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夕,在苏州市知识界新春座谈会上,苏州中学园区校老师蔡明代表学校将一部编制精美的《湿地》校本教材赠送给副市长谭颖,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湿地》课本。让众多专家和学者意想不到的是,该教材竟由该校九位教师历经三年的考察、研究精心编撰完成。昨天,正值世界湿地日,参与编写课本的苏州中学园区校高二语文教师闻一波接受了独家专访。
中学老师编《湿地》惊诧专家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闻一波介绍,湿地包括沼泽、湿草甸、湖泊、河流、河口三角洲、滩涂、池塘、水稻田等。由于兼具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点,湿地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特殊生态类型,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因此,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据联合国环境署有关研究数据显示,1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闻一波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湿地不断遭到过度开发和破坏,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目前,《湿地公约》已成为国际重要的自然保护公约之一,缔约方达158个,全球有1831块在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湖沼学或水文学方面具有独特意义的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翻开由蔡明、闻一波、朱仲之、朱新色、林子杰、樊亚东、腾慰群等九位教师编著的《湿地》,《前言》中的编写理念是,“关注湿地生态;品味湿地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价值观”。教材图文并茂,共66页,分为湿地生态、湿地价值与分布、湿地文明、湿地研究四个主题。闻一波说,该教材前三章的编排线索由远及近,最后都落实到身边的湿地环境,体现了关注身边生态环境的理念。而且每一章最后都安排了两个野外技能篇,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第四章介绍公众参与湿地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几年前,很多人对湿地是没感觉的。我们刚开始考察、研究湿地时,很多人包括同行很不理解,认为湿地研究应该是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大型机构的事,我们一个小小的学校起个什么劲,又能有多大的效果。”闻一波坦诚,就是在同行的质疑声中,他们一直坚持了三年。当春节前夕《湿地》一书问世时,许多专家和学者看到后异常惊讶,“中学老师在工作之余能编写出这样的教材,真是了不起。”目前,该书已成为江苏省教科院重点资助课题——《构建“学校湿地文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校内外湿地遍布引起众教师探奇
说起和湿地的结缘,闻一波透露,他和同校多位老师成立湿地课题组是在3年前,也就是苏州中学园区校创办之际,“学校所处的位置原来就是一片湿地,至今学校还保留着长满芦苇、水草的湿地。”而且,不仅学校内有湿地,周边也是湿地遍布,并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北边是草鞋山遗址,东边有张陵山遗址,南边是赵陵山遗址。”
闻一波告诉记者,有关专家在苏州已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其中著名的就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阳澄湖南岸的草鞋山曾发掘出新石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发现陶、石、骨、玉等生活、生产和装饰用品1100多件。尤其重要的是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纺织产品,表明苏州一带是中国纺织的发祥地之一。
“苏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认为生态好是主因之一。”闻一波说,学校建设在湿地遍布之地,他和多位老师认为苏州现有的所谓吴文化是周朝时泰伯奔吴时带来的中原文明,并不是苏州土著文化,要寻找失落的苏州文明的根源,就要从湿地入手。于是,他和蔡明等多位老师便发起了对湿地的研究。
闻一波介绍,当初,在制定编撰体例时,他们没有任何样本可以参照。全国虽然有10所“湿地学校”,但没有一本湿地校本教材。“有关湿地的资料很多、很杂,零零散散,如何取舍?如何串联融合?如何与新课程理念相契合?如何与学校文化相呼应?这些难题曾让我们一筹莫展。”闻一波说,越是遇到困难,越能激发出他们的创作欲望,并且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一支强有力的创作团队。“团队的主心骨是校领导,他们在团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给予我们‘放任’的自由,使我们没有任何思想约束,拥有了真正的自由创作空间。”
