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阅读周刊·文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说“三味”
·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三字经》
·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
  《辞源》原本是一部与《辞海》定位完全相同的综合性百科辞书,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辞源》后被修订为一部专门收集古汉语词汇的专用辞书,所收字词一般不晚于1840年。从1908年起,几代学人在《辞源》上的皓首穷经、含辛茹苦,换来的是中国传统典籍的文化传承。

  陆尔奎提议编纂“辞源”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这一年的中国很不幸:光绪皇帝年纪轻轻没了,不到20个小时,慈禧太后也没了。光绪皇帝是很想政治改革,实行立宪的,但是他的抱负没有实现。随后,小小的溥仪被抱到了皇帝宝座上。此时,全国各地同盟会发动的起义风起云涌……

  1908年,《辞源》开始编纂了!提出并负责编纂《辞源》的人,叫陆尔奎。

  陆尔奎生于1862年,是晚清举人,曾在天津北洋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广州府中学堂任教。1906年,陆尔奎被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立,是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始祖。

  此时中国正站在历史的十字关头,西方文化迅速冲击着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新式教育与传统教育,没有找到合适的接轨途径,旧有学人对新思想新文化不了解,而年轻人对自己本土的经典开始陌生起来。陆尔奎觉得:“国无辞书,无文化之可言也。”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陆尔奎一进商务印书馆,就向经理张元济提出,要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中国人只有一本《康熙字典》是不行的。张元济拍板成立了商务印书馆字典部,陆尔奎任部长。两年后,陆尔奎于“戊申之春”,“决意编纂”《辞源》。

  首次提出“辞书”概念

  《辞源》第一次提出了“辞书”的概念。陆尔奎指出:“凡读书而有疑问,其所指者,字也。其所问者,皆辞也。……故有字书不可无辞书,有单辞不可无复辞。”“语词为主,兼及百科”,《辞源》成了“百科词典”。

  1915年,《辞源》正编面世。全书收有单字一万余个,词目近十万条。陆尔奎因为编辑《辞源》双目失明,1935年去世。

  传统文化不死的明证

  1952年,新闻出版署把公私合营后的商务印书馆从上海迁到北京。1954年,在“老商务”的基础上成立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不过,商务印书馆的牌子还在。

  1958年,商务印书馆又从高等教育出版社独立出去,这一年正是《辞源》编撰50周年,其修订工作亦悄然启动。《辞源》修订本有三位主编,他们是:吴泽炎、黄秋耘和刘叶秋。为修订《辞源》,吴泽炎做了六十多万张卡片,耗时二十余年,字数多达千万。

  1980年,《辞源》修订完毕。

  在风雨飘摇的100年里,我们从张元济、茅盾、叶圣陶等人的诗句,写成商务印书馆歌《千丈之松》中,似乎可以读到中国传统文化不死的明证:

  昌明教育平生愿,故向书林努力来;此是良田好耘植,有秋收获仗群才。世事白云苍狗,风涛荡激,顺潮流左右应付,稳度过滩险浪急。论传天演,木铎启路。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敢云有志竟成,总算楼台平地。从今以后更艰难,努力还需再试。森森兮千丈之松,矫矫兮云中之龙。言满天下兮百龄之躬!

  《辞源》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人文财富,因为它是中国文化的传承。100年前我们的老学者编撰了《辞源》,50年前又有老学者修订了《辞源》,今天我们再想编辑这样一本专研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已经不可能了。正是因为有了《辞源》,我们进入古代典籍中去,少走了许多弯路。

  (刘红庆 来源:北方周末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