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江宁区的一个小村里,住着一位年近九十的老人,多少年来,他和村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没有人觉得他有什么与众不同。可是,就是这位老人,无意中说出了一个秘密。听到这个秘密后,有人不以为然,有人却放在了心里。
老人说的秘密是什么呢?原来,他曾经在励志社干过。作为国民政府时期蒋介石、宋美龄的内廷机构,励志社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60多年过去了,这位老人会给我们透露怎样的秘密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够走进神秘励志社的大门
★当年人们用“尖”“卡”“斌”这三个字来形容励志社,是什么意思
★他曾经想默默带进坟墓的,究竟是怎样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南京第一次集体婚礼 (资料图片)
一句酒话泄露隐藏几十年的秘密
这是发生在2008年11月下旬的一件事。老人和村人聚在一起喝酒,喝着喝着,老人的话就多了起来。他说:“我告诉你们,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不一般的。”那是怎么个不一般法呢?酒友们开始起哄。老人一梗脖子,大声地说出:“我在励志社干过。”酒友们大失所望,因为他们从未听过励志社这个名号,所以就没放在心里,又热热闹闹地喝酒了。但是,一旁有个叫小金的后生,却心里一动。他是南京一所高校历史系的学生,对当年那段历史很是好奇。
第二天,小金就找到老人,问题直奔励志社而来。老人却装起了糊涂:“励志社?什么励志社?那是什么地方?我说的?”小金软磨硬泡,可老人就是装聋作哑。小金为何对老人说出的“励志社”如此感兴趣?
励志社究竟是个什么机构
励志社的前身是黄埔同学会励志社,1929年1月1日创立于南京,它是蒋介石模仿日本军队中的“偕行社”组织亲手创办的,社长由蒋介石兼任。实际负责人为总干事黄仁霖。该社是以黄埔军人为对象,以振奋“革命精神”,培养“笃信三民主义最忠实之党员,勇敢之信徒”“模范军人”为目的的军事组织。
当时,有三个字可以形容励志社的特异之处,那就是“尖”“卡”“斌”。说它大吧,它比不上国民党其他党政机关,说它小吧,它在全国又都有分支机构,不大不小是为“尖”;说它上吧,它仅仅是一个服务机构,说它下,它的社长又是蒋介石,不上不下是为“卡”;说它文吧,它的工作人员都穿军装,说它武吧,专司武官人事的部门又不把它的工作人员当做武官看待,不文不武是为“斌”。
就是这么个四不像组织,却为蒋介石、宋美龄所倚重。励志社一方面是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另一方面又要负责接待外国来华军政人员,特别是美军顾问团,因此,励志社的保卫工作尤其严密,一般人根本进入不了励志社,其神秘就不言而喻了。在这里,究竟发生过什么故事?
在老人那里吃了闭门羹,却没有打消小金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好奇心,返校后,他特地就此事向学校老师请教。《发现周刊》的记者也辗转获得了这一线索。
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旧事,能否因此被揭开?
老人跟记者玩起了捉迷藏
记者给老人家打去电话,电话接通后,老人一口否认:“没有的事,你听谁说的?”
经过一番耐心的交谈,老人终于松口承认,解放前他确实在南京的励志社干过,但具体的他记不得了。记者表示想当面和他聊聊,老人认为没有必要,并立即挂断了电话。事情到了这儿,陷入僵局。记者思考再三,决定不请自去。那么,记者的寻访会成功吗?
第二天一大早,记者转了三趟车,最后坐上小三机,一路颠簸到了老人居住的村子,在乡村清新的空气里敲开一户户院门。二十分钟后,记者找到老人家,可是没人应门。邻居李大妈告诉记者,老人今天一大早就离开村子,说出去转转,走前还交代,如果有人来找,就说自己去儿女家住了。李大妈告诉记者,她可从来没见过老爷子这么一大早就往外跑。
从李大妈口中,记者得知老爷子姓方,今年高寿八十九,目前独自住在这即将被拆的二层楼里。老人不爱说话,李大妈和他做邻居近四十年了,很少听他说过去的事,现在他年纪大了,话也更少了。
最后,李大妈给记者出了个主意:“你明天再来吧,老爷子肯定会在家。”
那么,记者的二次之行,会顺利地见到老人家吗?
