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透平机械(常州)有限公司是坐落于常州的一家世界500强制造企业。按常理,这样的外资企业“资质”优良,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人才的招聘应该不成问题,然而,企业的招聘却遭遇了“瓶颈”。昨日,《生活常州》对话曼透平机械(常州)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韦敏哲博士,就目前更加严峻的大学生求职现状,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企业老总
应聘的人很多但效果不好
位于常州市武进区的曼透平机械(常州)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250年历史的德国独资企业,也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我们的产品是依据每个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的大型压缩机和工业汽轮机。由于并非批量生产,因此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很高,而且其精密性必须达到极其精准。”公司董事总经理、来自德国的韦敏哲博士介绍说。
作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企业,除了对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甚高之外,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自然也极其“苛刻”。由于曼透平机械(常州)有限公司处于准备生产阶段,前期招聘的定位是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因此,企业在人员招聘这个环节上遇到了瓶颈。据韦哲敏博士介绍,目前企业的招聘方式有两个,一是通过当地的人才市场进行公开招聘,其次是通过猎头公司物色专业人才。“从人才市场招聘的情况来看,应聘的人很多,但效果并不好。”谈到招聘员工一事韦敏哲博士这样表示。
问题一
毕业学生缺乏技术实践
“坦白来说,目前我们的招聘的定位还是那些有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这些经验丰富的员工可以是经过培训的刚刚从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们。”韦敏哲博士介绍说,“但目前一个现象是,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其真正的技术能力还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据韦哲敏称,国内这种现象比德国更为严峻,“德国同类技术院校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有近一半的时间去工厂进行实践,求学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实践和课堂学习的交叉进行。如果是在工厂里遇到的难题,可以通过课堂解决;如果在课堂里弄不明白的,可以通过实践来解答。这样,这些毕业生往往在毕业之后就已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了,而在中国,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
韦敏哲博士表示,目前企业已经和包括德国教育组织在内的一些教育机构探讨过如何将德国的这种教育模式运用到中国。从长远的角度看,这种模式将有效地帮助企业做好后备力量的储备。
问题二
求职者过于注重头衔
据韦敏哲介绍,与国外不同的是,大多数国内的求职者过于注重头衔和薪资,在选择某个职位之前,只是一味地憧憬着美好的前景,而没有正视自己具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是错误的动机,当然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错误的定位将很难帮助其实现他想要的成功。”
韦敏哲博士举例说,在他参与的一次招聘中,一个毕业没多久的年轻男子前来应聘采购职位,“这个应聘者有基本的经验,而且专业没有任何问题,沟通起来语言也是活力四射,把招聘的人都感染了。然而当我问到他未来的职业规划时,他说他三年后要成为供应链部门经理,六年之后要成为总经理。但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位应聘者有领导技能和潜质,他很有可能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相反,如果他的规划是作为一个采购专家,我们则可以给他更多的规划和发展。”
问题三
求职者不重视面试准备
韦敏哲博士还表示,大多数求职者的面试准备很不充分,“求职者只知道我们是世界500强企业,一些人甚至不知道我们是德资企业,也不知道我们具体是做什么的。我认为大多数求职者频繁地跳槽是因为他们在上岗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应聘的岗位。其实,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刘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