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版:生活苏州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桃花坞木刻年画要招“传人”
· 街头红灯笼屡遭“黑手”
· 黑车敲诈钱财半途抛客
· 节后金价每克猛涨10元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雍正版木刻年画《一团和气》成功复原
桃花坞木刻年画要招“传人”

  春节期间,不少人到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参观,但是发现这个建成三年多的馆却一直没有开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年画博物馆闭馆三年为哪般

  2009年1月6日,是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成立3周年的日子,没有任何庆祝方式,贴着两幅门神年画的大木门紧闭着。

  年画博物馆的负责人王斌坦承:“博物馆没有一幅画、没有一个人、没有一块版,开馆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这三年一直都是在多方奔走,就连当时的文化局长都亲自找画、找版子、找人,就是希望早一天把这个馆建得名副其实,让人们进来能看到实在的东西。”

  去年初,一幅雍正版的桃花坞木刻年画代表作《一团和气》在该馆成功“复活”,而就是这幅作品在2008年全年销售了20多万元,这幅作品就是通过年画古画征集的,还有一幅清雍乾版《美人图》更是创造了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纪录,完美画面上的古代仕女被专家们戏称为苏州的“蒙娜丽莎”。

  “当年一没有版子,二没有年画,很多有代表性的年画都只能在杂志上看到,而且往往有个下注:海外收藏。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苏州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实物怎么谈保护和传承?”后来文化局老领导钱璎捐出了自己父亲收集的200多张年画,又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部找到了另外200多张,博物馆总算有了年画“家底”。此外,通过碑刻博物馆的努力,在民间也找到了四五十块珍贵版子。

  “专家们看了这次我们新征集到的古画后都非常感慨,很多人都是第一次看到年代这么早的原画。”那幅难得的《美人图》采用卷轴形式,该图长超过1米,宽也有半米多,画面上有一个面带微笑、手执古琴的仕女和一个捧着书册的童子。据介绍,这幅画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桃花坞木刻年画全盛期的代表作。年画专家王祖德对这幅画也推崇备至,认为它充分体现了桃花坞木刻年画鼎盛时期的城市文人画特色。

  除了《一团和气》外,今年开春还将复原失传多年的《麻姑献寿》。业内人士认为,这两件建国以来苏州首次成功复制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巅峰作品将填补中国年画史的空缺。而众多古版年画的复原成功,只是桃花坞重现经典之路的一个开头。

  文化部“一号文件”要年画登场

  春节后, 68岁的王祖德老人在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忙着检验新鲜出炉的两幅古典精品年画《月光美人》和《合家欢》,看着线条完整匀称、画面鲜艳、人物生动的作品,头发花白的王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祖德现在是全国工艺美术大师,除了自己研究,带传承人,他还在大学和小学里开设专门的课程,“目的就是先让人们了解这一传统工艺,然后再从中寻找和发现人才。”王祖德说,从历史上看,现在应该是从事人数最少的时候。建国那年,文化部发的当年一号文件就是要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年画就在其中。当时文联到苏州进行调查摸底,发现只有三家人还在做桃花坞木刻年画,而且是那种'三季靠一冬'的经营方式,应该说有点惨淡。王祖德说:“作品稀少,也是现在传承的难点之一。”

  愿望:人人都能成为年画传承人

  杜洋,80后的苏州女孩。是苏州工艺美院毕业的学生,三年前报名参加了木刻年画研修班,成为正规院校中的传承人之一。最新的经典作品《月光美人》由她参与制作并完工,直径30厘米的“月光美人”约制作于清朝初年的桃花坞木刻年画鼎盛期,是一张典型的城市文人画,画面中,梧桐、修竹的背景疏朗大方;一位颔首垂目的旗装女子倚在画栏边,手执纨扇,风姿绰约;大片的留白令观者遐想无限。据介绍,“月光美人”原作现藏于日本,此次年画博物馆是根据图片资料进行复制的。

  最新的精品之一《合家欢》也由她制作,绘画、雕版、印刷她都参与了。两张作品在春节期间完成印制工作,除馆藏之外,部分将以限量发行的方式提供给收藏爱好者。

  杜洋在初学时并没有现在这样娴熟和顺手,困难重重,光磨刀就练了三个多月,细腻的小手都生出了老茧,而且经常磨出血,“刀子都很锋利,但不能戴手套,否则磨出来的刀子就没有感觉了,雕出来的东西也不对。”之后就是练习刻工,这也是木刻中最为重要的工序,由于是女生,本身力量小,力道不容易掌握,用刀拉不动、划不深的情况经常出现。到印刷工序,经常是整天站着,谁都会有点吃不消。就是在如此辛苦的学习过程中,她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产生了不可割舍的感情。

  由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早已不再生产,所有的工具都需要自己亲手制作,所以杜洋最初就是从制作工具开始的。从制作刻板的拳刀到印刷的小棕帚,从磨刀、敲底到配色、扦纸,一样样学会,之后才能真正开始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制作。就连选材她也跟着跑到外地出差挑选上等的梨木和枣木,正是在这一系列严格而艰苦的学习和历练中,他开始喜爱和体悟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魅力。今年牛年,她还特别手绘创作了几个《牛角挂书》成语的年画,一个孩子放牛,却还想着勤奋读书。“准备印出来赠送给小朋友们,不用电脑画,我一直坚持全部用手工制作,因为年画是有感情的艺术品。”

  “桃花坞木刻年画最鼎盛的时期有成百上千从业者,到上世纪60年代,约有上百人,刻、印、画、卖都是专业分工的,现在真正的传承人不到十来人,像杜洋一样的80后传承人有3个。”王祖德说。 

  “今年年画博物馆将有一个大动作,就是开馆招收传承人。以前师傅带徒弟,老师带学生,培养人的路子还是窄了,现在只要你是爱好者,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只要你经过培训,考核条件够了,都可以成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培养出来的人走出去发展,开店、经营、创新都可以。”博物馆负责人王斌说,这也是博物馆的功能之一,就是要加速为古老年画行当提供“造血”功能。

  王彪 文/摄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