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诗》成就了桃叶女的千古传奇,然而,桃叶女究竟是谁?按照传说来判断,她应该是平民人家的女孩子,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如何能够与官宦之家的王献之喜结良缘?或者,所谓“桃叶”,仅仅是诗人借用桃树叶来代指女子,并非某个特定的女子的名字。
■王献之情事情诗扑朔迷离
■桃叶身份考证引出惊人发现
画家笔下的桃叶、桃根姐妹
谁才能撩动王献之的“情”弦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谢少承告诉记者,王献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第一等的人物,如果说王羲之以“骨鲠”而著称,王献之则以“孤高”而闻世。王献之是今山东人,王羲之第七子,最高官至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东晋,此官职最为清贵华重,常用有才望者任职,相当于宰相。而在书法史上,王献之被誉为“小圣”,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所处的六朝时期,清谈之风盛行,而他本人却厌恶此种不求实际的清谈。一次,王献之路经湖州,在一名园见许多名士正在宴集,王献之旁若无人,视而不见。有人就当面指责他“非礼非道”,还贬损他是北方伧奴。王献之轻蔑得连眼珠都没动一下就走了。由于他在书法上的盛名,当时请他题字写字的人很多。有一次谢安也找上门来,让他为太极殿题榜,以百世流芳。谁知他宠辱不惊,推辞了。
谢少承认为,中国书法史上不乏子承父业的传统。但是,艺术是最怕重复的。王献之的高明处在于:他绝不仅仅是王羲之书法的忠实效仿者,而是大胆地寻求自己的突破,追求“我自为我”、“自有我在”的境界。王献之经常被人用来与王羲之比较。一次,谢安问他:“君书何如君家尊?(你的书法和你的父亲比起来如何?)”你猜王献之怎么回答?他说:“故当胜(我要比他更好些)。”谢安又说:“物论殊不尔(外界的议论并不这样的啊)!”王献之接着又说:“世人哪得知(世上的人哪里真正懂得)!”
如此孤傲的王献之,在《桃叶歌》中却深情款款地说出:“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的多情诗句。这不禁让人心生好奇,桃叶到底是个怎样令人心动的女子,才能让王献之如此动情呢?
桃叶其人史无记载,唯一来自《桃叶歌》推断
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姚群民告诉记者,这个早在东晋时代就大出风头的桃叶,历史上却不见任何记载,包括在王献之的生平文献中,都不曾有这个小妾的名字出现过。那么,是王献之在说谎?还是他利用某个“绯闻事件”进行了一次有效的自我炒作?
桃叶到底姓甚名谁,家住何处?无人知晓。世人只从王献之的《桃叶歌》中判断,桃叶是王献之的小妾。而且,王献之的小妾还不止桃叶一人,据说,桃叶还有个妹妹叫桃根,据清人张通之在《金陵四十八景题咏》“桃叶临渡”一景中写道:“桃根桃叶皆王妾,此渡名惟桃叶留。”诗文道出了桃叶、桃根姊妹俩,同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小妾。
但也有人认为,桃叶根本不是王献之的小妾,只是情人而已,王献之根本就没娶她。还有人认为,桃叶非常有才气,可谓当年金陵多情女诗人,王献之作《桃叶歌》后,她感其情深便作《团扇歌》三首回馈:“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郎玉手,因风讬方便。”“团扇复向谁,侍许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桃根有可能是青楼女子
至于桃叶的出身,姚群民认为,虽然现今无从查考,但估计不会是世族人家,亦非寻常百姓,很可能是歌台舞榭的一位艺伎。
唐末诗人李商隐在《燕台诗四首》中说:“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宋代词人姜夔写的《琵琶仙》一词中说:“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可是,关于桃叶的妹妹桃根,南朝·梁的诗人费昶在《行路难》中说:“君不见长安客舍门,倡家少女名桃根。”由于此处的“倡”通“娼”,所以这里的桃根分明就是指风尘女子。此桃根非彼桃根?后人就不得而知了。如果真是彼桃根的话,和妹妹经常在一起的桃叶,又会是什么身份呢?
