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信心”能否融化欧洲之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信心”能否融化欧洲之冰
  ■快报特约记者

  闾丘露薇伦敦报道

  

  中国能否拯救资本主义?中国是否愿意为金融危机买单?不管是在记者会上还是和英国记者面对面,温家宝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基于温家宝对中国经济本身的清醒认识。

  这场十八年一遇的大雪,尽管英国的气象部门之前已经预告,就连我们这些香港记者,也一早已经被一位和蔼的警察通知:明天开始下大雪了,到处都是,气温会下降到零下五度,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它会让整个伦敦的公共交通陷入瘫痪。

  一夜的大雪,虽然学校一早已经被通知停课,但是大人们还是需要上班。出了家门,伦敦人和我们一样,很彷徨,没有火车,地铁有限度开放,打电话叫出租车,能够四十五分钟出现一辆已经不错。站在马路边上,半个小时都没有一辆亮着灯的出租车。公共汽车更是全线停止服务,而就算在二战期间,面临空袭,伦敦的巴士都没有全面停顿过。全英国五分之一的工作人口,大约六百四十万人,在这一天没有办法上班,更不用算机场服务停顿,预定履行的合同因大雪而无法履行,建设工程延误,支票延期兑现,超市食品腐烂等等。预计,一天损失可能有三十亿英镑,对于正在面临经济衰退的英国来说,这场大雪,真的是雪上加霜。

  而就在同一时间,英国出现了工人罢工,抗议一些英国公司优先聘请外劳。虽然罢工的规模远远比不上法国,也没有出现反对资本主义的标语和口号,但是要求政府保障本地劳工就业的要求,和英国政府倡导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精神,发生了冲突。罢工的人们要求布朗实现自己在竞选的时候的承诺,保障本地劳工在英国的就业机会。

  而这个时刻的布朗,除了面对罢工,以及风雪带来的交通停顿的问题,还有就是他的直线下降的民意支持率。在金融危机刚刚爆发的时候,布朗在去年十月推出的五百亿英镑的挽救金融体系的计划,加上十一月推出的刺激经济的方案,让他成为西方世界的英雄,他的个人声势也随即升高。但是进入2009年,英国各家银行的业绩仍然表现不如人意,失业率连续十一个月恶化,英镑汇率继续下跌,经济在发达国家中,衰退得最为严重,布朗政府的计划,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这使得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工党的支持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之间,比在野的保守党少十五个百分点。

  而就在大雪让英国陷入停顿的这一天,布朗在首相府迎接中国总理温家宝。漫天大雪中,欢迎仪式因此而简化,两个人踏着积雪,在唐宁街10号门口让记者拍照。两个人排得密密麻麻的行程并没有因为大雪而缩减,和金融以及学界的早餐会,在中英工商峰会上的演讲,会谈,还有共同会见记者。就在这次会面前,英国发表了对华关系发展的框架性文件,这样一种高调的表示,在西方的观察家看来,这是英国实用主义的表现,确实,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出自英国的政治家之口。而对于英国政府来说,在现在这样的时刻,英中关系的发展,特别是经贸的发展,看不到任何坏处。

  虽然两位领导人要传递的信息都是一样,希望提振市场、商界还有公众的信心,但是表述的方式完全不同。在温家宝总理大谈信心的时候,布朗却需要避免出现信心这两个字,因为在这个时刻的英国,一个告诉公众曙光就在前面的首相,只会面对公众和舆论的批评,布朗的内阁成员,就已经犯了这样的错误。

  英国人需要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布朗告诉英国公众,中国同意增加从英国的进口,在未来十八个月翻一番,从现在的五十亿英镑增加到一百亿英镑。因为出口增加而产生的协议,相信可以为英国带来最需要的东西,就是工作岗位。只是,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还要看英国能够提供给中国怎样的产品、技术和设备。在这一点上,布朗显得非常谨慎,对于中国的欧洲采购团,到底是否能够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布朗所给的,没有承诺,只有外交辞令。

