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之鲁宁专栏】
国家统计局新公布了对2007年度GDP进行最终校核的结果,这几天全球都在热议中国经济总量取代德国当“老三”的事情。
新公布的2007年国内GDP增速由11.9%调高至13%。这一调整,新增2007年国内GDP7776亿元。由此,按现价计算,2007年国内GDP总量上升至257306亿元。
读者也许还记得,2007年下半年起,国内外媒体均就当年度中国经济总量有望取代德国居全球“老三”位次作过大量报道。至2008年初,经初步测算差了一小截,国内媒体选择了集体沉默。
援引德国联邦统计局公报,2007年德国GDP合253900亿元人民币。拿经重新校核后的2007年国内GDP与之比较,意味着中国经济总量在2007年确已取代德国成为全球“老三”。这当然是好事,反映出中国经济又迈上了一级台阶。巧的是,德国统计部门14日公布了去年CDP增幅1.3%。考虑到中国去年GDP增幅可能接近10%,中德之间经济总量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意味着中国的“老三”位次进一步企稳。
另外,自去年12月31日起,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然展开,随普查工作的深入,漏报漏计的GDP将进一步浮现——据此,国家统计局声称,未来还将对近几年已公布的GDP作进一步校核,最终各年度GDP总量还会上调一截。
然而,国家之间比经济实力,总量不能说明根本问题,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均量。2007年,德国经济总量虽已退居到“老四”位次,但德国人均GDP高达38800美元,而中国则只有2800美元。换句话讲,“老三”与“老四”比,差距仍有十数倍。
中德之间人均经济实力之悬殊还不是差距的“主项”,综合国力之比、文化软实力之比、社会发展水平之比、社会保障程度之比、公民教育水平之比、国家创新能力之比等等,可以说,其中的任何一项,我们都还跟德国有不小差距。
就说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的差距,我举个例子:前不久在上海隧道工程公司做访谈,公司老总告诉我,国内已能批量生产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国产盾构机并在国内隧道掘进中广泛应用,甚至开始批量出口,但仅盾构内大型轴承一项,国产轴承寿命是2000小时,德国产轴承则超过10000小时……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差距。
改革开放至今,国内经济总量增长78倍,在世界上堪称绝无仅有。但这并不是中国可引以为豪的理由。国内每实现万元GDP所消耗的能源、资源、环境代价、土地占用等损耗指标,不但与德国等先进国家无法比,甚至同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如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譬如巴西、墨西哥、印度等比,也令人感到脸红心跳。投入与产出比值——经济质量优劣的最重要评价指标,也是中国经济活动的致命软肋。
眼下,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德国也影响中国。可德国经济若能保持每年2%的增幅,小日子就过得很惬意,中国经济增幅若低于8%,上下左右都紧张。解疑释惑,很大程度就在经济增长的质量大不相同。于今,“老三”帽子终于戴上,但要名实相符还很早。
(作者系资深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