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阅读周刊·搜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小脚女人潘玉儿
· 杨贵妃为何没能称后
· “将相和”实为貌合神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将相和”实为貌合神离
  《廉颇蔺相如列传》因为“将相和”的典故而闻名。但在它背后,其实是赵王在操控两种对外路线,调和鼎鼐,力图保持国家发展平衡的运作。当时,玩合纵连横的苏秦、张仪都已经不在了,但其外交遗产还在,各国内部仍存在联秦与抗秦的两种外交思路。虽然赵国是军事强国,但也不例外。

  廉颇很明显是联秦派。注意,他只是亲秦,而不是投降。廉颇在赵国带了半辈子兵,曾经对燕国、齐国、魏国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对秦国呢?除了曾经与秦军协同作战,廉颇只带兵跟秦军打了长平一仗,但还因为消极避战,中途被撤了。

  赵王得到和氏璧后,秦国立即提出用十五城来换,赵王召大将军廉颇等商量对策。廉颇主张给秦国璧,这样纵使秦国赖账,赵国也有话说。赵王却舍不得。最后赵王的太监缪贤推荐了一个人:门客蔺相如。

  缪贤与燕王结好,当然是抗秦派,蔺相如是其幕僚,而且深得缪贤赏识,所以也是抗秦派无疑。他见赵王,慷慨陈词的内容,全是以秦为敌;到秦国,又戏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后者。

  史载,完璧归赵后一年,秦攻赵,夺取一城;次年又攻赵,杀两万人。

  这实际是“完璧归赵”引发的军事行动。所以说蔺相如“不辱使命”,实有夸大之嫌。

  接下来渑池会,蔺相如对秦王作人身威胁,但正是因为廉颇已经驻扎大兵在边境,而且廉颇和赵王议定:王上此去若有不测,太子立即登基,所以赵王一行才得以无恙而回。

  这就是联秦派和投降派的区别。

  纵观廉颇在赵国的战争生涯,基本都是这一路线。所以,蔺相如数次激怒秦国,引起两国战端,白白消耗赵国的国力,这是廉颇不愿看到的。所以,廉颇才要羞辱蔺相如,跟他过不去。

  面对挑衅,蔺相如说的话大家都了解了:他先拿廉颇和秦王做比较。这个比较,颇不伦不类,廉颇是上阵杀敌的大将,秦王是高居庙堂的君主,他们怎么可比呢?

  蔺相如知道自己的话将被转述给廉颇,所以在话里充满暗示:我作为抗秦派,在外不怕秦王,在内不怕廉颇;同时,赵国要想图存图强,必须把各派各方的力量整合在一起,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主张,但我们的共同目的,是使得赵国强大起来,这正是王上的深意。

  廉颇当然明白了蔺的意思和风度,被蔺相如的大局观折服,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到了相如的背后还有赵王在做推手,遂负荆请罪。

  (佚名 来源:老年日报)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