  另外一个中英领导人的会谈重点,当然就是加强对国际金融的监管。这个问题,不免让人想起去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二十国集团会议,当时布朗准备说服中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资,来换取投票权,但是结果无功而返。中国政府强调要加强监管,也强调要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这些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话语权,但前提是,这样的权利并不是用金钱换来的。这一次也是一样,在两国领导人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只是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和原则,对注资的问题绝口不提,但这个问题是西方媒体特别关心的,在英国金融时报的专访中,同样提出了这个问题,即中国是不是愿意把外汇储备中的一部分,注资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而从温家宝的答案可以看出,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一直没有改变,也没有松口。

  温家宝在这次欧洲之行的第一站瑞士的时候,在和当地华人华侨的内部讲话中就提到,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西方社会把中国一会儿说成是救世主,一会儿又说它必须对这场金融危机担负责任。

  其实在我看来,不管怎样的评价,或许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迫使中国为这场金融危机买单。从英国记者的提问里面,就可以看出这样的逻辑,金融时报在专访中的提问要圆滑一些,“很多人说只有资本主义才能救中国,可是现在他们恐怕要转变观点。很多人说只有中国才能拯救资本主义。”而BBC的记者在记者会上的提问就直接得多了:“中国愿意为这场资本主义引发的金融危机买多少单?”

  不管是捧杀还是打杀,中国政府的态度都没有改变,不管是在记者会上还是和英国记者面对面,温家宝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把麻烦推给别人。

  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本身的清醒认识。虽然中国有着庞大的外汇储备,在这个缺乏现金,西方世界金融体系出现流通性不足的情况的时候,中国当然成为风暴中的焦点。只是,对于同样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来说,企业盈利严重下降,未来更加依赖的是政府大规模支出计划的实施。政府统计数据显示,在截至去年11月份的三个月内,中国工业企业的利润骤降27%,大举逆转了几年来高达20%至40%的利润增长局面。

  在这次欧洲之旅当中,温家宝不止一次提到亚当·斯密的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他说,他在旅行的时候会把这本书带在身边。而他也不止一次提到书中的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而这段话,现在看来,不管是对资本主义的西方国家,还是社会主义的中国,都有着警示作用。

  正如温家宝自己所说,经历了长时间计划经济的中国,在经历了这场金融危机之后,明白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是不能够完全对立起来的,不受约束的市场经济是可怕的,而还有一个手,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就是道德的力量。

  而道德的力量,不管是对资本主义,还是对社会主义,同样起着作用,正如亚当·斯密同样说过的另外一段话:

  “不管一个人,有多么的自私,但很明显在一个人的本性中总是有一些原则,这些原则让他对其他人的福祉产生兴趣,能够为他带来幸福感和快乐的感觉。虽然他从别人的福利中并不会得到具体的好处,只不过他得到的好处就是能够看到他人幸福。”

  相关新闻

  温家宝带给欧洲

  150亿美元订单

  温家宝总理此次“信心之旅”,给欧洲带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次精彩的演讲,还包括能切实带来利润的订单。

  2月2日,温家宝总理在五天访欧行程结束之际于伦敦表示,在此次访问欧洲期间,中国企业已经与欧盟国家企业签署了总额达150亿美元的合同,而中国将尽快派遣采购团赴欧洲落实这些采购。

  此次大采购主要面对的国家是德国、英国以及西班牙。

  1月29日,温家宝总理及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第5次会议。温家宝表示,希望欧盟早日解除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为双方在高技术领域全面合作铺路。他说,国际面临金融危机下,欧洲企业完全可发挥优势,扩大对华先进技术装备出口,既克服自身困难,亦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中德签署多项经济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向中方转让部分磁悬浮列车技术。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集团“三一重工”将投资1亿欧元,在德国西部城市科隆建造一个研发中心和机械制造基地,这将是中国在欧洲迄今为止最大的经济投资项目。

  温家宝总理1月30日在马德里同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举行会谈。双方强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强合作,进一步推进中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争取在2011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到400亿美元的目标。为此,中方愿扩大从西进口产品和设备。西班牙表示将向中方推介有竞争力的产品。

  2月2日温家宝总理与英国首相布朗举行会谈,达成“扩大双边贸易规模,共同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共识。中方愿继续增加从英进口,将尽快派采购团赴英。英方决心在今后18个月将对华出口增加一倍,鼓励英国企业扩大对华投资。”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