桃叶与碧玉一样或指某一类人
姚群民认为,关于桃叶,可能不是具体的某个人。
世人皆知的桃叶,只是从《桃叶歌》中而来,那是否凡诗歌提到的就一定会有其人呢?姚群民分析说,肯定不是。如六朝时期的《碧玉歌》,歌唱一个名叫碧玉的女子,“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但一定要考证出碧玉确有其人,是晋汝南王的小妾,为她作歌的是晋人孙绰,也未免自作多情了。
如此少女情态,常在诗歌之中,同时代的《孟珠》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望欢四五年,实情将懊恼。愿得无人处,回身与郎抱。”实则碧玉与莫愁、桃叶等一样,该是南朝女子常用的名字,所以屡屡出现于诗歌中。
桃叶原本是指小船?
更可能,桃叶根本就不是人名,而指的是一种小船。
姚群民告诉记者,晋王杨广南渡之前,在得到禅师“乘桃叶而渡必克”的暗示后,便命令手下制造桃叶舟,终于顺利渡过长江,统一了全国。当时还流传着一首童谣《桃叶歌》,讲述了这件事。
后来隋文帝就在此处扩建了一座寺院——祇洹寺。遗憾的是,现在的人们已无法知道祇洹寺的规模和桃叶舟的模样,也不知道童谣《桃叶歌》的具体内容。
姚群民认为,很有可能童谣《桃叶歌》就是盛传的王献之的《桃叶歌》。如今,重新读来倒也像是称赞桃叶舟之战绩,比如“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这种形状如桃叶的小舟一只连着一只,要么是用绳子连在一起拉着摆渡的船,要么就是原始的一种机械船连在一起,总之不需要用楫来摆渡;“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只管渡江,不要有所苦恼,江的对面有内应,会顺利完成任务攻克目标的。
桃叶或者只是地名
甚至还有可能,桃叶指的就是地名。
姚群民说,“乘桃叶而渡必克”或许本来就是“从桃叶渡过江必克”之意,这里的桃叶仅仅是个普通的地名,与风花雪月的爱情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因为,晋王南渡收复陈朝的事迹,正好暗合《桃叶诗》,而《桃叶诗》又被认为是王献之的作品,因此以讹传讹,“桃叶”一词的意思已面目全非了。
六朝人经常误用古事,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清人何琇在《樵香小记》中认为,六朝人以绮丽为标准,务求新艳,往往不将事情考察清楚就用到自己的诗歌或文章中。
王献之敢不敢冲破门阀制度
南京民俗研究专家苏克勤建议记者,由于遍翻史书典籍,不见桃叶身份翔实的记载,致使桃叶出现了多种可能性。那不妨换个角度,看一看王献之的婚姻生活。
苏克勤认为,王献之在当时有没有纳小妾的可能还要认真商榷一下呢。
众所周知,自三国魏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使门第观念大行其道,而六朝时期的婚姻最讲究的就是“门当户对”,多是士族大户之间的联姻。而且非常严格。
王献之第一任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孙女儿即自己的表姐郗道茂,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深厚。结为夫妻之后,两人更似神仙眷侣。谁都以为他们二人会举案齐眉、白头到老,但事实上,他俩很快就劳燕分飞了。是因为感情淡薄了,还是郗道茂犯了什么错以至于被王献之休掉呢?
凶悍公主会同意王献之纳妾吗?
苏克勤解释道,这就要说到王献之的第二位妻子新安公主了。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是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儿,最初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桓济欲篡兵权失败被贬,新安公主就立即与桓济离婚。她久慕王献之风流蕴藉,遂向皇太后表示,非王献之不嫁。于是,当时的皇帝,新安公主的弟弟孝武帝出于拉拢王家的初衷,下诏命王献之娶了公主。娶公主为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可对于已有娇妻美眷的王献之,却痛苦异常。为逃避这门亲事,王献之故意用艾草炙伤了双腿,自称行动不便。但公主表示并不在乎。于是,他被迫与郗道茂离异。
那么,娶了公主之后的王献之会幸福吗?你想想,这公主可是离过一次婚的,虽然六朝风气开放,离婚再婚现象也存在,但身为公主离婚的,六朝只此一位!丈夫桓济一被贬官,她就迫不及待地与他离婚,可见,新安公主并不是一个德行好的妻子,甚至是飞扬跋扈。尽管在六朝时期,纳妾是稀松平常的事,尽管王献之和公主之间貌合神离、同床异梦,可他敢纳妾吗?并且还纳俩——桃叶、桃根!新安公主会同意吗?如果连凶悍的公主都同意王献之纳小妾,怎可能没有史书详细记载呢?正史不屑,野史也不该放过这个猛料啊?
