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快报记者跟踪报道的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甘肃班45名学生带着南京热心读者的祝福,均已平安到家。在甘肃天水广袤的黄土大地上,一座座海拔千余米、绵延无边的大山里,星星点点地藏着一个个和大山浑然一体的小小村落。每当早晨或夜幕降临,炊烟袅袅如青丝般从高远处升起,这些渺小的村落才变得有生机。而这些寥若晨星的村庄,就是同学们的家。这群土生土长的山里娃子到家后是怎样的情形,家里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昨天一早就在护送学生回家的班主任陪同下,走进黄土高坡上的土屋,探访了一些同学的真实生活。
艰难 60公里山路记者一路惊魂
按照事先安排的行程,坐上租来的一辆当地面包车,记者和老师踏上了从天水市到甘谷县的路,甘肃班班长韩小彦就住在那里。从天水市区到甘谷镇,距离大约60公里,而一坐上车,当地司机师傅就说,这段路要走上三个小时。
出了城,汽车很快就在绵延的大山脚下颠簸起来。天水地区的地形,就是一望无际如波浪般的山地,因为原本就属高原,大多数山海拔均在2000-2500米左右,人口聚集的城区、县、镇,通常建设在大山与大山间的沟壑或平原上,而小一点的乡、村,就分散在一座座大山的山腰、山顶,人口多的乡村也就一两百户,少则仅仅十余间土房子,它们孤零零地点缀在气势磅礴的大山深处,深邃而沉默。
“大约绕过四座山,就到甘谷县城了。”司机师傅告诉记者,通往那里的路全是盘山公路。一会工夫,汽车车身就以30度仰角开始顺着盘山公路行驶,司机是个老手,在每个转弯的路口,几乎不怎么减速。这条盘山公路只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而一边是陡峭的山壁,一边就是刀切般的悬崖。数次公路转弯处,眼看汽车就要冲下三四百米的山崖,吓得记者和老师出一身冷汗,而司机师傅淡定灵巧的一个接近180度的大转弯,汽车就绕到大山的另一侧,继续爬坡行驶。
公路一侧,一些地震时从山体滚落到路旁的碎石堆还依稀可见,而向另一侧远望,波浪似的山绵延起伏,许多山体已经被这里人改造为梯田,虽然层次分明,但这个季节却是一片土黄。
绕着大山上上下下几个回合,经过近3个小时的颠簸,汽车终于驶上一小块平原,建筑渐渐多了起来,司机师傅说,甘谷县快到了。
感动 贫困的西北汉子流下两行泪水
一进县城,班长韩小彦早早就等候在路口,再次相逢的喜悦平静之后,他有些沮丧地告诉记者和班主任李老师,他家原本住在山上的村庄,他之所以在县城等候,是因为地震过后,土质的房子墙体也裂了,再加上父亲常年卧病在床,全家只好迁到山下县城租住,方便给父亲定期看病。
随后,韩小彦带记者和老师走进了县城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大院。院里三面有屋,韩小彦一家就租住着其中一小间。一进屋门,一股浓烈的中药味扑面而来,一位面色苍白的“老人”躺在炕上的被窝里,这张炕占据了小屋一半的面积,炕脚小炉子上,煮着一小罐中药。韩小彦急忙介绍,这就是他的父亲,今年48岁。
得知班主任和记者的到来,韩小彦父亲艰难地起身,口中不住地说着“感谢”。“孩子从南京回家过年,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真要谢谢学校和那边热心人的帮助,不然小彦就没法和我们团聚了。”韩小彦父亲说,自己早年因胃肠手术,胃被部分切除,肾脏也不太好,已经丧失了劳动力,常年要吃药,全家就靠妻子一个人种着六七亩山地过活。“家里没有收入,这里的山地收获微薄,一年也就产了几百斤粮食,还不够我们一家人吃。”韩小彦父亲说,现在儿子回来过年,过年吃的粮食还要向充盈一点的乡亲借。
韩小彦是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从没在老师面前说过自己的难处,以至于当班主任李老师看到这些,皱着眉头沉默了许久。因为家庭境况和父亲生病需要照顾,成绩在甘谷六中一直名列前茅的韩小彦读到高二,就辍学在家一面帮母亲做农活,一面照顾父亲,直到有机会去南京重新拿起课本。弟弟韩小波靠当地助学贷款,如今已在甘谷六中读高三,成绩在班里同样拔尖的他说,自己最大的理想就是考上南京的大学,和哥哥在同一个城市读书,将来再一同挣钱回报父母。
