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阅读周刊·文眼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非诚勿扰》 王朔幽灵回光返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1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非诚勿扰》 王朔幽灵回光返照
  为什么要把冯氏喜剧的电影扯得那么远,和今天已经与冯小刚分道扬镳的王朔联系起来?

  应该说这涉及到冯小刚的电影风格问题。

  冯小刚这人综合评价来看,自然是一个聪明人,但他的聪明有一点像日本人,发明创造弱一点,综合他人所长、为我所用却很有天分,一般俗称这种聪明为“小聪明”,主要特征就是创造一个体系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创新能力方面是他的弱项,但他鹦鹉学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可谓是巧夺天工,天长日久,偷学了师傅高招,经过一番加工之后再贴上冯氏的标签,长此以往,他当年效仿的师傅被人遗忘了,别人的精华与优点,都被他窃取,成了他的标志了。

  说到冯小刚超强的模仿力,不得不提一提《集结号》。他愣是把中国无数专职军事片导演搞不起来的战争场面,借尸还魂地借助于引进他国的特效师给做出来了。冯小刚在模仿方面,有其天才的地方。他善于汲取众长,且大言不惭,化为己有,就像吸星大法一样,别人的内力,集中到他这里,还变本加厉地爆发出来,于是冯氏喜剧就成了一个似乎只隶属于他的专业代号。

  就像这一次《非诚勿扰》公映后,有记者问他电影中有没有王朔的影子,但向来滔滔不绝的冯小刚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坚决不肯在他师承王朔方面松一点口,真用得着“打死我也不说”来概括。

  其实大家都知道,冯小刚是没有自己的思想的,他的思想是王朔提供给他的。就《非诚勿扰》而言,大家一看就知道这是冯小刚的强项。他曾经是一个电视剧导演,所以,冯的电影大多数都是电视剧风格。

  什么是电视剧风格?就是镜头是照顾人物说话的,只要人物在对话,那么镜头就分配给谁。冯小刚的语言类电影,实在是对镜头的浪费,因为必须充分让人物展现那些妙语连珠的对话,镜头该完结的时候不能完结,从而产生冗长的感觉。这在冯小刚早期的电影中尤为明显,近来,冯小刚不断进步,逐渐修炼好莱坞电影技法,在《天下无贼》里他向好莱坞电影学习,在《集结号》里他向韩国电影特技学习,但是,他一不小心还是要露出电视剧导演的尾巴。《集结号》的后半段里基本上就是电视剧拍摄方法,前面的特效制作是请韩国人搞的,基本与后面执掌导筒的冯小刚的部分,成了不和谐的两块皮。

  尽管冯小刚博采众长,对室内剧导演的风格有所改观,但在《非诚勿扰》里,他必须照顾到冯氏语言的完整性,在镜头上又放任自流,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整个电影相当的冗长而松散,完全是把电视剧移植到了大银幕上。

  《非诚勿扰》这样的片子,如果追根溯源,实际上就是王朔在《顽主》荜路蓝缕开创出来且席卷娱乐圈达二十多年之久的“三T公司”的再次翻版。时过境迁,在王朔日益消隐了他初上文坛时的强大的攻击力之后再来看一看他的影响,可以说,他对中国文艺的最大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一项比《非诚勿扰》中的“分歧终端机”“放之五湖四海皆可用”的“三T公司”模式。

  “三T公司”模式是与王朔那一套独特的语言系统密切相关的。一个模式,一个语言,互为表里,相互勾结,相辅相成,成为王朔打天下的独门秘技。其实王朔后来的逐渐式微,影响力不好,也与这两样法器新鲜劲过去而沦为弃妇一般遭到唾弃密切相关。

