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国庆大阅兵 武警方队开始集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国庆大阅兵 武警方队开始集训
1984年10日1日,几名北大学生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全场沸腾。

  国庆大阅兵

  武警方队开始集训

  1999年10月1日,参加阅兵式的中国武警方队。

  国庆50周年阅兵。10年后,这里将迎来又一次阅兵盛典。

  1999年10月1日,参加阅兵式的女兵方队。

  期盼

  2009·10·1

  冬日的北京正在悄悄酝酿一场新的盛典,44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将取代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鸟巢”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的舞台。

  金水桥5个桥面的加固修缮1个月前就已展开。人们期待着10月1日那天,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或将穿过这里步入敞篷阅兵车,沿着长安街由西往东检阅三军部队——十年前的阅兵,他也是一位重要的见证者。在一张新华社记者当时拍摄的照片上,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一,胡锦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其他常委一起向广场上的人群挥手致意。

  武警方队已开始集训

  天安门对中国人的吸引力一直是巨大的。1月8日下午,零下10度的低温也没有抵挡住张羽对这个中国政治中心地的向往。晚上离京前,这位25岁的河南青年拎着行李和同事来到广场上的各大建筑物前合影留恋。“比想象中壮观。”瑟瑟寒风中,望着他朝思暮想的圣地,张羽兴奋得笑了起来。

  他第一次感受到天安门的雄伟是在1999年国庆那天的电视机里。今年国庆,他说,一定会和家人一起收看阅兵的盛况。“平常我们都是过自己的小日子,而在这样的时刻,格外能感觉到自己和祖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军事迷,张羽最期望看到歼十战斗机、导弹这样的武器装备,“可以展示国威,凝聚人心。”

  在位于天安门两侧洗手间门口的小卖部里,展示国威的阅兵镜头每天都在轮番播放。柜台上展示的均是跟阅兵有关的商品,放在最显要位置的是《共和国三次大阅兵》VCD,旁边则被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物传记和纪念品“团团”包围。

  一位在天安门执勤的武警告诉记者,武警方队的集训已经开始。因为北京奥运,集训晚了几个月,总共800人入选,经过几轮淘汰,最后只留下300人。选拔的标准亦相当严格,身高起码1.80米以上,还要看协调性和平常的表现。前几天,他的一位战友刚被刷下来。“听他说很辛苦。”他指了指身上的大衣说:“他们在外边不能穿这么厚的衣服,一站一天,头上还顶着东西。”

  女兵方队备受瞩目

  去年12月10日,据称中国国防部官员向《香港商报》记者木子披露了些许阅兵的细节。他表示,阅兵“筹备工作目前已经启动”。一个鲜明的例子是“北京市各区早在上个月(11月)中就已通过街道办事处贴出告示招收女民兵”。“要求年龄在17至25岁之间,身高1.63米至1.75米的女性。合资格者会参加区里的甄选,最后胜出者会接受为期10个月的专训”。

  在以男兵为主的阅兵中,女民兵和女兵方队的出现常常会赢来更多的掌声。采访过1984年、1999年两次大阅兵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回忆,1984年女兵方队出现时,群众欢呼声不断。“过去一直穿长衣长裤的女兵突然穿起了马靴、藏蓝裙子、绿色上衣,精神抖擞,令人印象深刻。”两次获邀观摩的英模代表、国防大学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记得,1999年,由一对孪生姐妹带领的女兵方队经过观礼台时,大家激动万分。“她们让阅兵成为刚性美和柔性美的完美结合。”

  完美背后意味着比男兵更多的付出。1999年夏天最热的时候,新华社记者张东波曾经住在阅兵村三四天采访过这支女兵方队。“没有空调和风扇,帐篷里像一个蒸笼。”张东波回忆:“训练的水泥场地表温度最高时达到56度,每一只军靴里都能倒出水来。每天成千上百次地做着两个单调而乏味的动作——摆臂、踢腿。为了练习踢腿,许多队员都在腿上绑上五六公斤重的沙袋。”

  这些细节现在回想起来已没有任何机密可言,可在当时要不是张东波跟女兵方阵领导熟悉,即便是官方媒体也不能踏进阅兵村一步。

  媒体演绎猜想热潮

  2009年的阅兵同样神秘,各种猜测纷纷在媒体上出炉。一家网站的调查显示,86%的群众支持阅兵计划,他们最期待看到的武器是歼十战斗机。

  直到1月3日,香港《大公报》才披露了更多的细节。“中央高层批示将‘厉行节约’”,“由总参谋长陈炳德、北京军区司令员房峰辉等人参加的国庆阅兵领导小组已经成立”,“总装备部、国防科学工业局等单位已经组成工作机构,负责参加阅兵的尖端武器的审核工作”。至于有哪些尖端武器,《大公报》引述“海外媒体”的话称是:“巨浪二型潜射导弹、歼十战斗机”。

  除了武器有所不同,其他方面似乎和前两次阅兵并无二致:由北京军区负责;阅兵村可能还在原地。知情人士透露,前两次,徒步方队是在昌平沙河机场集训,而机械化方队则在通州一处机场。

  中国人民解放军事科学院战役战术研究部副研究员认为,阅兵不是为了展示而展示,它在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所调动的激情和信心,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推动是相当大的。而在郑震孙眼中,阅兵不仅是政府想要展示自己的成就,更是群众的愿望。

