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培训学校缘于一次巧合
人生的道路往往就是在不经意间作出的抉择。如果不是那一次机缘巧合,宋天兵也许现在还在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里工作,过着和现在完全不同的人生。
那是1992年,宋天兵的一个朋友找到了他。这个朋友马上就要去加拿大了,当时他还开了一家培训公司,急于转手,问宋天兵有没有兴趣接手。当时的宋天兵还在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里工作,负责图书编辑。他对古生物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要远大于对培训行业的了解。
不过,冥冥之中他也在等待一次改变。由于本科生是不可能搞地质研究的,所以他只能在所里做相关图书的编辑工作,但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不过,上帝是公平的,正是由于他做图书编辑的缘故,使得他经常接触电脑排版,他认定这里面将有大市场。在朋友的游说下,宋天兵辞了职,接手了朋友的公司,误打误撞地进入了教育培训行业。
历经南京培训行业的风雨变迁
宋天兵经历了南京培训市场的风雨变迁。他坦言,在过去的岁月里,自己虽然失去过一些机会,但也抓住了一些机会,公司一直活到了现在。而当时很多的竞争对手,因为没有创新,都被淘汰了。刚开始的时候,宋天兵手下只有两个员工,6台286电脑和1台打印机。在山西路小学的教室里,他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
1994年~1995年,证书培训如火如荼,宋天兵适应市场需求,开始涉足劳动部门的国家等级证书培训。1995年~1997年,他发现,不少机关单位考核都要考会计上岗证,于是他抓住市场变化,主打会计电算化培训。1998年,微软风靡全球,宋天兵当时已经感觉到,电脑普及培训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培训市场将注重应用培训、高端培训。这一年,他推出了微软认证培训。2004年,游戏动漫产业被作为民族产业提上了发展日程,宋天兵开始涉足游戏动漫培训,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学生爆满。2006年开始,IT培训市场竞争白热化,把行业一线的课程拿来培训,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培训机构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制定课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年里,万和开始自己制定课程。以就业为导向的培训,将在今后数年里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2008年,万和依然在努力创新,推出新的适合市场的产品。
企业要生存只有不断创新
也许是看到了行业里太多的崛起与衰落,宋天兵认定企业生存之道就是不断创新,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企业也必须是“保守”的,也就是盯住自己的主业,不要分心。
他认为,企业创新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产品的创新、营销方式的创新,具体到IT培训方面,学校可能会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营销,最大限度提高营销效果。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时候,学校则会对培训项目、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宋天兵介绍,自己是按照经营公司的方式来管理学校的。薪酬体系简单明了,员工有明确的考核激励制度。对于公司的老员工,学校会根据其贡献度进行股权激励。销售是公司的核心,所有的部门都围绕这个核心运转,从老师讲课到宣传到班主任管理,都围绕学校的销售主体——学员服务。
“经营者应该像一块海绵一样,时时刻刻都在吸收养分!”宋天兵认为,作为一个经营者,应该取百家之长。比如韦尔奇是管理上的天才,应该学习他的管理经验;李嘉诚在选择行业和把握商机上有独到之处,应该学习他敏锐的商业嗅觉。所有这些都可以吸收归纳总结,从而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
明年要“限产”相信机遇大于风险
“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是不是可以无限扩张?”“学员可不可以无限量招下去?”“超负荷招收学员之后,老师是否能跟得上?”这是宋天兵在记者采访时提出的命题。在记者看来,这也是一个理性经营者在权衡机遇与风险时,必须直面的问题。
他认为,2009年万和的策略就是要“限产”,全年培训人数控制在500~600人,以保证教学质量。在经济环境方面,如果明年经济不出现大问题,愿意培训并且有能力培训的人将大大增加,因为就业压力会显现,而市民口袋里还有钱,他们会选择培训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这对于培训行业将是个利好;但如果经济下滑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培训行业,因为IT人才的需求量会减少,不过这对于质量好的机构压力会小些。
快报记者 张曦
上榜理由: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却选择了在计算机培训行业扎根。他是培训界的老江湖,1993年创立了江苏万和计算机培训中心,负责公司的全面管理。他十五年如一日,带领学校在不断的创新和专注中发展壮大,使得学校成为目前南京历史最为悠久、办学规模最大的专业IT培训中心。
经典语录: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