  但王朔的法器,被冯小刚完整地继承了衣钵,并渗入了冯小刚的个性之后再发扬光大,至今依然在中国影坛上兴风作浪。

  但我们不应该忘记冯氏喜剧的开山鼻祖是王朔。

  王朔“三T公司”模式,基调是一群不变的人,一群操持着王朔逆向思维方式、操弄着一套京味痞腔的人,这些人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像《非诚勿扰》中,影片里的葛优依然操持着这一套由王朔打制定形的京腔痞语,如葛优的台词中,大量地充斥着只有文学青年才会频繁使用的足以酸掉人大牙的成语,如“万念俱灰”、“轻举妄动”、“弃暗投明”等等,这些词本属严肃的政治范畴,但王朔及承其衣钵的冯小刚拿来煞有介事地调侃平凡俗事,庄重与平庸的反差,立刻产生了搞笑的效果。王朔当年就是凭着这一套语汇,杀遍文坛无敌手,甚至连王蒙也被王朔裹挟,改变自己的文风向王朔投降。

  王朔的造句运动,可以说彻底地改变了中国现代白话文的面貌,为网络文学的兴起作出了理论上的铺垫与实践的探索。

  这一帮人不能变,变化的就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所以,这一帮人,必须安排在一个可以接触到社会的环境里,“三T公司”这种为别人服务的公司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变种,像冯小刚的《甲方乙方》里的“好梦帮你圆”公司,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另一种“三T公司”,《编辑部的故事》把“三T公司”推向了电视,一时间这一模式,席卷几乎所有的中国制作影视剧的公司,配套的“帮你征婚公司”、“帮你搬家公司”甚至部队的炊事班、医院门诊室、候车厅等等类似的这种所谓情景电视剧蜂拥而出,使“三T公司”模式几乎成了一个荧屏毒瘤。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以不变的人应付万变的社会,可以使这一模式成为一个巨大的无底洞的筐,装下万千世界。所以这种电视剧都超长特长,且任意无限制地拍摄下去。只要掌握这种模式的规律,你就制造出比《我爱我家》长度更长、永无止期的肥皂剧。

  《非诚勿扰》看似是一个征婚题材,但它本质上,仍是“三T公司”模式的变种。固然葛优与舒淇的见面,是因为一个征婚的引子,但接下来,葛优自觉地扮演了一个陪着怨妇聊天的角色,在影片中,当葛优明白自己仅仅是一个倾听舒淇倾诉角色的时候,他直接用“三T公司”职员的口吻说:“那我得收费”。舒淇接着扔过了钱包:“要多少你自己拿就是。”两人的关系,已经完全等同于“三T公司”服务与被服务的业务范围里。接下来,葛优宽宏大量地说:“免费陪你行了吧。”他已经进入角色,而舒淇开始像《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里那些吃饱了撑的上门的主顾们一样,开始向外倾诉自己的秘密。注意,在王朔的调侃剧里,不得不接受别人的内心倾诉,是王朔开涮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打死我也不说”,正是一个源自于对秘密坚守的调侃术语。可见,《非诚勿扰》在撇开开头的征婚模式的框架之后,立刻转入到冯小刚驾轻就熟的“三T公司”模式中。

  之后,葛优在影片里,完全如“三T公司”里的业务员一样,去假扮舒淇新交结的一个男友,后来葛优不愿意当灯泡,退出这场表演戏,但不久之后,舒淇再次打电话来,约他来陪她,于是就有了影片的北海道之行。异国他乡的环境,无疑可以加深两人对抱团取暖的需要,在这样的脱离现实社会的异域环境里,冯小刚使“三T公司”的业务员葛优迅速地转入到如入无人之境的胜者地位。在一个陌生的语境下,葛优所要对付的,就不是一个国内空姐身边现实中多若浮云的追求者,他所要克服的就是舒淇心中那个挥之不去的旧情人的阴影,而那个男人对舒淇的足够伤害,已经不构成对葛优的威胁,于是在异国他乡的生僻的环境下,冯小刚精心营造出的怨女痴男感情戏获得了合理性的理由与解释。而舒淇最后的跳海自杀,更让这样的情节,走得比一个中学生写出的脱离社会的俗套感情戏还要更远。相信为感情而自杀的浅薄设定,在琼瑶小说中是约定俗成的,但在一个已进入暮年男人的臆想剧里,竟然大言不惭地加以套用,实在令人大跌眼镜。然而,冯小刚必须借助于这样一个情节,为他电影中的近五十岁的老男人与年轻女孩的感情戏找到意淫的合理的理由。这就是说,舒淇反正已经死过一回了,既然死都可以坦然地面对,那么,一个年近五十岁的老男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观众也在这里最终接受了葛优与舒淇终于携手并肩的现实。

