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4版:民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来世,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31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来世,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
  倾诉人、执笔人:孙仁培

  男 68岁 江宁区 退休人员

  母亲走后,总想写点文字作为纪念,但又怕写不好,因此迟迟没有动笔,不写又心不甘。二十年来,这个愿望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难以释怀,今天终于写好了,了却我的一桩心愿。

  母亲从未吃过一顿安稳饭

  母亲19岁时,由农村嫁到集镇大户人家,成了这个家庭的长头媳妇。

  我爷爷开的这个店,在江宁秣陵镇上虽然小有名气,但听奶奶讲,那也是一个空壳子。原因是我家老太爷吸鸦片,把家中仅有的前通街、后通河的门面房典押给了外姓人。后来,是爷爷在浦口帮工,奶奶和老太太在家替店家捡茶叶、做针线活,省吃俭用,才把房子赎回来。

  没等家里人同意,爷爷就把“万昌南北杂货”的店招牌扛了回来,缺少资金就向亲友借贷。按行话讲,翻的是空心跟头。经过几十年的拼搏,依靠诚信经营,生意才有了起色。但毕竟是白手起家底子薄,虽然开了一个前店后坊的大店(前面有门面经营,后面有糕饼坊、酱坊),都不雇一个佣人。烧茶煮饭,就靠祖母和我母亲,祖母毕竟是长辈,又是个小脚老太,因此母亲就成了家中的大劳动力。

  祖母一生养了三男五女,我父亲是祖母的第四个孩子,但在男孩中却是长子,我母亲就是长头的媳妇。俗话讲:有女不嫁年轻婆,姑男小叔够一磨。特别是在那个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里,讲的是三从四德。但母亲的婆媳、姑嫂、叔嫂、妯娌关系都能处理好,从来没有口角是非,奶奶常在人前夸大媳妇就是好,高叫高应,低叫低应,不来也好听。

  从记事的时候起,母亲没有上桌子吃过饭,我们小孩子坐在下面围着一张小桌子吃。大人在大桌子上吃,母亲捧着碗站着吃。一边吃,还要一边看,随时随地要帮别人添饭。爷爷奶奶吃过以后,要打洗脸水,拧手巾,等大家吃过了,就要收拾碗筷,打扫饭桌,洗锅抹灶。

  为了生活,母亲外出帮工

  母亲有一点空余时间,还要替姑老太的孩子们缝衣服,做鞋子。有时候奶奶看她实在太忙了,不准她做,母亲背着奶奶,晚上在油灯下偷偷地做,所以姑妈们都说母亲好。

  我的两位婶婶相继生了6个孩子,她们坐月子都由我母亲来服侍照应,替婴儿洗澡、洗尿布,这时母亲就是月嫂;家里人口逐年增多,生活也逐渐困难了,为了节省柴火钱,母亲就去割草,挑回来烧,这时,母亲就是樵夫;糕坊里开油锅,烧吊炉,母亲就去烧火拉风箱,这时,母亲又成了勤杂工;到附近的禄口、陶吴去进货,一根扁担、两根绳子,母亲就成了挑夫。

  1956年,随着合作化高潮的到来,两位叔叔成了公私合营的从业人员。仅靠他们两人每月的收入,要维持一大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显然是不够的。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外出到南京帮工。由于母亲为人忠厚老实又做事勤快,很得主人的欢心。他们家四个孩子都由母亲带大。母亲在他们家一做就是十几年,他们一家也不愿意母亲离开。

  当保姆期间月工资仅有10多元,母亲全部带回来。所幸我和姐姐在1957年、1958年相继有了工作,可母亲带回家的钱仍然没有减少。因为年迈的爷爷奶奶还健在,她不忍心把赡养老人的担子推给两位叔叔。有一年夏天,我去南京看望母亲,她腿上生了火毒,为了省钱,她忍着痛也不去医院。在她的心里始终装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

  母亲总是找理由把好菜留给别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清理城市户口,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母亲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故乡。那时,我已有了两个孩子,弟弟也结了婚。

  我和弟弟是城镇户口,但找的妻子都是农村姑娘。我们在农村没有住房,生产队离我们家要有三里路,为了使她们不误工,母亲必须一大早就起床烧好两家的早饭让她们吃了去上班。家中还有五个小孩需要照应,大的要上学,小的还睡在摇篮里。我最小的孩子与侄子出生仅相差几个月,有时母亲就背上驮一个,手里抱一个在做事。农忙季节生产队加晚班很迟才收工,还烧好夜餐等着媳妇们归来,因此母亲总是最早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休息。

  母亲的烹调手艺是很好的,即使是蔬菜她也能变着花样,尽量烧得可口。那时候副食品供应紧张,加上经济条件限制,偶尔烧点荤菜她都不肯吃,即使夹到她碗里,她会说:肥肉油腻,瘦肉塞牙,总是找出种种理由把好菜留给孩子们吃。

  我们家隔壁就是家具厂的翻砂车间和铁匠铺,一听到大门响推出板车倒垃圾,母亲就到煤灰里去捡焦炭,在水里淘洗干净做燃料,捡到废铁聚起来卖到收购站,所得的钱用来买零食给孩子们吃。

  等孩子们大了点,母亲就带着他们用报纸、书本纸糊口袋卖给商店做包装袋。因此,我们的孩子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从小就知道甘苦,不乱花一分钱。大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就被县体校选拔去打乒乓球,她在求学阶段仅靠体校发给的生活补贴一直读到高中毕业。有时候星期六回家,还不忘在饮食服务公司买几块酥烧饼带回来给弟妹们吃。

  1981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对于广大农民来讲的确是件大好事。但对我们一直生活在集镇,家中又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来讲却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记得第一年夏收时,天气特别闷热,晌午,我们坐在河边的桥洞里休息,远远看到母亲用扁担挑着两个篮子,一头是茶水,一头是烧饼、馒头之类的点心,顶着烈日一步步向田头走来。见此情此景,我心里难过得不得了,强忍着泪水往肚里咽。

  母亲留下的精神财富滋润了全家

  母亲于1988年12月31日凌晨走了,她就这样无怨无悔辛勤劳作了一辈子,默默无闻地走了。母亲走后,我们在她的墓碑上刻了“尊老爱幼,克己为人”八个大字作为永久的纪念。

  20年来,我们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退休后,离开家乡来到了县城所在地东山镇,利用我的专业曾在几家企业做代账会计,大女儿的孩子已经参加了工作。二女儿随军从部队回来后分配在事业单位工作,她的孩子在重点中学读高中。小儿子和媳妇在同一个单位搞管理工作,小孩子也上小学二年级了。

  每当我们欢聚一堂时,大家都不无惋惜地说:要是奶奶看到此情此景该有多好啊!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同样也会想到母亲那种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亲爱的母亲,您在世时孩儿没有尽到孝道,这是我心中永远的伤痛。如果有来世的话,我一定会让您过上好日子。

  愿母亲在天堂一切都好。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