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发现 亮剑之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铸剑者 传奇神话与现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2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铸剑者 传奇神话与现实
  ★干将莫邪是否确有其人其剑

  ★古籍记载的十大名剑多为“苏州制造”?

  ★究竟是谁锻造了越王勾践剑

  金海鸥在苦心钻研史料

  快报记者 陈泓江 摄

  越王勾践剑的再度出世,带给世人巨大的震撼,这种震撼并不仅仅在于它自身有多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是因为它证明了中国历史上许多神话般传奇的存在。

  圣道之剑——轩辕夏禹剑、仁道之剑——湛卢剑、挚情之剑——干将莫邪剑……根据史书记载,中国历史上存在十大名剑,但在今天,没有人见过它们,也没有人能说清它们的下落。这些切金断玉、削铁如泥的宝剑是否真的存在过,一直是个争议性话题。但这一切,在越王勾践剑出土后发生了改变……

  发现周刊重奖征线索

  请您将所知道的神秘离奇事情,或令您迷惑的见闻谜团,提供给《发现周刊》,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并把我们的发现告诉更多读者。线索一经采用,重奖1000元。报料电话:025-84783612,84783552。报料信箱:citystar111@163.com

  莫干山中的干将莫邪铜像    (资料图片)

  莫邪殉炉与其子复仇故事的真假

  越王勾践剑虽写着“自作用剑”,但专家们认为,这绝不可能是越王自己制作的。于是,自从越王勾践剑出土后,它的铸造者是谁也同样成了千古之谜。金海鸥按照古代铸剑工艺复制“越王勾践剑”后,甫一“亮剑”,便引得不少专家学者对越王勾践剑的制作者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铸剑师莫过于欧冶和干将、莫邪夫妇。如今,苏州老城区还有干将路和莫邪路这样的地名。越王勾践剑会不会是欧冶、干将或其传人所铸?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欧冶、干将夫妇呢?

  干将莫邪剑是中国古代十大宝剑之一,而《搜神记》、《列士传》、《吴越春秋》、《战国策·齐策五》等史书,对干将莫邪夫妇铸剑的传说却有不同的版本。在苏州坊间,一直盛传着莫邪殉炉助夫铸剑的故事。

  据《吴越春秋》和《越绝书》记载,欧冶、干将、莫邪、风胡子等都是当时著名的铸剑、相剑大师。相传干将和莫邪是夫妻俩,吴王阖闾曾下令让他们造剑。干将和莫邪为选择合适的建造铸剑炉子的地点,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莫干山(今浙江北部)找到理想的地方。于是“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可是连续三年也没能把剑铸成,干将不知其故。后来莫邪自己跳进炉子里(另有一说,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终于炼出了好铜。干将忍着失去妻子的悲痛,用这些铜铸成了雌雄二剑,雄名“干将”,雌名“莫邪”。

  剑铸好后,干将自知吴王必将怪他造剑迟缓而杀他,故藏雌剑不献,留给其子,希望为他报仇。阖闾果然怒杀干将,其子长大后,用雌剑砍下了阖闾的头,为父母报了仇。

  但是据有关史料记载,吴王阖闾并不是被干将之子所杀,而是被越王勾践打败后,负伤发病而死。

  十大旷世名剑并非空穴来风

  其实在春秋战国那样的战乱时期,一把宝剑不光能害得普通人家破人亡,就是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也时常因它而发生转变。

  《吴越春秋》中记载,越国有位著名的铸剑大师叫欧冶(又称欧冶子),他顺承天地万物之精气,将自己的全部才艺和工巧都施展了出来,铸造成三把大型宝剑和两把小型宝剑,分别为“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巨阙”。其中的湛卢、鱼肠、纯钧,都在日后的十大名剑之列。

  据说,勾践的老爹越王允常,就曾经拥有欧冶所铸的这五把名剑。吴王得讯,便来相求。允常畏吴之强,只得把湛卢、胜邪、鱼肠三剑献给吴王。后来阖闾派专诸用鱼肠剑刺杀了王僚。而湛卢剑落入水中,后为楚王所得。

  楚王得到那把宝剑后,却不识货,就请来当时著名的相剑师风胡子为他鉴别。风胡子观后,说是湛卢宝剑。楚王问:“能值几何?”风胡子说,没有办法说出它的身价,它铸成之后,就有人想用骏马一千匹,有集镇之乡三十个、居民万户的城市两座来买它。