  可以看出,“三T公司”的成员,随着导演冯小刚的年龄加码,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年龄,但他们追求女人的法宝是一样的,就是凭着他们低调的定位,即王朔“我是流氓我怕谁”的低调,获得美人心。

  当年王朔的第一部小说的名字就叫《空中小姐》,只不过那时候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到了冯小刚这里,空中小姐的角色没有变,年龄也没有多少涨幅,但男主人公却从一个毛头小伙子,跃到一个年近五十岁的爷爷辈的人了。虽然年龄上的资本没有多少,但冯小刚二十年前从王朔那里继承下来的爱情攻略,就是凭着那一套嘴上功夫,依然所向披靡,攻城略地,上演一场爱情圆满剧。年近五十岁的葛优在冯小刚的想象中,依然像《空中小姐》中的男主人公一样,惹人喜爱。

  从这一点上来说,王朔可能意识到自己年龄的步步升级,急流勇退,但冯小刚仍然没有走出王朔年轻时候作品的模式怪圈,在王朔撤出的领域里,还在那里死扛着,或许王朔在撤退时,没有吹响“集结号”,从而把冯小刚孤家寡人地扔在了“三T公司”的谷子地里了吧。

  应该说,《非诚勿扰》里面,最富有价值的,不是那个“三T公司”接触模式,而恰恰是一个身为“第三者”的女人情感转换的过程。冯小刚借助于他阅人无数的职业优势,对一个有着“第三者身份”女人的内心忧伤的转变,作了比较淋漓的展示。在冯小刚的撮合下,老男人与年轻女人斗智斗勇,斗出了感情,而冯小刚在最大的人物刻划上的卖力,也集中在这里,就是如何让一个年轻貌美且心中有人的女人,倒戈向一个没有多少竞争优势的老男人。上面说过,异域的孤独氛围,荒寂的海滨情境,这种简单化的环境设置,撇开了外在的社会现实性,让影片里的那一段浪漫终于有了一个温暖的相依的结局。

  影片在这方面的刻划中,基本是丝丝入扣的,直到舒淇依偎在葛优的身上,寻求那么一种温暖的时候,影片还是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这里面的动力,当然就是“三T公司”模式了,因为舒淇开始的时候,一直是期待从葛优那里获得“解忧”的服务,而不是感情本身,但当舒淇身边没有更好的选择时,她只能依偎在对她没有威胁、没有杀伤力的葛优身上。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感到,冯小刚几十年如一日地祭起“神侃俘虏女人芳心”的这一传家法器的时候,是心虚的,他把两人的关系,安插在日本,他不敢把这一相遇放在国内,他必须虚化社会背景,好像天下除了这样一个年近五十的老男人之外,再也没有合适的肩头依靠,所以,舒淇这一依靠就变得合理了,冯小刚翻版的“三T模式”在人老珠黄的葛优身上,重复了王朔当年的神奇,也就不让人感到突兀了。

  严格的意义说,影片里最为关键的舒淇对于葛优情感的转变,还是存在着一个冯小刚无法克服的盲点,或者叫漏洞。就是当葛优陪同舒淇见过她的情人之后,影片表现了舒淇与情人和好如初,但下一组镜头,却是舒淇打电话,再次约见葛优,表示愿与之结婚。为什么舒淇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冯小刚无法说清楚。电影只好忽略而过。下面紧接着就用北海道的异域环境来施加两人靠拢的外在动力了。

