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逆势跨越3万亿
江苏经济闪亮积极信号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逆势跨越3万亿江苏经济闪亮积极信号
江苏经济发展6年“三级跳”

  占全国经济总量1/10的江苏省,与历次经济困境似乎总是在“较劲”。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外向度很高的江苏经济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连续4年快速发展,于2002年跨越经济总量1万亿元大关。

  此后4年,国际贸易壁垒压力加大,苏南环境不堪重负、苏北洼地起跳乏力……出现一个难题就破解一个难题,江苏经济总量于2006年跨过2万亿元门槛。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而来,江苏经济逆势而进,一举迈上3万亿元经济总量的高平台,又一次续写了快速增长的故事。

  江苏的经济发展轨迹表明,阻碍总是难免的,只要直面困境,勇于突破,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经济优势,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就是必然的。

  制图 俞晓翔

  中国式“经济总动员”

  应对经济危机的“制胜秘诀”

  有人说,经济问题应该全部交给市场解决,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然而江苏实践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回答:政府发挥强大的动员力量,全力抓经济,这种中国式“经济总动员”恰恰是应对经济危机的“制胜秘诀”。

  2008年8月,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江苏外贸出口急剧下滑、工业经济增速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江苏经济能否完成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11%目标顿成悬念。

  11月9日,紧跟国务院对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江苏迅速启动“经济总动员”。11月13日,江苏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省委、省政府宣布出台10项政策措施、启动3000亿元政府主导性投资项目,扩需求,保增长、促发展。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说:“企业好,江苏经济才能好。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尽心尽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共同凝聚起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

  江苏省发改委、经贸委、财政、税务、金融机构乃至工会、妇联,几乎所有的党政部门、群众团体都参与到这一场骤然启动的“经济总动员”中。骨干企业座谈会、中小企业座谈会、纺织企业座谈会、造船企业座谈会密集召开,企业家与官员们平等对话,共同研判形势、商讨对策。11月21日,江苏举行规模空前的“百企千亿”银企对接活动,上百家重点企业与各金融机构签订贷款总额1045亿元;11月24日,总投资逾千亿元的105项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开工。

  “政府用行动增强了我们投资的信心和勇气,也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江苏硕德电力技术公司董事长卜桦说。硕德公司顶住去年第三季度严重亏损的压力,投资数百万元与国内一流的西安高压电器研究所共同研发20千伏等级电网配套设备,并参与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制定。11月,国家电网公司决定推广该等级电网建设,先行一步的硕德公司赢得了商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领各项工作,锻炼了一支尊重经济规律、熟谙经济活动的党政干部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电力公司总经理费圣英认为,“政府与企业密切配合、共谋发展,科学的经济运行方式和迅速、有效的政府调控方式,为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2008年12月末,“经济总动员”启动52天后,江苏经济开始闪亮积极信号:工业增速下滑势头缓解、城镇投资回暖、进出口降幅减小、贷款投放显著加快。

  200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最终以12.5%的超预期增长,一举突破3万亿元。

  哪里有经济“短板”“洼地”,哪里就有跨越式发展契机

  2002年、2006年江苏经济总量先后跨越1万亿元和2万亿元大关,两次大发展的契机都是源自对本省“经济短板”和“经济洼地”的突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的通货紧缩接踵而至,外向型经济占突出地位的江苏经济面临考验。当时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都十分突出。江苏省委果断提出:“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突破口,抢抓江苏发展的第三次机遇。”江苏经济由此拉开了全面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大幕。

  从1999年起,江苏省委、省政府每年分片召开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座谈会,他们认为,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基础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只要找准了各自发展方向,都能实现新跨越。”

  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四年里,苏南地区自加压力,创新开发区商务模式,吸引国际产业资本加快集聚,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苏中、苏北农业产业化全面提速,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每年的经济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2-3个百分点。2002年江苏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站上新平台的江苏在持续的经济增长中很快又遇到新问题:苏南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制造业规模庞大、却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苏北、苏中地区工业化推进艰难,经济增长乏力。于是,省委又鲜明提出:“江苏要实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形成南北联动合作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苏南实现新跨越,推动苏中快速崛起,加快苏北工业化进程。”

  2003年至2006年,苏南从制造业集聚区加快迈向以自主创新型、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后工业时期。江苏南北联动合作机制的建立,为苏中、苏北地区引入充沛的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一批批苏南党政干部到苏中、苏北任职,一批批苏南产业项目通过技改、环保提升型搬迁,转入苏北经济版图。2006年,苏北经济增速首次超过苏南,成为江苏经济新的增长极。也恰恰是在这一年,江苏经济以13.2%的快速增长,突破2万亿元经济总量。

  “江苏也好,全国也好,都有着深广的上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不断跃上发展的新高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断提高增长的起跳点,跨越式发展的契机就会不断出现。”江苏省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说。

  只要措施得当,“内需”的巨大拉动力必将显现

  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能否有效启动,决定着我国经济复苏的速度与质量。长期以来,江苏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而近年来江苏实施的“富民优先”战略,则使消费引擎释放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江苏省委研究发现,多年来江苏省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然而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第六位、华东第四位的格局一直未变。2004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分别为上海、浙江、福建三省市的62.5%、71%和90%。如果不能改变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消费不振的局面,投资与产能的快速增长、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终将受制于购买力不足。

  2005年年初,江苏启动“富民优先”战略,出台各项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打工经济”向“老板经济”转变。全省工会系统在18万多家企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帮助800多万名企业职工涨工资。各市、县逐年调高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推高各层级工资水平。全省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超过千万人规模,缓解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2005年至2008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55%,高出GDP年均增幅1.38个百分点,改变了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格局。2008年,江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为上海、浙江、福建三省市的70%、82%和105%。4年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45%,高出GDP年均增幅4.28个百分点,消费引擎成为江苏经济增长的现实拉动力。

  新华社记者 周国洪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