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4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PDF 版
· 成贤街:贤人成街,文气依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成贤街:贤人成街,文气依旧
  南京老地名中,成贤街是文气雅致的一个。春雨初霁,街道两旁的槐树还没有吐出新绿,此时的成贤街如同一本纸色泛黄的旧书。一路走来,尘封的故事就被翻开了。

  成贤街,北起北京东路,南接珠江路。这里的文气是有历史的。早在明初,这条街名扬南京城。当年国子监设在这里,成贤街通向官场。在国子监读书后,可以成为“贤人”,贤人才能为官。鼎盛的时期,号舍达一千多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监生吃住在这里。

  国子监随着历史的尘封而匆匆谢幕。六百年后,监生们念四书五经、做八股文、编抄百科全书,都成为今人的想象。监生们生活过的痕迹已很难找寻。成贤街的文气并不会因此中断。几百年来,这里一直群贤毕至。朱自清形容南京就像“一座古董铺子”,成贤街走一趟,你会觉得这个比喻的确贴切。成贤街居住过两位名人。一是杨廷宝,二是谭延闿。几十年过去,他们的故居还在。

  成贤街104号,杨廷宝故居,正对着东南大学东门。红色的铁门常年紧闭,匆匆行人很容易就将这里忽略。杨廷宝享誉建筑界,和梁思成并称“北梁南杨”。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中山陵音乐台等,他都主持参与设计。这个不起眼的院子,两层小楼,是他亲自设计的,取名“成贤小筑”。

  按了两下旧式门铃,嘶哑的铃声在门后回响。没等来开门的人,也不忍再按,生怕扰了这份安宁。回头看,院墙上碎玻璃片有些扎眼,院子里的枇杷树早已高出围墙一个枝头,种树的人不知道哪去了。

  “这家大门常年紧闭着,现在只有保姆住这里,保姆回了苏北老家过年,可能过几天才回来。”一旁水果店老板指点我,“屋内都是些老家具,有了些年头了。院子里的景致不错,从东大的教学楼上可以看到。”

  从杨廷宝故居住北走不远,便是成贤街112号,如今已成“大杂院”。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设计并建成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小洋楼,即谭延闿故居仍在。

  谭延闿曾做过国民政府主席,极爱书法,他那一手颜体,在上个世纪极有名声。中山陵碑亭上所镌颜体大字,即出自谭延闿手笔。

  洋房已经老了,两根欧式立柱有些颤颤巍巍,看上去仿佛撑不住房屋的重量。花园阳台不见了,后来的人用水泥封住了它。木板铺就的楼梯,散发着陈旧的味道。我忽然觉得它像一个弯曲了身躯的老人,那么衰老,弱不禁风。

  房屋租给了几家人,各家上了各自的门锁。一个附近上班的租客告诉我,里面已经没有可看的东西了,早已改造了。房子是单位租的,房主她没见过,至于有没有听说过房子的历史,她摇了摇头。

  看门的阿姨在这个院子住了有28年。提起院子里的这幢民国房子,她知道有些历史,最早的房主名字她说不上来。“以前这个院子只有那一幢楼,汽车可以随意打转掉头。”

  阿姨告诉我,房子有地下室,却没有厨房。因为小洋楼后面是佣人住的房屋,厨房都在后面了。“都已经改造了,地下室改造了,厨房也搭了,因为租户们生活不方便吧。”

  快报记者 戎华/文 快报记者 泱波 施向辉/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