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记者 王海燕)中国人民银行上周日晚间宣布,已与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换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或400亿林吉特。协议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这已经是两个月内央行第三次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频频的“货币互换”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南京大学金融系教授杜亚斌博士认为,这表明亚洲货币向区域化发展迈出了一步,但是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货币,还有较大的距离。
杜博士称,央行与马来西亚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便于结算,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如果马来西亚的企业和中国企业进行贸易往来,需要支付人民币,那么这个企业就需要到该国的央行购买人民币,用人民币结算。直接用人民币或者马来西亚货币结算,可以避免如果用欧元、美元结算但因为这些币种汇率波动而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不过,杜博士表示,这也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两国货币之间还是有一定的汇率波动。
杜博士表示,央行几次接连货币互换,可以说是人民币在结算方面的国际功能扩大了。对亚洲货币的区域化发展、亚洲货币联盟创造了条件,但是现在就说人民币已经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为时太早,人民币还远远不能看成是国际货币。“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要看这个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实力,要看人均GDP,而不是经济总量。”
另外,今后货币体制发展还可能存在变数。“最近十年货币体制最大的变化就是欧元的产生。欧元产生这么多年,虽然欧盟是惟一能跟美国经济抗衡的经济实体,但欧元也还没有对美元形成全面挑战、根本挑战。而且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还没有超过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强国这么多年,日元也没能成为国际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