“听孩子说,南京有这么多好心人,我们也就放心了。”当李老师拿出学校领导托付带给每个学生过年的2500元钱,坚定地握在韩小彦父亲执意推辞的手中时,这个本该是家里的顶梁柱,却拗不过疾病和贫穷的西北汉子干涩的脸上流下两行泪水,滴在两双紧紧相握的手背上。 心酸 母亲的坟湮没在漫山黄土间
从韩小彦家出来,记者和李老师驱车赶往女生王喜梅在甘谷县安远镇蒋家山村的家,凭借记者陪送孩子们回家途中的一些印象,王喜梅是个话不多,内向沉稳的女孩。李老师说,她是当晚最后一个到家打电话向他报平安的学生,据说王喜梅家住在大山顶上,从甘谷县城坐车到镇上,还要走五六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她家。
一条仅一车多宽的土路横在三四百米深的山沟间,没有任何遮挡,两面全是深渊峭壁,当汽车小心地行驶在上面时,记者立刻对司机的技术肃然起敬,也顿时体会了王喜梅步行回家的艰难。
土围墙、墙头的玉米棒,还有拴在枯树边的毛驴,一派典型的西北山地农家景象。叩开山顶上一间围墙布满裂纹的小院大门,记者见到了王喜梅,她惊讶于自己的毫无准备,进到她家,记者发现也确实没什么可以准备的,她家没有小毛驴,没有墙头的玉米棒,有的只是在地震中倒下的一段至今还未修复的围墙。
同村的爷爷奶奶照看着王喜梅的小妹妹,王喜梅独自一人守在家中。“爸爸一早带弟弟上兰州看病去了。”王喜梅说,自己前晚匆匆和父亲小聚了一下,父亲这一走还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王喜梅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母亲4年前就生病去世,她的老练沉稳,来源于初中毕业后在深圳一年的打工经历。
“弟弟9岁,得的是肾炎,已经好几年了,最近又加重了。”王喜梅说,她家这边缺水,由于人的饮水量始终得不到保证,因此这里得肾病的人不在少数。“2008年一年为看弟弟的病,家里已经花了三四万了,都是找亲朋借的。”王喜梅有些落寞地说,过年的年货还不知道在哪里。记者来到厨房,灶台上两口大锅空空如也,整个厨房里除了半脸盆发黄的面和几棵干瘪的白菜外,再没有任何可以吃进嘴里的东西。
“前晚回家,我带了盐水鸭给爷爷奶奶,他们都不相信这些东西是不要花钱的,还一个劲问我是从哪里买的。”说到这里,王喜梅脸上才露出笑容。“爷爷奶奶一辈子没走出过大山,他们也不知道南京有多远,在什么地方。”记者知道她说的这些食品,是学校免费提供给孩子们的年货。
在记者的陪伴下,王喜梅来到村庄旁边的黄土坡上,她说,妈妈就埋在这里。记者这才发现山坡上,隐藏着一个矮矮的坟冢,嵌在广阔的黄土间,是那样的不显眼。“这么长时间没见,又矮了。”王喜梅喃喃地说着,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黄土撒到坟头,她告诉记者,山上风大,如果不经常给坟上加点土,不出多少年坟头的土就会被风刮平了。“到时候,就找不到妈妈了。”
王喜梅说,这次来看妈妈,就是想告诉她,自己有机会在南京上学,一切都很好,让妈妈放心,并保佑弟弟的病早日康复。听到这里,记者心酸无言。
离开的时候,王喜梅特地从婶婶家拿出几块炕饼让班主任和记者带上,一路上,李老师和记者谁都没有去碰。李老师说,把这点过年的钱送到学生手上,他的心里也感到一点安慰。
快报特派记者 王觅 发自甘肃天水 温馨提示 爱心款捐赠方式 贫困家庭、贫困大学生请拨打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热线13770596060。读者朋友,如果您想为贫困家庭、贫困大学生圆梦,也可以拨打爱心热线,或者将爱心款转入快报的公共爱心账号:华夏银行南京汉中路支行,钟晓敏41402020010101944740
您还可以通过邮局汇款,汇款地址:南京市新街口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6楼现代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收。邮编:210005。资助咨询电话:13770596060(早晨8:30~晚上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