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专栏/南京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演别人还是演自己
· 这个类比不靠谱
· 缘分啊
· 情人节白酒做媒
· 真的是“不差钱”
· 董美人受了央视之累
· 基本好的城市
· 南京NBA
· 爱车的生日大餐
· 不是提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2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这个类比不靠谱
  北京新影联院线老总电影发行人高军先生说: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造就了好莱坞电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就了韩国电影;现在,轮到中国电影了。

  美国电影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有些关联诚然不假,但经济大萧条并不是成就美国电影的唯一因素,同样,韩国电影的崛起,也绝对不仅仅是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成绩。

  电影是工业,更是文化。或者说,是工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支撑美国电影的,是庞大的无所不在的美国精神和美国文化;而韩国电影的成功输出,也让我们看到了韩式文化的细微之处、独到之处。而这样的结合,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和随意的组合。我们仅仅以经济危机这一个外部的环境来做类比,未免太过一厢情愿了。

  危机时刻电影的逆市上扬、大放异彩,似乎不仅仅是危机中的民众希望找个地方躲避危机、缓解压力、舒缓身心、寻求安慰。社会上没有安全感,工作中产生焦虑感,难道躲进电影院就可以统统消失?

  可能的情况应该是,金融危机的到来,让以往一味迷醉于“发展”的快节奏骤然慢了下来,这样的慢节奏,因为其不可选择的刚性,而不容置疑地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在此前,人们是不可能有如此宽裕的时间可以支配的。所以,与其说是公众到电影院找安慰,还不如说是因为危机而带来的回归常态生活。

  回归常态,就是回归到一种人的正常的生活。被现代化裹挟着的人们,实在走得太快了、太急切了。匆忙发展,速度第一,消费至上,攀比成风,生活反倒成了这种现代化的补充。这样的生活,即便很富足、很有成就感、很能体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又有什么意思呢?又能给人的心灵提供什么样的滋养呢?

  如果我们不反思我们的增长方式,不反思我们以往业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同样,如果我们不反思我们的电影生产文化,以及支撑中国电影的理念,即便勉强坐到电影院里,又能体会到多少生活本来的从容和淡定呢? 黄羊滩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