交错进行又一一对应,最后汇集到车站的大团圆,看得观众两眼热泪,唏嘘不已。著名影评人周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说:“这就是一个得到女孩、失去女孩、再得到女孩的普通故事,却因为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而变得极富冲击力。”
虽然大团圆的结局被影评人扣上了“肤浅”的帽子,说这样的结局削弱了故事前半部分的深刻和写实,但是对于涌进电影院的观众来说,跟着情节心惊肉跳后看见美满,刚刚好。更何况,中间的那些周折和其他言情片大大不同。
好莱坞内里最为关键
《贫民富翁》“身世”比较复杂:主要演员来自印度,导演是英国的,投资方则仍然是好莱坞。这样的运作模式被周黎明称为“好莱坞和宝莱坞的重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发生在印度贫民窟里的故事能得到美国人的共鸣——因为在内里,这个故事已经超越了孟买的贫民窟,提炼出了颇受美国观众追捧的主题“爱和同情”。
片中不少演员都挑选自印度的贫民窟,因此在“写实主义”上自然是没有问题的,而影片内容也给题材新颖加分不少。本片导演丹尼·鲍尔来自英国,主演戴夫·帕特尔虽然是印度裔,但是在英国出生,英式的严谨作风在电影里也有体现。而好莱坞的投资在电影里也起了作用,过于圆满的结局和美国式的“人文主义”都让电影隐隐散发出商业化的味道。甚至连电影配乐也暗暗显示了电影的全球化背景,用印度传统音乐加上流行音乐的元素,二者的节奏感又恰到好处融合在了一起,无怪乎《贫民富翁》还顺便拿了个最佳配乐奖。
乐观精神感染奥斯卡
《贫民富翁》展现了孟买贫民窟丰富的断面:贫穷、肮脏还有不入流的黑帮等。正因为这些断面,影片还引来印度贫民窟的示威,斥之为“丑化印度形象”。展现这样的场景,勾起观众眼泪的效果是一流的,但是和其他描述边缘人物的电影不同,《贫民富翁》并没有浓得化不开的压抑和苦闷,而是在展示痛苦之余,仍然用乐观的精神贯穿了全片。近几年来,入围奥斯卡的影片在描述底层生活上都表现得比较阴暗,《贫民富翁》的这种做法也让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眼前一亮,成功脱颖而出。这也是周黎明很欣赏的一点:“这种逆境中博取同情的电影,虽然讲述的是伤感的故事,但是仍然充满了乐观和活力。”
商业外衣包装人文关怀
本片导演丹尼·鲍尔是著名的独立电影导演,之前的代表作有《猜火车》和《浅坟》。《贫民富翁》里仍然可以觅得导演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和独特的视角。编剧西蒙·比尤弗伊曾是文艺青年,出任过《光猪六壮士》的编剧。两个愤青人到中年,不再强烈地反抗大众的审美,但是从前的艺术笔法仍在;接到了好莱坞的投资之后,他们恰到好处地将商业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用艺术的外衣包裹着商业片的内核,完成了叫好又叫座的《贫民富翁》。周黎明概括说:“从前的独立电影导演现在扬长避短,拍起了商业片,让《贫民富翁》完成了艺术和商业的共赢。”
实习生 张润芝
快报记者 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