“编写这本书,我们不但跑遍了苏州和国内的诸多湿地,还跑到国外考察调研,几乎融合了五大洲的湿地文化。”闻一波说,《湿地》教材每一页的文字和图片背后都有着许多故事。其中,蔡明老师在埃及旅游时,为了拍摄生长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种水草——纸莎草,可拍的照片总是不理想,不是距离太远,就是形象复杂。后来,蔡老师终于在一个卖纸莎草纸画的专卖店找到了顶端开花的纸莎草,非常别致漂亮,但专卖店却禁止拍照。“花了100美元买三张纸画后,才得以近距离拍摄那纸莎草。”
独创的校本教材进入学生的生活
在苏州中学园区校的《园区苏中》校刊上,有对《湿地》教材编写成员这样的介绍:闻老师是一本“百科全书”,想要什么资料,他都能拿出来,堆成一座“小山”,让我们从容地从中找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闻老师又是一位收藏家,随意拿出几件良渚玉器,就把太湖地区的湿地文明史描绘得清清楚楚。林子杰老师做事又好又快,电脑水平高,教材中有关湿地的生态地图、图片全来自他的精心整理。张鋆良老师给教材带来了一种源自海外的智慧,他收集了大量伦敦和香港的湿地研究资料,提出把“湿地研究项目”作为一个独立篇章的设想,从而使教材更能贴近公众与面向未来……
“湿地具有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涉及多个研究领域,是我们把多学科相互交融的研究特点,淋漓尽致地在《湿地》教材中表达出来了。”闻一波说,《湿地》教材不同于一般的读本,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可操作性;既要有可读性,又要有探究性;既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存环境,又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此,他们把“关注湿地生态、品味湿地文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价值观”作为编写理念;把“科学性、探究性和人文性”作为编写的原则;把“由远及近,最终都落实到身边的湿地环境”作为编排线索,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编排,《湿地》教材便成了一本独创的校本教材,而且能真正成为一种课程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闻一波在谈起园区金鸡湖东的湿地环境时显得很激动,“以前,带学生去看过一些湿地,但后来很多地方建起商品房,我们拍下的照片就这样成为了那些消失的湿地最后的影像。”他说,看到照片上早已消失的郁郁葱葱的湿地草木、群群飞翔的白鹭,不由令人扼腕。
闻一波说,金鸡湖东原本是苏州最大的一片天然湿地,是苏州的“肺”,自古以来环境就非常优美,苏州“鱼米之乡”的称号,也和苏州的良好湿地环境分不开来,苏州灿烂的文化也是基于这样的环境才能诞生,正所谓天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天人合一”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光看苏州的这个‘苏’字就可以知道。‘苏’繁体字是草下面一条鱼、一棵禾,不夸张地说,没有湿地,就没有苏州自古以来的富庶和繁华。”陈泓江 吴皆与
三角嘴湿地
构筑“飞禽天堂”
昨日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其主题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笔者获悉,目前苏州市已建成5大省级湿地公园,在全省名列前茅。
据了解,苏州的水域占国土面积的42.5%,千亩以上湖泊有88个。近年来,苏州以太湖、阳澄海等千亩以上湖泊及主要河道为重点,推进湿地恢复重建和湿地公园建设,“两湖一江”湿地生态修复、绿色水廊创建和湿地林带营造等工程陆续开展。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省级湿地公园,分别是位于高新区的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江苏震泽湿地公园、苏州荷塘月色湿地公园、位于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太湖湖滨湿地公园和苏州肖甸湖湿地公园。其中,2003年开始建的太湖湖滨湿地公园,耗资2亿元,面积达到55万平方米共8800万株芦苇。
目前,苏州正着手编制全市湿地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开始实施相城区望虞河湿地保护与恢复一期工程、太湖度假区湖滨湿地恢复二期工程,吴江市启动的东太湖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工程已列入国家湿地保护项目。
位于苏州城区与相城区交界处的三角嘴湿地公园,总用地约12.04平方公里,将是苏州城区第一个湿地公园。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水是苏州的灵魂,但多年来苏州的城市绿化一直以公共绿地、道路绿化和林地建设为主,缺少湿地这种水乡的典型绿地形式。三角嘴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湿地公园建成后,能培养更多湿地条件下的动植物。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苏州的飞禽越来越少见,仅在太湖区域和穹窿山附近,还能看到飞禽成群,城区几乎见不到飞禽。湿地,是飞禽生存的理想环境,三角嘴湿地公园有望成为城区飞禽的“天堂”。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