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对话“剑桥事件”
· 肇事学生已道歉 温家宝希望剑桥让其继续学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喻国明 白岩松 王雄
对话“剑桥事件”
  温家宝总理在剑桥演讲遭遇“鞋袭”事件发生后,中国的主流媒体包括央视新闻联播和新华社打破常规,首次报道了这一事件和现场画面,成为一次突破性的报道。外国媒体称“在此之前,中国领导人还从未以如此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对待类似的事件”,“中国主流媒体此举反衬了中国的开放和自信”。快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资深媒体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南京大学新闻系主任王雄教授,以及央视著名新闻主播白岩松,请他们对国内主流媒体的这一变化进行了解读。

  白岩松 本报特约时事观察员、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

  白岩松:常规就是用来打破的

  与喻国明和王雄两位资深媒体研究专家不同,央视人白岩松可以说是这次“媒体之变的局内人”。电话中,白岩松解释说自己从来不接受电话采访,但是他还是用短信的方式接受了这次“访谈”。也许是他实在太忙,也许是身陷局中,不合适多说话,但从他发来的寥寥数语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了一位新闻人的敏感和专业——

  “中国在变,常规就是用来打破的,我在节目中就说过: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也用改革结束了挨饿的时代,但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或许会面对很长一段挨骂的时代,我们应当更自信更从容更平和,多几次这样的报道,大家就脱敏了!而一旦脱敏,类似小动作也就没什么杀伤力啦!”

  喻国明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喻国明:“鞋袭”事件报道彰显中国媒体进步

  星期柒新闻周刊:对发生在剑桥大学干扰温总理演讲的事件,中央电视台进行了长达4分钟的如实报道,这改变了过去对类似事件不报道的“传统”,你对此怎么看?

  喻国明:这是一种进步。过去,国内媒体习惯于报道领导人正面的受欢迎的信息,对于此次“鞋袭事件”类似的负面新闻,按照惯例一般是不予报道的。这次央视和新华社作出的改变,与过去一两年以来的舆论传播环境有关。当下的舆论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除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等传播更加便捷的新媒体获取信息。在今天的情势下,不是应该不应该报道的问题,而是如何报道的问题。如果负面事件不报道,只会显得我们不敢面对,至少是不够客观和坦诚。

  这次改变,显示出中国的领导人和媒体管理者的认识越来越开放。最近一年以来,特别是汶川地震、“藏独”、奥运火炬传递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我们改变了过去对负面新闻的认识看法。有关领导同志曾经指出,负面报道不一定就只能带来负面效应。负面新闻发生后,如果进行及时报道,反而有可能取得正面的效应。此次突发的“鞋袭事件”显然是一则负面新闻,但是媒体报道了,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英国当地媒体和西方各大媒体都把央视新闻联播的报道,当作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一种标志,显示出中国高层的自信。英国政府,包括布朗首相向中国、向温家宝总理表达了歉意,剑桥校方在表达歉意的同时也表示,剑桥是理性争鸣和辩论的场所,不是掷鞋的地方。这说明中西方在一些基本的原则方面是可以有共识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除了舆论传播环境的改变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促成了你说的这种进步?

  喻国明:过去媒体对负面新闻采取的无视、不报道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害怕报道了,国人看到了会有一种消极的后果。这和人一样,越是积贫积弱的人,对自己越是不自信;一个有病的、疾病缠身的人,总是对外界的刺激很敏感,害怕对自己不利。对一个国家来说也是这样,国力贫弱,自然就缺乏自信。

  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强大,中国也正变得越来越自信。这次在达沃斯论坛,温家宝总理发言时,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缺乏负责任的监管的金融体系进行了有力批判。自信的中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西方也开始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为什么?因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体,是世界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但是在过去,西方不会如此认真地对待中国的声音,中国总是被西方边缘化。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次改变,对国内的媒体是不是意味着一种信号,即它为以后面对负面新闻时提供了一种示范?

  喻国明:应该视为一种示范。如果以后发生了类似事件,媒体应该会越来越多地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来面对。我相信,随着这类报道越来越多,会逐渐成为一种惯例,并在此基础上成为一种媒介业的角色规范。实际上对中国新闻界来说,其实这是一种对新闻常识的回归,回归到媒体应该有的正常功能,使媒体回归到它原有的位置,承担它应该承担的角色。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行使的都是一种正面宣传的职能,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但是,我们正在朝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靠近。这种回归,我们用了30年,而西方的媒体一开始也并不是那么成熟与规范,他们的回归之路走的时间要比我们长得多。他们用了一两百年。

  王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新闻系主任,教授。主要著作有《新闻舆论研究》《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等。

  王雄:别低估公众承受负面新闻的能力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怎么看待这次央视和新华社打破常规的做法?

  王雄:我觉得这次主流媒体一反常态,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报道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实,在我们的媒体报道这件事情之前,外媒和网络已经有报道了,国内的网民已经能够看到相应的消息了。既然大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那就不再容许我们作出“出口转内销”的事情。在现代社会,隐瞒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已经不可能了。我们是可以不报道,但是剑桥演说现场发生的事,就在众目睽睽之下,世界各国的媒体云集,你不报道事情就消失了吗?今天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他们想了解的信息,要知道网络是没有疆界的。

  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国家对待负面新闻的报道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领导层很自信,这种自信从此次温总理欧洲之行的多次演讲中可以体现出来。中国要变得强大,中国对此并不讳言,但温总理强调“强则必霸并不是一个真理”。所以在自信的决策者看来,没有必要惧怕这种负面新闻。另一方面,从中国的老百姓,也就是新闻的受众来说,现在他们也已经见多识广,已经能够面对和消化“完整的信息”。中国网民人数世界第一,他们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已经见怪不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新闻,都已经有足够心理承受能力。

  星期柒新闻周刊:媒体坦然面对并及时发布负面新闻有什么意义?

  王雄:这件事证明了中国的政治文明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中国已经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既然向世界开放,那么很自然就应该有勇气、有胸怀接受来自世界的信息,这包括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信息,也包括世界对中国作出的反应和评价。我们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国际环境,我们应该明白,世界上有少部分人对中国有意见,甚至恶意,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赞成温总理在剑桥的演讲,都赞成中国的政策,反倒是不正常的,毕竟还有很多人对中国缺乏切实的了解,因为历史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对中国有隔膜。

  今后随着中国的发展,随着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这样刺耳的声音可能更多。面对不同的声音,我们的媒体是不是还是像过去那样选择性耳聋啊?肯定不应该。媒体有责任把事情的真相告诉老百姓,你不报道,并不代表人们就不知道。不仅要报道,还要对事情做客观、详尽的解读。因为报道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获取,但对这件事情的解读是代表你的立场和声音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次报道对国内媒体是否传递了某种信息?

  王雄:这种变化对国内的其他媒体应该有所启示。媒体,包括地方政府今后面对负面新闻,无论是来自国外对中国不利的负面新闻,还是发生在国内的负面新闻,都不应该感到惧怕,害怕报道出来后产生负面的影响,其实只要你在客观报道的同时,作出正确的解读,不仅不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有可能取得正面的效应。

  过去有个观念,媒体是正面宣传的机器,其实我们应该把媒体还原成为真正的社会公器。就这一点来说,央视和新华社这次开了一个好头,相信其他媒体会积极地跟进。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