  另一相剑师也说,就是用满满一城的钱、一河的玉,恐怕也买不下来这剑。楚王听后,十分高兴,便将剑当宝贝一样时刻佩戴腰间。秦王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向楚王索取这把宝剑,楚王不肯答应,秦王一怒之下,派遣军队攻打楚国。虽然楚军连连吃败仗,但楚王始终不答应把宝剑送给秦王。由此可见,这种档次的宝剑制造非常不易,十分珍贵。

  然而,“干将”、“莫邪”、“湛卢”等著名宝剑,考古学家至今还没有找到。虽然这些名剑至今下落不明,但越王勾践剑的出土,证实了这种宝剑的存在,并非空穴来风。

  被大禹砍头的防风氏是干将祖先

  很多人都知道那些绝世宝剑背后具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对此进行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就在金海鸥“亮剑”之际,苏州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周国荣向媒体公开了研究成果《干将、莫邪(耶)之谜》,指出太湖一带三四千年前曾经属于古干国,干将实为古干国工匠。

  在真实历史中,难道真有干将其人吗?真有莫邪之女吗?

  周教授说,远在上古时期,赣东北、苏南、浙北及皖南地区,自成一个文化系统,同属于古代族系的文化,这个族系应该就是古代的“干族”。上古时代的“干族”是个很大的部族,它的一部分与越人结合,就称“干越”;一部分与吴人结合,就称“干吴”,而古籍中往往称为“吴干”,甚至直呼为“干”。

  进入奴隶制社会门槛时(约夏朝初年),太湖湖区的上古干人就建立了一个古干国。大禹治水时,曾来到太湖“禹期山”岛,召开诸部落酋长会议,古干国酋长(相当于国君)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大禹下令砍了脑袋。

  周教授认为,当年大禹虽然杀了古干国的国君,但并未灭掉这个古国,直至公元前680年前后,它才被吴国皮然王所灭,余部又逃至江北扬州地区建立了“邗国”,到吴王寿梦时才被完全吞并。古干国在太湖地区立存至少达1400多年,正好填补了苏州地方上古历史的一大空白。

  古干国对于历史的贡献固然很大,但是跟它在文化上的贡献一比较,那就相形见绌了。古干国人究竟有何伟大的成就,能在灭亡千年之后,仍然被人们惦记着?

  史上到底有几个干将

  对于古干国文化,周教授有着惊人的见解,“古干人具有杰出的才能,尤其在兵器铸造和建筑技艺两个领域里,不仅深远地影响了全中华几千年,而且世世代代垂范于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

  周教授认为,直至今天,我们还依然流行这些个词语,比如“干戈”、“为国干城”、“化干戈为玉帛”。干即盾,古兵器。这足以证明古干人冶炼铸造技艺之精高。

  当古干国亡国之后,这些精通铸造技艺的古干人,他们的命运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按奴隶制社会的通例,一国吞灭另一国时,会手工技艺的成员会受到格外的重视,变成专业性的手工奴隶。所以,伍子胥建姑苏城时,将干国的铸兵器工匠集中居于今苏州相门往东长河之畔,为阖闾及吴军铸兵器,此外吴江庐墟(今作芦墟)亦为铸宝剑处。所以,相门原始古称谓“匠门”或“干匠门”(讹“干将门”),匠门外长河古称谓“干匠泾”(讹“干将泾”),这是干国匠人集居劳作的处所。

  说到“干将”,周教授以为可作两解:一种解释是,干国兵器匠人被泛呼或简呼为“干匠”,后讹为“干将”;另一种解释是,此类匠人中,技艺最精高的人被推为头头,等同于“将”,人们就称呼他为“干将”。周教授查考了史籍,“干将”用作姓名者只有两人,一个是楚成王时的楚人,另一个即是吴国的“干将”,两个“干将”的年龄足足相差了一百多岁。而吴国的“干将”最为著名,后来世人传说的都是他的大名。

  至于“莫邪(读音耶)”,周教授认为,除了在汉朝以后的古籍上作为传说性的人物出现外,春秋时代未见过这个“真女人”,倒是有个吴国的大夫叫做莫耶的,但是个男的。作为干将妻子的莫邪,依他的研究,可以从古干族的婚姻文化中探得线索:古干人部落联盟中应该有许多的胞族(指原始社会同一部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结合而成的介于氏族与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有些胞族间是世代互为婚姻的(比如周初的姬族与姜族世代通婚),“莫族”其原居地即是浙江德清境内的莫干山一带,莫族人也擅长冶炼兵器,神冶大师“干将、莫邪”夫妻配之佳美传说由此而来,流传千古。

  苏州工业园区曾是干将莫邪为阖闾造剑之地?

