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5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中国经济突遭西方舆论唱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1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中国经济突遭西方舆论唱空
专家认为其低估了中国“化危为机”的信心和能力
  一直到最近以前,中国这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被整个世界认为是将世界从衰退中拯救出来的发动机——至少是缓冲器,然而进入去年12月之后,来自西方世界的论调突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中国不仅躲不过这场危机,受破坏程度还将远比美国要大得多,持续的时间也将长得多。

  据《商务周刊》综合报道

  去年12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在一个记者会上说:“中国,这个习惯了两位数增长率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明年的GDP增长将会从今年的9.7%回落到5%。”卡恩表示,“我们一开始预计中国增长将有11%,接着是8%,后来又是7%,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可能只有5%或者6%”。

  从公开报告看,这也是IMF下半年来第四次调低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去年7月份的一份报告中IMF还预测中国2009年GDP增幅9.8%,去年10月份的报告下调至9.3%,去年11月份再下调至8.5%——显然最近的这个月IMF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出现了跳水式的逆转。

  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而且温家宝总理也曾公开说过,中国经济只有保持至少7%的增长,才能够避免大面积失业。另一种说法是,中国需要8%的经济年增长率,才足以提供700万个就业岗位。考虑到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出口市场萎缩的多重打击,2008年中国已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如果经济增长降低到5%,那么,2009年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从经济发展到社会稳定最困难的关头。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最新一期的封面文章《中国与印度:突然的脆弱》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文章指出:直到最近以前,这两个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还认为自己绝缘于这场将富裕世界折磨得痛苦不堪的传染病。然而,全球经济低迷会把中国和印度一同拉下水,给这两个仍然贫穷的国家带来大规模失业,“明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至5.5%,如果中国经济增长率也下降至这个水平,这在国内外都将被视为一场灾难”。

  相比而言,《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比刚刚经历了孟买恐怖袭击的印度更危险,因为在应对经济低迷方面,印度有着大量的经验。

  ■链接

  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报告称

  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

  2009年达沃斯年会前夕,世界经济论坛携手花旗集团等5家机构于1月13日在伦敦发布了2009年《全球风险》报告,突出提出了中国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放缓的问题,将其列为经济类风险的重点。报告认为,随着出口需求下降,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可能降至6%甚至更低,面临“硬着陆”的挑战,这将给金融系统带来压力。政府需要通过鼓励私人消费的办法来刺激内需。

  ■声音

  成思危:

  7.5%是增长底线

  中国经济大体是10年一个周期,上一个周期是从2002年开始,2003年以后,经济达到两位数的增长。经过几年快速增长以后,需要有一个调整。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经济现在进入了一个调整时期,我们要争取在这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不低于8%,或者是不低于7.5%。人口增长、就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要靠GDP的增长,7.5%是我们最低增长的底线。

  ■时评

  不要危言耸听

  西方舆论在看待中国时,总是习惯于天堂的隔壁就是疯人院。我们身在中国,比任何外人都清楚中国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内需消化能力弱、投资效率低下、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社会冲突,等等。

  对于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我们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并且确定了“中国救不了世界,中国只能救自己;我们出口、内需等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中国能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的原则立场。所以,请不要危言耸听。

  中国拥有高达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税收为政府提供了充足的财政盈余,这是应对时下危机的雄厚资本。对于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以及各地方政府配套出的据称已经超过10万亿的内需拉动投资,我们也能找出“过多政府主导”、“过多投入到基础建设”、“过多投向国企”等很多问题,但外国人无法理解“促增速上下同心”的中国特色。至于社会稳定因为增速放缓而矛盾激化,我们不要低估政府动员民众和通过铁腕反腐化解民怨的能力——当然,政府在应对民间舆论和不同意见上的开放宽容趋势,已经在2008年得到了正面激励,2009年没有道理“进一步退两步”。

  “化危为机”已是共识,在这场80年来最大的危机倒逼下,应该比任何时候都乐观地相信,战胜这场危机,将使我们得到很多长久以来求之而不得的东西。高昱

  ■相关阅读

  2007年GDP增幅上调至13%

  中国经济提前一年

  跻身全球前三甲

  记者14日从国家统计局了解到,经过最终核实,2007年GDP数据再度大幅度上调。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573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已在2007年就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非2008年。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于2008年11月9日在第二届亚太经济与金融论坛上表示,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德国。然而2007年的统计数据调整后,中国经济跻身全球前三甲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年。

  记者了解到,2007年人民币兑欧元的平均汇率为10.41,以欧元计价的调整过的中国GDP为24717亿欧元,超过当年德国GDP24229亿欧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这是统计局第二次上调2007年的经济数据,也是历年来对经济数据调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在本次调整之后,2007年的GDP增长率已经累计上调了1.6个百分点,达到13%。

  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这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技术性调整,但如此大的调整幅度出乎意料,凸显中国经济在2007年确实偏热。

  虽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三位,但与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相比,中国经济仍然有很大差距。以当年平均汇率计算,2007年日本GDP总量为4.424万亿美元,远高于中国的3.395万亿美元。

  西南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董先安预计,如果中国GDP平均以每年9%以上的速度增长,再综合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总量赶上日本至少还需要3年时间。

  快报记者 李雁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