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去东郊梅花山赏梅,这已成为南京市民必做的事情。不过你知道吗,南朝时期南京人就已经爱上梅花,并广为种植。而眼前这座如今拥有数万株梅花的梅花山,历史其实只有短短七八十年;在明代时,想要在东郊欣赏梅花,还得往东再走好长一段路,直到灵谷寺附近。
最早的梅花诗出自南京
南京与梅花的渊源很深。梅花的栽培历史约有3000年,南京最早何时开始种植梅花,专家说,这很难考证,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是,1500多年前,南京人已经很爱赏梅,并广植梅花。
宋代陈从古编了一部梅花诗专辑,他指出第一首梅花诗是南宋诗人陆凯赠给友人范晔的“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但是,中山陵园管理局的老专家刘维才对历朝历代的咏梅诗做了考证,他发现,最早的梅花诗,应该诞生于1500多年前的南京,是当时南朝刘宋年间的诗人鲍照所作的《梅花落》。之前虽也有诗作提到,但梅只是“配角”,并非咏梅诗。
刘老先生介绍,这首《梅花落》记载在宋朝郭茂倩著作的《乐府诗集·汉横吹曲》中,全文如下:“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据了解,鲍照大概生于公元414年,死于公元466年。比起陆凯还要早几十年。而与鲍照差不多同时期,还有个著名的典故,出处也在南京。传说南朝宋武帝的爱女寿阳公主,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小憩,梅花恰好落在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女一时俱仿效之。后人因此说公主是梅花精灵所化,于是将正月初七定为梅花生日,而寿阳公主则为梅花花神。
明代东郊梅树是“御用”
自此以后,南京人植梅赏梅之风历代相沿。玄武湖、南郊的雨花台梅岗都曾是赏梅佳地。到了明代,赏梅重心就移到了东郊。
当时,紫金山下出现一处赏梅胜地,叫做梅花坞。明代万历年间南京国子监祭酒冯梦桢《灵谷寺探梅记》记载:“越灵谷而东二里许,北行百步,达梅花坞下。”其位置在今灵谷寺东南。中山陵的梅花研究专家告诉记者,梅花坞其实是明代宫廷所设的梅园,每年结出的梅子专供太庙祭祀皇帝祖先之用,因此每株梅树上都悬挂着书有“御用”二字的木牌。游人只能欣赏,绝对没人敢攀枝折花,因此长得格外茂盛。
清代以后,梅花坞渐渐消失,仅存地名。不过,紫金山的梅花依然著名。清代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说:“江宁(南京)之龙盘,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这里的“龙盘”指的正是紫金山一带,龚氏把紫金山摆在邓尉、西溪之上,可见清代这里植梅之盛。
梅花山的前身是吴王坟
如今的梅花山原名孙陵岗,也叫吴王坟。因东吴大帝孙权葬在这里而得名。据史书记载,这里还有他的前妻步夫人及宣明太子坟,但已无迹可考。
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将孙陵岗一带辟为总理纪念植物园的蔷薇花木区,开始植梅。抗战前夕已形成一片梅林,每逢梅花盛开之际,游人络绎不绝。1947年,孙科于山顶建“观梅轩”,形成观梅新景。孙陵岗的名称,也逐渐在老百姓口中演变成了梅花山。而现在的南京市民可以欣赏到的梅林,可比明代文人看到的梅花坞,规模大多了。据记载,当年的梅花坞不过数千株梅树,梅花山加上近年新建的梅花谷,却植梅近4万株,真正成为“天下第一梅山”。
通讯员 钟萱 快报记者 孙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