突然答应接受采访另有原因
当记者翌日上午九点再次来到这儿时,院门是打开的。走进院子,记者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盖着毛毯,正在阳光下假寐。他就是记者要寻访的方老,但他干脆地表示,不愿接受采访。
正在这时,李大妈给方老送来了从街上带回的芹菜。记者开始帮着动手择菜。老人仍不言语,一直看着记者在忙活。终于,在获得记者不透露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的许诺后,方老决定配合采访。老爷子对记者说:“我是明白了,我要是不配合你,你是打算跟我这个老头子耗下去了。”
采访中,方老的声音有些弱,间隙还咳嗽,方言口音比较重,对往事的回忆有点断断续续。但面对记者的每一次提问,他都想得比较仔细。在三四个小时的访谈中,六十年前励志社里的那些轶事呼之欲出。
方老说:“我进励志社,是在我当了兵之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宁可在家饿肚皮,也不穿上士兵衣”是很多老百姓的口头禅,那么方老为什么要走上从军的道路呢?
“我当兵,是为了救人一命呀。这人是谁呢?就是我的亲娘。”
为救母亲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方老回忆说:“大概是1934年冬天,我娘生病了,很严重,一咳嗽就能咳出血,气也喘不过来。村里人说是肺痨,要我们快想办法。哪里有办法呀?根本就没钱给她治。我那十岁出头的小妹就坐在娘的床边掉眼泪,爹站在门边唉声叹气,他好话说遍,也没从村子里借到请郎中的钱。我想再碰碰运气,就硬着头皮找到了一姓孙的有钱人借钱。那个姓孙的说,有个法子能拿到钱,又不用还。国民党部队正在招兵,招兵的军官就住在他家里,只要去当兵,都会给点钱。为了我娘,我就去报名了。我只有十五六岁,招的兵要十八岁,但我长得又高又壮,蒙混过去了。就这样,我拿到了那点钱,交给爹后,就离开家,来到了南京。”
那么,方老是怎样被选到励志社去的呢?
说到这里,方老思路清晰了起来,他说:“到了南京以后,我在马群那一带当兵,日子过得还比较顺当,好歹一天三餐不用操心。大概三个月之后,我被通知参加考试。内容有些我还记得,考三民主义的。别看我老家在苏北农村,但村里还是有人见过世面的,比如有钱人家的教书先生。我趴在人家的窗户下也学了不少东西,三民主义多少我还知道点儿,不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吗?而且是孙中山为了救中国提出来的。但我也就知道这些。过了一段时间,班长告诉我,我被励志社选中了。”
他去了个神秘的地方
方老告诉记者,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激动得睡不着,其他兵也很羡慕他。因为在军中,励志社是个高不可攀且神秘莫测的地方。部队训练的时候,曾路过励志社门口,就见着各式各样的轿车及衣冠楚楚的人群出入。他和其他的兵一样,都勾着脖子看里面宫殿一样的建筑,反正那时他是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自由出入这扇门。
励志社里的建筑,真像是宫殿一般吗?
民国建筑研究专家卢海鸣教授对励志社的建筑有过研究,他告诉记者,当年的励志社,就位于如今中山东路307号钟山宾馆院内。由著名建筑师关颂声、杨廷宝等先生设计,陆根记营造厂承建的励志社,三幢大屋顶宫殿式建筑呈“品”字形分布,由西向东,分别是大礼堂、一号楼、三号楼,均坐北朝南。大礼堂建于1931年,高三层,平面为方形,可容五百人就座;一号楼和三号楼分别建于1929年和1930年,内部均呈中廊式布局,两边是带有独立卫生间的客房,它们是当时接待贵宾住宿之处。从外面看上去,励志社的整体建筑确实如宫殿一般壮观,而且当时附近并没有多少高楼,因此看上去能给人特别震撼的感觉。如今,这些建筑保存非常完好。
励志社里的工作其实并不神秘
在励志社,方老每天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据方老回忆,报到的那一天,他认识了一个姓郭的老乡。方老和小郭都被分在宴会厅,工作就是负责宴会的招待。他们吃住就在励志社,工作人员有专门的宿舍,没宴会的日子就休息。方老刚去的那段时间比较忙,宴会比较多,一个星期总有两三次,名目很多。可是,没有宴会的日子,他们又做什么呢?