  从电影的结构来看,基本是以葛优为视角的,一直通过他来观望与了解舒淇的内心世界,这种舒淇的内心转变,作为影片中的视角统一点来说,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后来在北海道的时候,突然出现了舒淇在屋内对往日时光的回忆,就把视点转化为舒淇这一边来了,前面对舒淇的心理转变虚与委蛇,这里却画蛇添足,实属多余,也反映出冯小刚在内心刻划上的游离不定,把握不准。

  王朔的“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理论基础,也深刻地影响着冯小刚的电影创作。在《非诚勿扰》里,葛优总是变着法儿声称自己是一个“坏人”,影片里还特意安排了他向洋神父忏悔的段落,但是,这恰恰是王朔战无不胜的法宝。当一个人声称自己是流氓的时候,无疑使他获得了进退有据、战无不胜的优势力道。王朔总是在低位定调之后,突出人物身上的那么一点真诚与善良,从而使得人物躲开了崇高与伟大加诸于人身上的苛刻条件,反而获得人物品性上的突围。

  在《非诚勿扰》中,此战术同样很鲜明。葛优虽然口口声声地声称自己是坏人,但他在舒淇面前展现的,都是他对世俗社会的超脱的批判,比如他面对的那个功利性的卖墓地的女人,那个把感情等同于炒股的姑娘,那个居然想暗度陈仓意图使他担负腹中孩子父亲名义的台湾女孩,甚至那个只需要一年一次“性机会”的时尚女孩,与这些匪夷所思的女人相比,葛优身上产生出来的情感反应,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所具备的,恰恰是一个人的正常的心态折射,或者说是中国文化伦理体系下的一个共同的文化要求。再加上,在冯小刚与他的师傅王朔的理论境界里,总是认为调侃地让女孩开心,就可以获得女孩的芳心,于是,舒淇就没有办法飞出葛优的手心了,越来越收紧的葛优的网,就可以稳如泰山地把舒淇收入囊中了。

  在影片中,一方面是葛优逮着机会就要说自己是坏人,另一方面冯小刚借剧中人物邬桑之口,对葛优进行了另一种评价,说他很浪漫,是理想主义者。而这些优良品质的定性,恰恰是冯小刚在比较自己与王朔不同时加诸在自己头上的自吹自擂之词,可见,冯小刚是把自己的品性,移植到了葛优身上。冯小刚坚持地认为他比王朔更多一点的是“理想主义”,不像王朔那样根深蒂固地内心黑暗。

  《非诚勿扰》里这种人物的低调定位而又高调地显现出内质里的优良,可以说,完全因沿袭着王朔横行文坛所凭借的一些成功绝杀招数。

  王朔作品里追女人,可以说最代表性的手法就是一个死缠滥打,正常情况下一般人忙于俗务,很难有机会整天缠着一个女人,但王朔发明了一个“三T公司”啊,这公司的职能就是“替你服务的”啊,这为纠缠女人提供了极大的条件,就像《轮回》中的那个街痞,竟然无所事事地以在商场里坐电梯为能事。其实今天回过头看一看当年王朔作品里的那些街痞引起女人青睐的出格举动,都觉得很土,很蠢,十多年前的流行今天已经落后了,毕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里能有自动浮梯的也只能出现在大城市中。在《非诚勿扰》里,我们也可以充分体会到葛优凭借的也就是一个死缠滥打的功夫,只要把一个女孩放在面前,就开涮吧,反话正说,正话反说吧,也许在当今青年人看来是“性骚扰”的行为,但在这种神侃面前,都变得合理而正当了。这种侃,包括电影中葛优的“痛说革命家史”,当他讲述自己害死一个想私奔美国的女人的时候,那一番造作状,简直比“刘备的伪”还具有搞笑的成分,这实际上也使冯小刚陷入到一种尴尬,就是他的调侃掩饰了生活本质上的真诚,最后,葛优这样的人物,几乎不知道哪一段情节是他的真心表演,他完全像演戏一样,展现出他庞大的调侃,而只有在冯小刚继承了王朔的理论体系下,这种调侃才对女孩有着强大的攻击力。