  周教授的研究成果一经发表,没想到引来了多方关注。

  在刊登周教授的研究成果后,苏州当地一媒体又报道:对于干将、莫邪,史书的记载、民间的传说与一些专家的观点颇有出入。按照传统的说法,干将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剑师,他与妻子莫邪一起,在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路西南一带曾经叫做干将泾的地方,为阖闾造剑。

  而苏州大学物理系教授张橙华、英国的中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都认为:干将(或吴国工匠)实际已炼出钢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炼钢记录。

  越王勾践剑的制造者是位武林高手?

  种种书面与口碑资料,似乎都说明干将确有其人,《吴门表隐》还说匠门东“有干将墓,土宜锻铁”。那么干将墓具体位置究竟在哪儿?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于1953年前来实地考察,证实在今长风技校处原有被呼作“干将墩”的干将墓。

  1995年干将墩被挖除,没有发现里面有棺木、遗骨,“干将墩”看来很可能只是一个纪念地。还有人认为,“莫邪”是工匠磨剑时发出的口号——“磨呀”的谐音,“欧冶”则是炼铁时发出的“嘿哟嘿哟”声,这两个名词,其实都是用来代指一群工匠的。

  民间传说和一些遗迹表明,作为干将师兄(一说师傅)的欧冶,跟苏州似乎也有那么一点关系。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内,曾经有座欧老爷庙,里面祭祀的就是欧冶。民间相传,这位欧老爷曾在今天的金鸡湖路东南段一带铸剑收徒,最终成为受铁匠们尊崇的“祖师爷”。直到解放初,欧冶庙南面几百米处的葑门塘沿岸,还到处能发现矿渣、煤渣等冶炼痕迹。

  吴文化有关专家认为,欧冶炼剑技术十分精湛,因此,1965年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很可能是欧冶或其传人的杰作。因为公元前473年吴国被勾践所灭,吴国工匠全部归附越国。所以,如果那把出土的越王勾践剑是勾践晚年拥有的话,那就也可能是干将或其传人的作品了。

  针对越王勾践剑究竟是谁铸造的问题,金海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有可能,这把剑就是欧冶所制。说白了,所有铸剑工匠在青铜器时代都是不留名的,剑上只记载使用者的姓名,而没有做剑人的名字。”

  在越王勾践剑的剑身前部,两侧剑刃向内有所收缩,形成了一定弧度好似“腰身”,金海鸥认为这是为了增加该剑的杀伤力,“如同现在的匕首,那弧度起到血槽放血的作用。”然而,苏州另一位对吴文化和铸剑知识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却认为,从越王勾践剑的剑身设计可看出,古代那位铸剑大师不仅精通铸造工艺,是铸剑高手,而且还是剑术高手。

  “一寸短,一寸险;一寸长,一寸强。”该专家向记者介绍,越王勾践剑虽也是王者佩剑,长度却远不及秦始皇持有的那把1米多长的剑,“秦始皇时代,那长剑以刺杀为主,而这短剑不仅可刺,还可用来砍杀,剑的前部有内收的弧度,主要是让重心落到剑尖,让该剑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干将莫邪剑可能早已出土了

  关于干将和莫邪铸剑有多个版本的传说,有的称莫邪是向熔炉投入头发和指甲,有的说莫邪跳入熔炉殉身,两者不论真假,对铸剑是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呢?“人的血、骨对铸剑是有一定的影响。”金海鸥这样告诉记者。

  金海鸥说,动物的血液或骨骼中含有钙、碳等元素,在铸剑过程中,青铜的溶解遇到血液等会起到清理铜水的效果。“熔炼青铜的铜水像做稀饭,会产生很多气泡,有血或骨骼相溶解,气泡就会跑掉。用行话来说,就是脱氧。”

  金海鸥还认为,“干将莫邪剑是存在的,而且可能早已出土了。只是剑上没有干将莫邪的名字,而只有使用者的名字。这流传千古的宝剑,也许就是另一把已被世人所知的宝剑。”

  在历史传说中,有人说欧冶是干将的师兄,也有人认为是干将的师傅,对此金海鸥称两人是什么关系不重要,而他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认为,“干将的铸剑工艺应该高于欧冶。”

  “君王都想把最好的兵器掌握在自己手里,吴王是不愿意别人有机会得到比自己还好的宝剑,这才把干将杀掉的。”金海鸥说,相关史料记载,当时吴王手里已有欧冶造的宝剑,“可见,吴王认为干将造的剑比欧冶造的剑好,这才杀掉干将。不然,为何要杀他呢?”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陈泓江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