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6版:文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央视开年大戏遭遇“口水门”
· 秦海璐惨遭“劈腿”
· 梁朝伟:周瑜过分完美
· 诈骗4700万!
· 小朋友能与米老鼠一起滑冰
· ■影讯(1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9 年 1 月 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央视开年大戏遭遇“口水门”
《走西口》多处硬伤引争议,“三民主义”惨遭篡改
  央视开年大戏意外由《走西口》顶下《人间正道是沧桑》,于元旦期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走西口》虽然号称“结合了《乔家大院》的年代感和《闯关东》的拼搏精神”,但是刚一登场就把“我”都发成了“额”,还出现了将“三民主义”错误解释的硬伤,让观众汗颜不已,一时网上口水四起。

  “我”字发音变成“额”

  《走西口》讲述的是山西晋商的故事,服装和取景也都力图显现出“山西特色”。唯独让观众受不了的是,全剧台词都采用普通话,唯独把“我”都发成了“额”,单单一个字的山西发音在普通话台词当中分外刺耳。

  刚刚播出几天,这个“额”已经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观众们诟病的对象:“别的都挺好,他们非得把‘我’都发成‘额’吗?要么都普通话,要么都山西话,就一个‘额’难不难受啊?”还有人将《走西口》与《武林外传》相比:“你看人家佟掌柜,从头到尾都是地道的方言,‘额滴神啊’就显得很可爱。你什么时候见过佟掌柜一句话里有两种口音的?”

  一个“额”字引起了观众的巨大反感,甚至有不少网友联名抗议要求制作方更改发音:“强烈建议将未播出的剧集纠正成统一的普通话,不然这戏没法看了。”

  眼尖观众挑出剧情硬伤

  除了口音引起观众的反感之外,“年代戏”路线的《走西口》刚刚播出就被心细眼尖的观众挑出了硬伤。

  最大的谬误来自于剧情对“三民主义”的篡改。在《走西口》中,剧中人把“三民主义”的“民族、民权、民生”改成“‘民主’、民权、民生”,还给了新的解释:“什么是‘民主’?就是‘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国家’。”不同于孙中山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三民主义”。这样的概念性错误引起了板砖一片:“既然写这个题材,编剧就该做好功课。不知道他们是根据自己新的理解写了这样的台词,还是学术硬伤?”

  此外,剧中诠释的“走西口文化”也让熟悉晋商历史的观众很不满意:“走西口”指的是从明中到清末,晋商到西口外发展商业贸易的历史现象;“西口”指的则是山西省诸长城关口。有网友认为导演和编剧不懂“走西口”:“这是一段厚重的中国移民史,但是《走西口》仍然把叙述重点放在人伦颠倒、宅门恩怨和快意江湖上,没有体现出普通移民的辛酸和移民史的波澜壮阔。”

  有人拍砖有人爱

  虽然反对之声不少,但是仍然有不少观众觉得《走西口》是“瑕不掩瑜”,称得上是一部好戏,配得上“开年大戏”的档次。看来这种家族式的传奇故事还是很对一些观众胃口。

  备受争议的“额”就得到了一些观众的理解:“发个‘额’的音也没什么啊,大家就当是上海人的‘阿拉’,听惯了就不觉得别扭啦。广东人说普通话都加个‘的啦’,大家不是也接受了吗?”

  虽然剧情有硬伤,但是仍然有观众觉得该戏剧情很出彩:“剧情很紧凑,跌宕起伏很精彩。家族传奇很有看头,风景也很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别有风味!”《走西口》代替《人间正道是沧桑》成为开年大戏,也是央视网站票选的结果。央视在官方网站上就开年大戏的剧目选择展开了民意调查,由网友投票决定开年大戏。《人间正道是沧桑》和《走西口》不分伯仲,但是最终《走西口》以微弱优势胜出。胜出理由就是:《走西口》故事精彩,充满浓厚的传奇色彩。

  实习生 张润芝 应嘉轩

  快报记者 李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