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趣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戴眼镜的都是达官贵人
· 梅花山上“谁”最香
· 戴凤冠穿状元服,如此特色婚礼你也能有
· 这份小报让学生们爱上写作文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明清时期的眼镜由天然水晶石磨制而成,是一种奢侈品
戴眼镜的都是达官贵人
  现在戴眼镜的人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眼镜千奇百怪。但“眼镜”是什么时候正式出现的?用何种材质做成的?古人配眼镜,是不是也要先验光,看看需要矫正的视力是多少度?

  南京博物院珍藏着一副折叠式水晶眼镜,这副眼镜的主人是清代江南名臣毕沅。毕沅死后,他的后人把这副眼镜放在了他的身旁。上世纪70年代,南博的考古专家发掘了毕沅墓,发现了这副珍贵的眼镜……由此,关于眼镜的秘密就这样揭开了。

  造价昂贵

  眼镜用天然水晶石磨制而成

  南京博物院的库房“戒备森严”,一走进地库,抬头就可以看到正对着你的摄像头,一个保安正对着路口而坐,看到这副眼镜还真不容易……“和现代的眼镜相比,这副眼镜长相真是够奇特的。两个手掌心大小的圆溜溜的镜片用木头包围着,外面涂着黑漆,远远看去,这个眼镜的鼻子部分,是一个拱形的眼镜梁,使用时以小搭扣固定,卡于鼻梁上。最奇特的是,这副眼镜没有眼镜腿,靠近耳朵的部分,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孔,黄丝带从小孔中穿过,戴的时候,眼镜就‘套’在脑后或者系在耳朵上。收起的时候,再把它折叠放进眼镜盒内。”南京博物院保管部的张雪菲和这副宝贝眼镜打交道多年,对它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和兴趣。

  张雪菲告诉记者,毕沅生前一定使用过这副眼镜,因为镜片上还有清洗过的痕迹。虽然200多年了,依然可以使用。拿在手上,镜片有一种清凉的感觉。这个镜片,不是现代人眼镜用的树脂,也不是玻璃片,而是天然水晶石打磨而成。“古代一副眼镜的造价相当昂贵。每块水晶石的透明度都不一样,就是一块天然水晶石,每个部位的透明度也不一样,因此造一副眼镜耗材相当多。一般而言,一块比较好的天然水晶石,或许只能磨制出一块镜片,因为天然水晶石一般最中间的部分透明度最高。而且,这些眼镜都是纯手工的,眼镜盒也是用锦缎做成的软包,一副眼镜价值不菲。”这样的眼镜,南博也就仅此一副。

  安心明目

  古人认为戴眼镜能调节眼疲劳

  张雪菲告诉记者,中国出现“眼镜”这个词应该是在明代。“中外史籍上记载,眼镜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

  几千年前,有只蚊子被夹在了一滴松香树脂结晶体上,一个好奇的人通过松香结晶体球,看到被夹的蚊子体形突然“变大”了,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被放大的原因。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石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

  对于这种说法,张雪菲不置可否。不过,她告诉记者,在我国眼镜的前身是凸透镜。我国出土年代最久远的是汉代的凸透镜,江苏邗江甘泉二号东汉墓中就出土过一个金圈嵌水晶石透镜(放大镜),这个透镜镶嵌在用黄金精制的联珠花纹金圈中,非常精致。它直径1.3厘米,能放大物体4倍至5倍。

  “和现代的眼镜相比,水晶眼镜比较笨重,容易破碎。”张雪菲话锋一转,但水晶眼镜也有它的妙用。“水晶是保佑平安和带来财运的祥瑞之物。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水晶)辛寒,无毒……(主治)惊悸心热……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摩翳碍……益毛发,悦颜色。”虽然不知道李时珍说的有没有根据,但是水晶眼镜因为是用天然水晶石手工磨制而成,因此,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戴上后对眼睛有清凉作用,能够调节用眼过度,缓解视觉疲劳,而且还有清心明目降压消炎之效。

  极尽奢华

  水晶眼镜是皇帝的御赐品

  “毕沅的眼镜,看东西能放大1~2倍。”张雪菲说,明清时期,水晶眼镜是皇帝的御赐品和贵族文人的专用品,由于造价非常昂贵,普通人根本买不起。而且,古代眼镜也不像现在这样,要先配光、调焦距等等,古代的眼镜就只能让字体放大,而且早期的眼镜都是没有镜腿的。

  眼镜在明清时代被视为奇珍异宝,稀罕之物。因为它可以让“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之近。”一些大臣常会上书请求恩赐一副水晶眼镜。明代宣德年间,皇帝常常作为御品赐给年老大臣,以矫正视力老花的缺陷。清朝时期,就连皇帝本人也迷上了眼镜。据说,康熙皇帝在得到两广总督进献的水晶眼镜后,试戴感觉不错,便赐给儿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而胤禛当上皇帝后也说,他的眼睛视力原来没有现在这么“精明”,是从康熙皇帝御赐了眼镜后视力才变好的。雍正之后的乾隆皇帝,也时常戴水晶眼镜批阅奏章。

  那么,这些极尽奢华的眼镜,当时是哪里生产的呢?苏州。连云港产水晶,为苏州的水晶眼镜生产提供了现成的材料。1735年,苏州已出现了专门生产眼镜的手工作坊。清康熙年间,眼镜的制作与销售已在北京、上海、苏州、天津、广州等地蓬勃发展,眼镜已成了专门的商品,出现了多家眼镜店,甚至出现了眼镜街。“不过,那时候的眼镜还没有品牌一说。我们推测毕沅墓中出土的这副折叠式水晶眼镜也是苏州生产的。”因为毕沅出生于苏州,他是乾隆进士,授修撰,历任陕西、河南、山东巡抚,官至湖广总督。他当官治学甚广,通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能诗文。死后葬于苏州吴县木渎金山。从出土的地点、主人的身世以及眼镜的制作工艺来看,这副水晶眼镜很有可能是在苏州制作的。

  快报记者 胡玉梅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