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鲁迅后人周海婴、周令飞决定在明年初开展一项鲁迅课本讲授教师的全国“海选”活动。他们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课堂长期“误读”鲁迅, “孩子们不喜欢鲁迅,问题出在老师不会点拨。”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也告诉记者,目前中小学课堂的鲁迅文学教学的确存在和时代严重脱节的现象,亟待改善,“鲁迅教学要有所改变,首先要从修改教师用书开始。”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左)、长孙周令飞
为还原真实的鲁迅而“呐喊”
鲁迅后人周海婴与其子周令飞,近年来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四处奔走“呐喊”。由周海婴父子主持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近日通过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大量选用鲁迅的文章,却普遍存在“误读”现象。为此,他们决定在明年初启动一项全国中小学校的“鲁迅课本教学”评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讲授鲁迅课文颇具心得的中学教师,并予以推广。
“现在的中学语文教育流行一种说法,孩子们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海婴、周令飞父子因此走访了全国不少中小学校,最后发现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存在对鲁迅的种种“误读”,“孩子们不喜欢鲁迅,问题出在老师不会点拨。”在一次交流活动中,甚至有一位中学校长告诉周令飞,孩子们学习鲁迅,主要是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堡垒。这令在场的鲁迅研究专家们顿时哑然。
北大教授指出选文存在问题
周令飞说,目前选入中小学课本的鲁迅作品达20篇以上,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都是值得商榷的。“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们接触鲁迅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就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比如,《狂人日记》该不该从中学课本被撤出去,就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问题。据周令飞介绍,鲁迅生前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本,就说自己最不愿意孩子们读《狂人日记》,“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鲁迅后人因而希望中小学课本选用鲁迅的作品,可以从一些较为轻松有趣的文章开始。而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文确实存在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孩子们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事实上,鲁迅作品有一部分偏重于表达亲情的文章很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专家建议修改教师用书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在受访时指出,对于“误读”鲁迅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就是教师们在教授鲁迅作品时,许多教学用语都太过时了,这影响了孩子们的理解。王锡荣说,每个时代解读经典都会有时代特色,“中小学的教师用书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却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带着那个时代的特色,和现在有所隔膜,这自然导致了孩子们和鲁迅亲近不起来。”因此,王锡荣建议,如果入选课本的鲁迅文章篇目不变,一些最基本的理解也不变,那么改一改教师用书就是当务之急。天天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