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的赚钱效应再度被激发,经历了2008年大熊市的基民却没有蜂拥入市;当部分偏股型基金纷纷回归面值后,广大基民反而陷入“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
市场中,赚钱的多为先知先觉者,而先知先觉者又终究是少数。去年4季度,当债基“围城效应”凸显,机构且战且退时,散户却蜂拥而入;新年伊始,当机构大举介入偏股型基金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仍在观望。
面对市场的超预期上涨,多数基民选择看看再说;正如去年市场超预期下跌时,多数基民选择耐心等待一样。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虽然市场未来永远是个未知数,但我们还是很想知道已经犯过一次错的基民是否会再犯一次同样的错?
最大涨幅近40% 股基盈利能力凸显
截至上周五,排在股票型基金第一位的中邮核心优选今年以来已经上涨了39.62%,其它偏股型基金也是大幅上涨,股基的赚钱能力再次凸显。
根据银河证券的统计,截至上周五,155只股票型基金(剔除新基金)中,有84只基金今年以来的涨幅超过了20%,占比达到了54%;17只指数型基金涨幅全都超过了20%;59只混合偏股型基金中,也有24只涨幅超过了20%,占比为40%。
数据显示,今年来短短20多个交易日里,155只股票型基金中,有5只基金的涨幅超过了30%,涨幅在20%-30%的基金达到了79只,56只基金的涨幅在15%-20%之间,11只基金的涨幅在10%-15%,而涨幅低于10%的仅有3只。
沪深指数大涨,最为受益的莫过于指数型基金,统计显示,17只指数基金的平均涨幅达到了28.9%。这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易方达深证100ETF涨幅达到了34.97%,另有4只基金的涨幅也超过了30%。另外12只基金的涨幅均超过了20%。
59只混合偏股型基金中,排在前三位基金的涨幅均接近了30%,另有21只基金的涨幅超过了20%,涨幅在10%-20%的基金有30只,仅有3只基金的涨幅在10%以下。
净值回归 基民“去留两难”
出人意料的反弹激发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做多热情,然而,经历了2008年大熊市之后,广大基民对于偏股型基金的投资无疑相当谨慎,多数仍处于观望状态,而包括保险等“先知先觉”的机构投资者则开始率先申购股票型基金。
“春节过后,虽然询问偏股型基金的投资者多了起来,但由于偏股型基金去年亏损太大,真正着手去买偏股型基金的人并不多。” 工商银行浦东支行的一位大堂经理表示,“目前,对于偏股型基金,很多投资者都还处于观望当中。但最近来看,市场比较好,我们已经开始建议客户配置偏股型基金了。”
上周,记者走访了浦东20家银行的理财部,整体来看,偏股型基金的申购在节前和节后几天有所增大,但最近一周市场有所震荡,申购偏股型基金的人数有所减少。而从申购偏股型基金的基民类别来看,多数属于之前购基套牢的基民,为了降低购基成本而进行补仓。
事实上,无论从记者走访基金销售渠道还是从基金公司市场部得到的反馈来看,偏股型基金的申购并没有之前预期的那样乐观。
上海一合资基金市场总监对记者表示,据其了解,整个基金行业偏股型基金申购量有所上升,但是目前进行申购的多数是一些先知先觉的投资者,机构占比较多,大部分个人投资者依然“按兵不动”。
而市场也普遍担心:随着基金净值的持续反弹,多数偏股型基金的赎回或许会放大,曾经一度坚守的基民或许不会再一如既往地持有。
债基遇赎回 资金并未流向股基
股债跷跷板效应在一季度表现得十分突出。近期,债券市场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调,债基收益率也随之下降。面对这种情况,部分基民选择赎回债券型基金。值得注意的是,去年4季度债基已经出现了“围城效应”,当散户蜂拥而入的时候机构则且战且退。
虽然目前债券型基金并未遭遇大规模赎回,但基金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股市的持续回暖,基民申购股基赎回债基已经成为大的趋势。事实上,从记者调查的近10家基金公司的情况来看,债基赎回已经逐渐在增大。
从记者走访银行渠道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已经形成相当大的反差。2008年,市场“泥沙俱下式”的下跌使得银行渠道销售基金的热情降至冰点。8月份,记者走访的30家银行营业网点中,推荐股票型基金的仅8家银行,占比达到26.7%;而推荐债券型基金的有16家,占比达到53.3%;上周,记者走访的20家银行均开始推荐偏股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更是其推荐的重头戏。
银行的多位理财经理也对记者表示,从去年4季度至今,货币型基金成为基民的投资重点。事实上,2008年基金4季报显示,当季货币型基金份额增长达到2260.29亿份,成为份额增长最大的一个基金品种,个别货币型基金增幅可谓相当惊人,8只基金4季度份额环比增幅超过400%。由此侧面反映出,基民对股市的观望氛围依然较浓。
快报记者 吴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