方老笑了起来,“背诵蒋介石颁布的十条戒律呀,比如戒贪财、戒嫖赌什么的。这是蒋介石定的。以前励志社招员工时,每个人都要背给蒋介石听,到招我们这一批时,蒋介石太忙了,没空听,我们就背给总干事黄仁霖听。黄仁霖要我们经常背诵,说没准哪一天,蒋介石会抽查。”
据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姚群民介绍,励志社的十条戒律就是指一戒贪财、二戒怕死、三戒招摇、四戒巴结、五戒偷懒、六戒嫖赌、七戒吸烟、八戒饮酒、九戒借钱、十戒说谎。这十戒确实如方老所说,是蒋介石在成立励志社时定下来的。
蒋介石曾在此设下“鸿门宴”
不久,方老就适应了那儿的工作。就是在这个觥筹交错的宴会厅里,方老见着了国民政府官场里许多趣事。方老至今还记得,有一次,蒋介石发请帖,邀请国民党元老、五院院长和各部部长、次长到励志社参加宴会,这些人兴冲冲来,却上了蒋介石一个大当。
《民国子午线》一书中曾记载,那些被邀请的人受宠若惊,全部到齐,一个不少,还有两位司长,因为次长外出,有幸前往代吃。席间,财政部长孔祥熙突然站起来,先发了通感慨,说国家需要用钱,但国库又不足,最后说:“请诸位自愿捐款,先从蒋委员长这里开始。”蒋介石摘下餐巾,连说:“义不容辞!”接过孔祥熙递上的钢笔和捐簿,大笔一挥,写了5000元。蒋介石的标准一定,在座的都傻了眼。国民党元老吴稚晖长叹一声:“唉,他们弄外快容易呀,可怜我是清水衙门,这回几个月得勒紧裤腰带啰!”
记者向方老求证书中的内容,方老说,情节基本上是这样的,尤其是吴稚晖的那句话,说得也差不离,因为他就站在吴稚晖身边!对往事已模糊的方老,为什么能清楚地记得吴稚晖的这句话呢?
励志社门卫为何对谁都礼貌
方老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在多年以后还能清晰地记得吴稚晖其人其话,是因为吴稚晖的形象,是最让人过目不忘的。别的国民党要人个个都是衣冠楚楚,唯独他衣衫褴褛,活像一个叫花子。有一次,吴稚晖就是这样的装扮来励志社赴宴,被门卫拦下要把他轰走,蒋介石知道后差点办了那个门卫,也是吴稚晖没计较才算了。自此以后,励志社的门卫们再也不敢凭人穿着判断了,就算真有叫花子要饭到了门口,也都好声好气地问个清楚再打发掉。
这事后,方老特别注意到吴稚晖,对他的印象尤其深刻。
第一次集体婚礼新人都不笑
如今还健在的上了年纪的南京人可能还有印象,1935年南京举办了第一次集体婚礼,证婚人是当时的南京市长。
到励志社不久,方老就参加了这次集体婚礼的筹备工作。据方老回忆,当时一共有33对新人参加这个婚礼。婚礼当天,新郎身穿蓝袍黑马褂,新娘身披白色婚纱,手捧鲜花。在军乐队奏乐声中,他们进入大礼堂。在大礼堂里面,他们首先是对着孙中山的遗像三鞠躬,接着夫妻对拜,然后向证婚人鞠躬,最后证婚人致词。仪式结束后,新人们在广场上合影留念。由于很多人来看“西洋景”,新郎新娘很紧张,没一个笑的,都绷着脸。
宋美龄跳舞时蒋介石在干啥
励志社以蒋、宋内廷著称,那方老有没有近距离地接触过他们二人呢?
方老告诉记者,蒋介石他从来都不敢靠近,每次都是远远地站一边,因为蒋介石看上去十分严肃,不苟言笑。但是,宋美龄就不是这样了,她看上去挺和蔼,脸上总挂着笑容,有时候走到工作人员面前她还会主动问好,大家听了都很激动。
方老还告诉记者,宋美龄爱看美国电影,蒋介石喜欢看京戏,但他们很少到剧院,常去的就是励志社礼堂。
据方老介绍,宋美龄非常喜欢跳舞,每次宋美龄跳舞的时候,蒋介石总是手持一根文明杖,坐在旁边看着。原本大家就有些敬畏宋美龄,再加上蒋介石在一边虎视眈眈地督场,谁还敢请宋美龄跳舞呢?所以宋美龄就有点不高兴,蒋介石见状也挺识相地避开了。
励志社里的歌舞升平,并不能粉饰时代的太平。很快,隆隆的日军炮声逼近了南京城……
本版主笔 见习记者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