  当然,王朔与冯小刚都有现实的机会,证明这种调侃对女孩有确凿无疑的现实的杀伤力,仿佛天下女孩都会在这种神侃面前缴械投降。王朔在《空中小姐》中坦露出对真实空姐的俘获,固然有其调侃的本领,才是保证女孩芳心牢固的幕后支撑。而冯小刚与某女演员重组家庭,也别忘了他的导演身份,在《非诚勿扰》中,我们也看到,葛优的神侃后面,有着一个意外之财作支撑。可以说,在王朔与冯小刚之流认为神侃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模式之外,其实他们都回避了一个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侃”根本不会对女孩有什么杀伤力,除非是一个骗子。《非诚勿扰》在沿袭着这种模式时,已经露出捉襟见肘的破絮了。王朔已经不采用这种通过神侃诱骗女孩的模式,而是直接在《梦想照进现实》里以一个艺术家的代言人在那里唠唠叨叨,与《非诚勿扰》这种冯小刚仍然打着坏人的招牌,行使着欺蒙拐骗女孩的惯技的痴人说梦,可以看出王朔的清醒与对自己的超越。从某种意义上讲,纯粹的侃,必须有经营基础作铺垫,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骗子。

  王朔当年在《轮回》一系列电影中,还是揭示出街痞最后的悲剧性命运,包括腿被锯掉,而自诩为“理想主义”的冯小刚还陷在王朔的美丽梦幻里不能自拔,直到二十多年后,还一不小心把“三T公司”捣鼓出来冲击一下电影票房。

  在《非诚勿扰》中,我们看到冯小刚的创意绝大多数都是抄袭别人的,但他很好地整合在自己的电影中。比如,推销墓地的情节雷同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调侃丈夫今夜不知何处来源于一则幽默故事等等。“三T公司”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没有什么情节的限制,它不至于像007故事那般,有时间的紧迫性,只要这个模式使用了,大可让能够想到的内容都塞入到里面去,所以,《非诚勿扰》中,塞入很多的时事内容,包括四川地震,股市灾难。但这并不影响“三T公司”模式包罗万象的优点发挥。影片的很多段落,包括最搞笑的黑道葬礼、教堂忏悔等,都是游离于人物冲突之外的。而值得注意的是,那种环境的恶劣与阴森,那里面没有一个阳光男孩,都让葛优从中凸现出来。试想一下,如果黑道里有一个《情书》里的大帅哥,教堂神父是一个倜傥的公子哥儿,葛优还好意思在那里装模作样地表演吗?

  所以说,《非诚勿扰》整个电影就是冯小刚拾起王朔早已抛弃不用的旧有模式,如履薄冰地营造了一个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男人春梦,而他的小心翼翼的处理方式,就是在电影里,所有的男人都没有葛优那般的竞争力,在一个删除的电影情境中,冯小刚维护了王朔时代开辟的神侃诱骗女孩的神话,并且卖力甚至有一些力不从心地煽情了一下。而舒淇的表演,把一个女人复杂的内心冲撞与突围展现得相当的富有情韵,显现出舒淇独特的魅力。

  说到舒淇就不能不提到她的三级片表演。在个人印象中,日本AV女优友田真希,长得与舒淇十分相似,也很富有表演潜力。两人的脸形、嘴唇及一笑露齿的神情,都几乎可混淆,个人感到,演员的演技倒是次要的,关键是某一种脸形就特别容易出戏。

  友田真希与舒淇都是这一类容易出活的脸形的拥有者,幸乎?悲哉?

  (苏红警 来源:华夏经纬)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