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鸟相公”
明朝时,皇帝多纵欲。一些无耻官僚投其所好,多以房中术为进身之阶。明宪宗时,万安以进春药得宠,后来竟当上了内阁首辅。时人讥之为“洗鸟相公”。
“炼尿尚书”
明朝时,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他除了经常斋醮外,还服用好些丹药,梦想长生不老。官僚顾可学取童男童女小便炼制秋石,进献给嘉靖皇帝,说服之即可长生。嘉靖皇帝服用后认为有些效验,对他优礼有加。顾可学后来竟官至礼部尚书,时人皆不齿其为人。当时有传言:“千场万场尿,换得一尚书”。顾可学亦被人称为“炼尿尚书”。
“蟋蟀相公”
1644年春,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不久,福王朱由崧称帝于南京,以明年为弘光元年。次年,清兵临江,形势十分危急。执掌大权的大学士马士英当此危难之际,每日犹以斗蟋蟀为戏,时人称之为“蟋蟀相公”。无独有偶,皇帝朱由崧也不以国事为重。大敌当前,宫中犹需房中药,令乞丐捕虾蟆以供,灯笼上大书“奉旨捕蟾”,时称“虾蟆天子”。有君臣若此,弘光政权的垮台实在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四其御史”
武则天当政时,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武则天为了培植亲附势力,破格任命大批官吏。专营之徒乘机表忠献媚,以求升迁。宁陵县丞郭弘霸就是最典型的一个。当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对抗武则天政权。郭弘霸在朝见武则天时便自告奋勇请求前去讨伐徐敬业,声称要捉住徐敬业:“抽其筋,食其肉,饮其血,绝其髓。”武则天听了十分高兴,便授予他左台监察御史,时人称他为“四其御史”。可笑的是,这位御史没有吃到徐敬业的肉,却尝到了上司魏元忠的粪便。魏元忠当时任御史大夫,偶感风寒。当时人认为尝粪便的味道可以知道疾病的轻重。郭弘霸为了讨好上司,竟自愿去尝魏元忠的粪便,堪称无耻之尤!可惜当时无人赏他一个“尝粪御史”的称号。
“六如给事”
北宋钦宗时,金兵包围汴梁。李邺出使金军大营,回城后盛赞金兵,所谓“人如虎,马如龙,上山如猿,入水如獭,其势如泰山,中国如累卵”。被百姓骂为“六如给事”。
“四尽中书”
北宋末年,中书侍郎王孝迪奉命勒索民间金银送给金国。这个差事很可耻,却也很无奈,可是难为这个家伙居然干得这么起劲———他出榜恐吓京城市民:倘不交出财物,金军破城,“男子杀尽,妇女虏尽,宫室焚尽,金银取尽”,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哪一头的。于是这一位也得了个外号:“四尽中书”,正好和“六如给事”配上了对。
“方三拜”
晚唐诗人方干从小就崭露头角,颇有名气。但他与人交往时却过于拘礼,拜见尊长时别人都跪拜一次,他却非要跪拜三次不可,一次得了一个“方三拜”的绰号。方干虽然很有才名,但却屡试不第。究其原因,是由于他天生唇裂,样子难看。朝廷认为如果让他这样容貌的人考中进士,将贻笑天下。后来,他遇到一位高明的大夫,为他补好了唇裂,人们又称他为“补唇先生”。此时他已年老,无意仕进,最后乡居而卒。
“三不开宰相”
五代时后唐宰相马胤孙是个不通事务的书呆子。他身居相位却从来不敢决断政事,朝政任人摆布,自己不置可否。时人讥称他为“三不开宰相”。所谓“三不开”,是说他上朝不开口议论,不开印办事,在家不接见士大夫。此公后来被黜,在家索居独处,日以抄读佛经为事,而他原来是不信佛的。
“鹅鸭谏议”
宋高宗绍兴五年,天下大旱,从朝廷到地方各级官府都举行祈雨仪式。为了表示对上天的虔敬,祈雨期间从官府到民间一律不许屠宰猪羊。谏议大夫赵需认为这还不够彻底,上奏章请求把鹅鸭也列为禁杀,并列举了许多理由。当时士大夫认为,赵需作为谏官奏事不议论国家根本大计,却喋喋不休地谈论什么鹅鸭,实在可笑。于是讥称赵需为“鹅鸭谏议”。
“带汁诸葛亮”
宋宁宗开禧年间,宋军北伐失败。金军反攻,扬州守将郭倪望风而逃。可笑的是,此人平时自负多谋,一向以诸葛亮自居,官厅墙壁上、屏风上写满了“伯仲之间见尹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之类颂扬诸葛亮的诗句以自勉。他甚至吩咐军需官造木牛流马,好让他能成为诸葛亮。此番兵败之后,郭倪垂头丧气,伤心时对客流泪。时人讥称他为“带汁诸葛亮”(“汁”,指眼泪)。
“王当代”
五代时骁将王景有勇无谋,凭一身武艺为梁、晋、汉、周四朝效力,官至节度使。宋初封太原郡王,死后追封岐王。他的几个儿子也和他一样,骑射之外别无所长。大儿子王廷义跟随宋太祖打天下,功不大,官不高,却自以为了不起,好夸海口,经常抬出他父亲的大名来炫耀,逢人便宣称:“我是当代王景之子。”人们听着好笑,都讥称他为“王当代”。
“驱驴宰相”
唐武则天时,王及善任文昌左相。此人尸位素餐,无所事事。他不许部下的官员骑的驴子进入官署。他自己每天就只干驱赶驴子的事儿,很少有休息的时候。时称“驱驴宰相”。
“陈也罢”
明朝成化年间,翰林编修陈音性情特别宽和坦荡,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决不生气。他的夫人想试试他到底有多大的耐性。有一回家里来了客人,陈音传呼上茶待客,夫人故意回答说没有煮。陈音不急不催,只是说了一声“也罢”。过了一会儿,他又传呼上干茶(似指果品之类),夫人回答说没有买。陈音还是说了声“也罢”,仍是不急不恼。客人见状捧腹大笑,后来把此事传了出去。从此人们都称陈音为“陈也罢”,又称“也罢先生”。
“老庆记公司”
清末庆亲王奕劻是一个卖官鬻爵的典型。他所卖的官不可胜数,时人讥之为“老庆记公司”。
(佚名 来源:名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