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封面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里感受团圆
· 天水副市长
感谢南京人
· 天水的学生
需要电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13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一碗热腾腾的手擀面里感受团圆
大山脚下的安置房

  前天记者和班主任李老师登门走访了几名已经到家的甘肃天水学生。由于事前大大低估了当地艰险的环境,原本一天走访5名学生家的计划,事后才知道是如此不切实际。直到前晚8点,走访完大山深处的3名学生家,李老师和记者已经双腿打颤,回到住处,李老师就病倒了。连续的高原反应加上气候、饮食不适应,一直折腾到夜里12点,李老师因感冒仍无法入睡,这个教体育课的棒小伙子只好“服输”吃药。

  按照临时计划,昨天一早,记者又驱车赶赴甘肃班“姐妹花”王文娟、王文芳的家,听说她们曾经就读的学校在地震中受损,但这次回家姐妹俩才发现,一个面积两倍大的新学校已经在旧址上建成。

  位于高原和平原的交界,天水一名取自天上之水,渭河穿越黄土高原经过天水流向渭水平原,就如天上之水滚滚而来,灌溉了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天水因此得名。但如今的渭河因为干旱,常年断流。

  最有团圆气氛的一顿手擀面

  王文娟、王文芳姐妹俩家住天水市秦州区太京镇李家台村。她们家并不富裕,住的是土墙房子,父母亲都是地道的西北农民,但完整的家庭和乐观的成员,使得记者从进他们家门开始,听到的都是西北农民朴实爽朗的笑声。王父介绍,去年地里的收成不算多,在保证家人口粮的同时,玉米还稍有盈余,可供一家人过年吃。记者看到,院子土墙头,果然晾晒着一排干玉米棒。

  最让这个家庭感到喜悦的,就是姐妹俩同时有机会去南京上学。“本来还挺不放心的,四个儿女中,两个去了那么远的地方上学,我们天天都在想她们,怕她们吃苦。”王父说,当看到两个女儿这次放假回家,不但没瘦,反而都比以前又白又胖了一些,都穿着崭新的羽绒服,还给家里带了一堆年货,家里人别提多高兴了。

  “听说南京那边学校老师和热心人给了孩子那么大的帮助,我们做父母的真不知道该怎么感激。”说到这里,朴实的父亲已经说不出更多的词汇,只是一个劲地说:“我们这下彻底放心了。”

  无法拒绝热情的姐妹俩和家人,记者硬被留在家中吃了一顿地道的甘肃农家手擀面,据说这是当地人的主食,也是用来招待最亲切的客人的。姐妹俩父亲说,家里没什么好招待的。虽然清汤白面显得有些乏味,但记者心里暖融融的,毕竟这是两天采访中,看到的最像过年时全家人团聚的场景。

  受灾村庄已在建永久性安置房

  吃完面,姐妹俩带记者参观了她们的村子。这个倚山脚而建的小村庄,还残留着地震破坏的痕迹。闻讯赶来的村支书告诉记者,全村共有168户,750人,而一场地震过后,有40户村民家的土房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随后村支书带记者看了一些建在山窝里的土房,有的半边墙体已经垮塌,有的虽然土墙未倒,但已倾斜、开裂。村支书说,这些尚待拆除的危房还保留着地震过后的原貌。

  看着空空荡荡的屋子和满院半人高的枯草,记者不禁纳闷,里面的村民上哪去了?村支书说,现在这些村民都住在附近的亲戚家中。“那也不是个办法啊,今后怎么办?”记者问。村支书伸手一指山下一片空地,记者才发现,山下不远处正在新建着一排排整齐的砖房。原来,这就是当地政府为受灾村民重建的永久性安置房。由于建设还未完工,记者看到这几十幢安置房房顶还没有搭建,估计今年春节前,搬迁的村民还暂时无法住进新家,不过,等政府盖的灾后永久性安置房完工,他们就可以在那里开始新生活了。

  随后,记者来到60岁的村民马旭升家,这里还在大兴土木,“凹”字形的三大间砖体平房已接近完工,外墙都被粉刷成整洁的白色,和这几天记者看到的清一色灰土房大有不同。马旭升说,地震后,他们家原来的土房子墙体开裂了,但损坏程度不至于需要搬迁。由于手头还有些余钱,又赶上政府的补贴政策,于是他自行将旧房拆除后,在原来的地方盖起了更大更漂亮的砖房。“我们自己家掏了3万块,政府补贴了2万,又贷了1万元的无息贷款,这样房子就盖起来了。”马旭升高兴地说,今年他们全家将在新房度过第一个春节。

  几个月不见 曾经的小学已经换新装

  随后,记者又被村支书和王文娟姐妹俩带到了她们曾经就读的李家台村小学,从离开家去了南京,她们就再也没到过这里。走进小学大铁门,三排六幢整齐的校舍看不出半点地震后的痕迹。村支书说,这已经是在原址上新建的新学校了。

  “以前的教室都是土房子,地震后不少教室墙体都倾斜了。”村支书说,好在学生不多,随后,100来名学生被安排到附近大一点的村民家中临时上课,这边,由秦州区教育局拨款17万元的校舍重建工作立即开展。“地震后半个月,工程就开始了,当年11月份完工,所有学生就在新教室里上课了。”

  听王文娟姐妹俩说,地震前这里还只有5间土房子教室,而记者看到的,已是8间新教室,6间教师宿舍,面积比原来扩大一倍的新学校了。

  “这还不算最好的呢!”王文娟姐妹俩说,附近还有个村小学,地震前跟原来的李家台村小学规模差不多,现在已经盖上了两层的教学楼。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