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关头,班长拿出最后一个馒头,为了完成任务命令他吃下 ●他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发誓今生为班长守墓,让班长永不寂寞
●在陈俊贵的身后,是为修筑天山公路浴血奋战的数万无名英雄 ●网友说,我敬仰陈俊贵和他的班长,我热爱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万家团圆、欢声笑语,在人们欢度春节的时候,新疆天山深处一个退伍老兵的故事却让许多人潸然泪下。
陈俊贵,为老班长守墓24年。他的故事经报道后,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反响。
网友的点点泪光,让我们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看到了人们对人间真情、战友至爱的珍视,看到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
→陈俊贵守护烈士陵园
一篇报道让人们在过年时落泪
1月31日,大年初六,广西南宁一位网友看完新浪网转发的一篇报道后,写下了第一篇留言:“世上最纯真的感情就是战友情!一个老兵向您敬礼!”
网上转发的《天山深处的守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退伍老兵陈俊贵24年为班长守墓的故事。在广西南宁这位网友的留言之后,各地网友的跟帖接连不断。在中华网的论坛上,转发这篇报道的帖子点击量达到20653次。
“大过年的,看了这个帖,我看一遍眼睛湿润一回!”中华网论坛转帖中的第一篇留言这样写道。类似的跟帖数不胜数:“我真的哭了”“敬礼!眼泪在打转”“通篇读下来不觉潸然泪下”……
人间真情战友至爱令人铭心刻骨
陈俊贵只是一位普通老兵,而他的事迹经转载后,却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反响。是什么打动了读者?
我是党员我是老兵,我留下来你先走,陈俊贵的老班长让我感动,在此向他鞠躬!
——新浪网友(重庆)
1980年,陈俊贵21岁,当兵才一年时间,班长郑林书26岁,再过一年就要退伍回乡。
那一年4月8日下午,班长喊他一起去山上传达命令。“我们4个人带了20多个馒头出发。地上的雪最浅也埋到大腿,班长一直走在前面,把雪蹚开,其他人跟在后面慢慢往前挪。出汗太多了,裤子被风一吹冻成了冰棍儿,班长就把棉裤脱了,只穿着一条秋裤蹚雪。
在冰天雪地里走了3天3夜,大家体力消耗殆尽。这时,班长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最后一个馒头。所有人心里都清楚这个馒头的分量,谁吃了它就有可能坚持到最后。最后,班长说:“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你是新兵,年龄最小,馍馍你吃。”在班长的催逼下,陈俊贵含泪咽下了硬得像冰块一样的馒头。去年12月26日,记者见到陈俊贵时,他的第一句话是:“对我在这里守护班长24年,现在的人肯定很难理解,因为没有那段经历。我跟你说,你的命是另外一个人给的,你会怎么样吧?”
是啊,只有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忠义之人,堪比关云长!!——网友“神州一片红”
记者把这些读者评论告诉了陈俊贵,他淡淡地说:“这有啥?我没完成班长临终托付,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弥补遗憾。”
就在陈俊贵咽下最后一个馒头几个小时后,郑林书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郑林书苏醒过来,叫陈俊贵的名字,郑林书用微弱的声音说:“如果你能活着出去,一定到湖北老家看一下我的父母……”
后来,陈俊贵被当地牧民救起,住院4年,被评为甲级二等伤残军人,退伍回了老家。他一直惦记着班长的临终嘱托,但由于老部队多次转隶,只知班长是湖北人,其他一概不知。
“我们老家有个说法,你的恩人不在了,没法报答他,就到他的坟前守上3年。”为了减少心中的愧疚,1985年冬天,陈俊贵带着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那拉提。
陈俊贵最初也没想到,在烈士陵园越待感情越深,守着班长和战友的墓碑,总是不忍离去。他索性带着妻儿在这里开荒种地,扎下根来,却从未放弃过寻找班长的家人。直到2005年9月的一天,陈俊贵终于找到了郑林书家乡的具体地址,陈俊贵立即赶过去,才知道班长参军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母亲是2003年去世的,临终前还在念叨班长的名字。
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的坟前仰天长叹,发誓今生今世为班长守墓,让班长永远不寂寞!