  据《国际先驱导报》

  记忆

  1984·10·1

  1984年、1999年举行了建国后两次重要的大阅兵。通过亲历者的讲述,不仅可以感知阅兵集训的艰辛,也将我们带回到昔日军民互动的舞台——

  1984年10月1日,观礼台上人山人海,站在天安门右方的公方彬不敢相信眼前的精彩——徒步方队仿佛变成一个人踏着正步走来,镶着两面红旗的衣领被星星和黄边取代,那是要在1985年推出的新军服。机械方队里,“巨浪”潜地导弹和“东风”五号战略导弹呼啸而过。即便是当兵出身,这位当时荣获“中国英模”称号的广州军区的年轻战士也是头一回目睹这些现代化的武器。

  不远处,坐在木头临时搭建的台子上,3000名日本青年也看得目瞪口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欢呼着,跳跃着,没有人愿意离开位置半步,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历史镜头。突然,在群众方队中,几名北大生物系学生拉出了一条由床单做成的横幅,绿色大纸上写着:“小平您好!”四个大字。这是一个未经审定的标语,几名便衣准备上前抢夺,但还没来得及行动,全场已经沸腾了起来。

  看在眼里的公方彬眼泪哗一下喷涌而出。为小平感动,“他改变我和中国”;也为民众感动,“群众对每个做出贡献的人是真诚敬重”。回望25年前的那一天,“小平您好!”是他至今难忘的标语。

  当时,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正在对检阅部队的邓小平按下快门。“他个头不大,但很有风度,那种自信给人很大的力量和鼓舞。”王建民回忆。随着检阅进行曲旋律响起,邓小平乘红旗牌黑色敞篷轿车检阅部队。他频频向指战员招手、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官兵们高呼:“首长好!”“为人民服务!”。

  这是25年前难以想象的口号。那时,“领导人检阅部队呼喊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国庆35周年阅兵副总指挥兼阅兵办公室主任、时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周衣冰回忆:“小平同志对广大官兵总是充满了关怀与爱护。”

  官兵们最终不负众望:阅兵式队列严整口号洪亮;分列式步伐刚健气势雄伟;标兵威风凛凛,站立3个小时纹丝不动。这是官兵几百个日夜奋战的结果,王建民说,那种辛苦难以用语言表达。“一天流出的汗水达20多吨,5个多月内每人踢坏6双皮鞋,铁掌、鞋钉用了6吨……”在一张照片的摄影图说中,王建民这样写道。

  记忆

  1999·10·1

  美国武官看得傻掉了

  在武警的引导下,单声来到天安门左侧观礼台。低头看,这位全英华人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赫然发现,座位有点潮湿,那是下雨的痕迹。

  1999年阅兵前夜,一场大雨让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一夜未眠。

  在电视尚未普及的1984年,许多人只能从后来的电影中重温35周年阅兵的威武。可是1999年的大阅兵就大不一样了,不仅中国人在看,外国人也在看。那天现场有1800名记者,其中外国记者730名,26家电视机构现场直播。

  10月1日凌晨,李新良与万名阅兵官兵冒雨进城,到了早上,北京碧空如洗,李新良如释重负。

  “主席同志,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开始!”伴着1000多名军乐队员高奏激昂的阅兵曲,在李新良的陪同下,江泽民乘红旗牌检阅车徐徐向东驶去。

  地面车辆:

  高科技造就世界第一

  徒步方队经过时,单声从位置上望下看去,“一排人感觉像一个人一样,整齐得不得了。”十年过后,忆起往事,单声仍历历在目,激动不已。“美国人看得傻掉了。这一回,他们知道了我们的军队多么雄壮,多么有纪律。”

  单声所说的美国人是坐在他身旁的美国武官。“他告诉我,从没见过这么整齐的画面,非常惊讶。”单声回忆。令这位美国武官难忘的还有中国加油机从头顶越过的镜头。当一架大型空中加油机拖着两根长长的加油管与两架受油的歼击机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掌声雷动。在当时,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掌握了研制生产空中加油机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

  那天,总共有132架飞机从5个机场起飞,飞行70余公里到达天安门广场上空,一秒不差地依次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

  李新良回忆:“这不同于地面方阵啊!飞机是在天上飞的,早来晚来都不行,这么多架飞机,不同机种,指挥起来难度非常大,没有细致严密的组织和刻苦严格的训练,是绝对达不到那种效果的。”

  徒步方队:

  土方法练出整齐划一

  一位观摩中国50周年阅兵的华侨告诉单声,能看一次阅兵,这一生一世就满足了。很多观众满足的背后是中国军人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和泪水。1954年,第八步兵学校在阅兵训练时就提出这样的口号:“操作不流汗,等于没有练。”“操作腿不疼,等于没练成。”

  时隔15年,1999年的训练条件已经比1984年要好很多。“1999年除了帐篷,还有板房,吃的也好多了,训练也更人性化。”曾采访过1984年、1999年两次阅兵的新华社摄影记者王建民回忆。但是强度还是很大,大家容易疲劳,指挥部想了个办法: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男兵女兵一块练。

  目标只有一个:整齐划一。一些训练土方法在1984年就已派用场。“腿上绑砖头、沙袋练力量;背上绑十字支架练体形;衣领别大头针纠正摆头定位时出现的仰头、探头、低头;帽顶朝下顶在头上踢正步练平稳,不稳就会掉下。”王建民说。

  据《国际先驱导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