《桃叶歌》也许只是怀念前妻之作
既然如此,王献之又是如何写下《桃叶歌》的呢?对六朝文化颇有研究的青年作家黄孝阳认为,《桃叶歌》的诞生有两种可能。
首先,黄孝阳分析道,尽管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但总被认为是攀了公主的缘故,郁闷总是有的。加上公主并不是他理想的爱人,甚至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他颐指气使,这让他倍觉不爽,所以,他经常出门散心,以躲避是非。同时,对现任妻子的不满,就愈发显出前妻郗道茂的好来。事实上,王献之对郗道茂一直旧情未了,并心怀愧疚。郗道茂与他婚后一年,父亲就去世了,被休之后,只得到叔父家生活,她婚姻突遭变故又寄人篱下,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离婚之后,王献之称郗道茂为“姊”。在多篇文章如《岁终帖》《礜石帖》中,他都书写了自己对前妻的愧疚与想念。最情真意切的是《别郗氏妻》,文中大意说:我和表姐生活多久都不会厌的。即使是年复一年地相对,也可以当作是一日之欢。那种额头触着额头的欢畅,只是遗憾不能再尽兴一点、更尽兴一点。正想着要和表姐成双成对,白头偕老,哪知道命运如此不顺,分离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伤心惆怅啊,什么时候才能白天晚上都见到表姐呢?我只能仰首悲叹低头呜咽,实在没有办法啊,要跟表姐见面,只能等到我断气罢了。王献之对前妻的关切之心溢于言表。
王献之行至水边,看到别的夫妻登船相扶相携,想起前妻郗道茂,怀念当年二人携手同游的情景,遂有感而作《桃叶歌》。
后人张冠李戴成就千年误会?
至于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桃叶歌》的原作者根本就不是王献之!黄孝阳思索了一下,说了这句让记者大吃一惊的话。
黄孝阳认为,如今人人以为《桃叶歌》的作者为王献之,但却无任何凭据,都是从“据说”、“相传”说起。世人称王献之为书法家、诗人,可根本没有史料记载王献之有何诗歌作品,除了《桃叶歌》。换而言之,即便被人称为诗人,也是因为《桃叶歌》而已。
那么,如果王献之不是《桃叶歌》的原作者,会是谁呢?
黄孝阳介绍,严格来说,《桃叶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它近乎口口相传的顺口民谣。在六朝时期,这类隐喻男女相爱的民谣非常多。《宋书·乐志》记载了魏、晋乐府歌谣,并自此以后,研究者多喜考证这些乐曲的本来事情和作者,他们发现,像类似《桃叶歌》缠绵悱恻的爱情倾诉,可能早已在民间流传。说《桃叶歌》始于王献之、《团扇歌》始于谢芳姿、《襄阳乐》始于隋王刘诞,都不可靠。所以,将《桃叶歌》冠名为王献之可能是后人仰慕他的声名而为。
姚群民则认为,六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混乱,文坛浮靡。而那时期的民歌则冲破了这种浮靡和羁绊,寻找自我心灵的回归。它们清新亮丽,与浮靡的文坛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桃叶歌》歌颂男女爱情的大胆炽烈,对束缚人的封建礼教大胆抗争,让我们今天得以领略故都金陵人民的诗意栖居和瑰丽的想象。
当然,不管是否有桃叶其人其事,也无论是谁创作了《桃叶歌》,更不论“桃叶渡”是在秦淮河畔也好,还是在浦口江畔也罢,其实,这都是金陵故都流传千年不朽的风流佳话,都成就了故都人民诗意栖居的千古佳景。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