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2版:阅读周刊·从前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孔子如何收学费
· 何为“开脸”
· 古人名字有讲究
· 唐宋医师考核:以存活率定俸禄
· 清廷的礼仪趣事
· 清代官员问责制度
· 古人也有年终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孔子如何收学费
  金融危机的爆发,海内外高等院校要涨学费的消息风起云涌,高等教育消费对一些普通家庭来说,已经不是一般的消费,再涨学费只能让一些学生望“校”止渴,难圆大学梦。

  难道社会在退步吗?要知道两千年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特困生颜回也可以心无忧患地做孔子的学生,成长为“七十二贤”中的首席才俊。为什么今天却让一些好学者无师可拜,无校可归?孔子是如何收取学费的呢?有杂志刊文说孔子只不过收学生几条肉干之类,象征性地充当学费。如此说来,还真够“平民教育”。

  东汉经学家郑玄解释道:“木铎”就是木舌的铜铃,“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发布政令的时候,木铎便满街满巷地摇起来。《论语》“以夫子为木铎”,指的是宣扬教化、担当精神领袖的人物。“万世师表”的孔子就是这样的角色。

  孔子一辈子东跑西颠,政治幻想彻底破灭之后,便黯然地回到故乡。这时候,他已经变成了68岁的老人。他争不动、也跑不动了,来日无多,不如开门办学吧。泗水、洙水是两条古河,淙淙流水环城而过,孔子创办的私塾就坐落在曲阜的松阴柏影之间。《庄子·渔父》里写道:“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发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教学是开放式的,廊前杏花开,老师弹琴,学生诵书,不相干的人还可驻足旁听,听着不顺耳了,揶揄几句也没关系,倘若讲得有一番道理,还能拽着圣人的尾巴,被收录到《论语》之类的典籍中呢。曲阜和雅典的课堂都没有围墙,孔子与柏拉图率领着一群志愿者作学生。老师散漫的言谈既是选修课,又是必修课。

  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有七十又二人。”“六艺”是什么呢?“礼”,指礼仪制度、道德规范;“乐”,指音乐、诗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文字读写;“数”,则是算法。看来,各种功课还是非常全面的。孔子的教学概括起来就是全面发展,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国的素质教育,自泗洙书院而滥觞,杏花春雨,琴音诵读,文化传播的脉搏开始舒缓地律动。

  泗洙书院的学生也是大杂烩,什么人都有。颜回“贫居陋巷,箪食瓢饮”,是个穷苦人;子路先后做过两家贵族的家臣(宰);子贡则在曹、鲁之间做生意,而且富至千金,还当过鲁、卫的行政官员,是聘问各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重要人物。尽管弟子们贫富悬殊,还是要出些钱物供养孔子的,否则召一大群学生乱哄哄的,白吃白住不干活儿,书院早就关门歇业了。那么,孔圣人教书,究竟收多少学费呢?

  《礼记·少仪》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里的“乘壶酒”是“四壶酒”;“束脩”则是十条绑在一起的干肉,古代诸侯大夫拿这些东西互相赠送,学生入学时也向老师进献这种礼物。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什么意思呢?“只要人家能送我十条肉干儿做见面礼,我不会拒绝收留他做学生的。”朱熹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原来,几条肉干儿算不得什么值钱的东西,而是“至薄者”,带一点儿这个,有聊胜于无吧。看来,泗洙书院的门槛并不高,学费近乎象征性的,简直就是一所平民学校。

  (佚名 来源:老年日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