向你的妻子致敬,报道你们的文章中没有多少文字描写她,没有她你很难坚持到今天。
——新浪网友dalimao
陈俊贵说:“感谢我的妻子,说句良心话,没有她陪着我,我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1984年3月,陈俊贵退伍回到辽宁老家,被安排在县城当电影放映员,妻子孙丽琴在公路收费站工作,生活过得挺美满。当他决定去新疆为班长守墓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但妻子理解陈俊贵的感受,她只对陈俊贵说了一句话:“如果你真的想去,我就陪你去。”
刚来那阵子,住的地方都没有,就搭个窝棚。有一次下大雪,把窝棚埋了,外面都看不出来,还是邻居赶来才把一家人挖出来。夫妻俩在草滩上开荒种地,有时连吃盐都困难。但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变成了天山深处地地道道的农民。
陈俊贵告诉记者:“我这一生最感激的人,一是爹妈,他们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养育了我;二是班长,在生死关头,将生的希望给了我;再就是我老婆。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我绝对挺不到今天。”
陈俊贵的价值观传给了儿子
记者到乔尔玛烈士陵园拜访陈俊贵时,见到了他的儿子陈晓红。小伙子兴奋地说,我刚刚从野战部队调到父亲老部队来,终于圆了自己的天山梦。
在野战部队,陈晓红干得很棒,7年的战士生活,年年出彩,连续6年获全团“利剑杯”比武竞赛有线专业第一名。可当他听说独库公路要由武警交通二总队来修的时候,便向领导提出要调到这支父亲的老部队,也来守望天山。部队领导得知陈俊贵的事迹后,非常感动,帮助陈晓红实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心愿。
其实,陈晓红原来并不理解父母的行为。他曾直问陈俊贵:“爸爸,你在这守护班长这么多年,一无所获。到底图什么?直到陈晓红到了军营以后,真正成为一名军人,才慢慢理解了父亲。
2月4日,记者在电话里告诉陈晓红:“你爸爸守望天山的报道被转发后,网民感动万分。”
陈晓红回答道:“我原来确实也不理解爸爸。现在是市场经济,人们都在忙着赚钱,他却来到这里守墓。太落伍了嘛!我到部队后,亲身感受了战友情,才理解了爸爸。过日子需要钱,但钱决不是一切!”
修路职工眼里的陈俊贵
2月1日晚11时30分,记者拨通陈俊贵的手机,说:“采访您的那篇稿子已经见报,跟帖无数,大家都很关心您的情况。您可以看看。”
陈俊贵说:“我们这里看不到报纸,更没有电脑。”
是啊,乔尔玛不是都市,不是平原。记者已经领教了乔尔玛的艰苦。那天,天空飘着雪花,天刚亮从伊犁出发,一直到下午5点,才赶到烈士陵园。祭奠烈士的时候,雪深的地方已经盖过了小腿肚子。
那天傍晚,记者到外面“方便”,陈晓红带着一条狗跟着。记者不解。陈俊贵说:“你不知道,这里晚上有狼。”
2月3日晚11时30分,记者再次拨通陈俊贵的手机,他说:“你离开这里半个月后,从山里下来一群狼,把我们的两条狗吃掉了,天山路桥公司留守处一条漂亮的牧羊犬也给吃掉了。留守处的小孙就在我这里。”小孙接过陈俊贵手里的电话对记者说:“老陈太不容易了!这里太危险了!这里的生活条件也太艰苦了,每顿饭都是白菜、土豆,用的水是雪水。因为雪水不干净,我们有时也去附近的小河里,用钢钎捅个窟窿打水。水还没挑到家,就又结冰了。我这才来了几个月?老陈在这里待了24年,你能不佩服?”
老陈的认真劲也让小孙感动。他们公司就在陵园附近。夏天刚来的时候,他去瞻仰烈士墓,看到老陈守护陵园像守护自己的家一样,原来还以为他是这里的职工。后来才知道,陈俊贵完全是义务的,分文不取。他的左腿不好,原来修路时留下了伤,就这样还每天早早起来,把陵园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烟头、一点羊粪也没有。
陈俊贵的身后是一个英雄群体
陈俊贵的事迹见报后,老部队武警交通二总队政委张国华彻夜难眠。说到陈俊贵的报道引起网上热议,张国华认为:陈俊贵是千千万万修路官兵的代表,他的身后是一个英雄群体。
张国华介绍说,天山公路的500多公里路段中有几十公里都是在悬崖上开出来的。当时大家都是腰系小包炸药,沿着坡度较小的斜面往上爬,从侧面接近绝壁,抠着石缝像壁虎一样向绝壁中间移动,然后在距离地面一二百米的地方,找到立足点,打进钢钎,拴上保险绳,人便像荡秋千似的在绝壁上打眼、放炮。
爆破后,洞内烟尘弥漫,几个钟头散不尽。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官兵们通常都是脱下棉衣往外扇烟。没等烟尘排完,大家便争着爬进洞去,一筐接一筐往外运石碴。张国华说:“你知道吗?修这条公路,我们部队有100多名官兵长眠天山啊!”
记者那天到陵园采访陈俊贵,在烈士纪念碑上看到了这些官兵的名字。纪念碑被群山环抱着,碑身用大理石贴面,正面是“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大字,背面是用汉、维吾尔两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和128位烈士的英名。
正如烟台一位网友的留言:“这篇报道我看过N遍了,激动得想写诗,我觉得只有诗才能表达我的心情……陈俊贵陪伴着长眠于地下的班长和战友24年,他和班长生死相依的友情也是惊天地泣鬼神,他们都让我感动……我敬仰陈俊贵和他的班长,我热爱这支伟大的人民军队!” 据《解放军报》
乔尔玛烈士陵园修葺一新,郑林书和他的战友们就长眠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