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财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双重考验下 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下滑态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双重考验下 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下滑态势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

  “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温家宝总理3月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话言犹在耳。今天人们再次重温此话,感受更深:一年中,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发达经济体的全面衰退,我国经济也在出口受阻、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调整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面临着严峻考验。

  2008年让所有人回味,因为经济走势和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了:次贷危机的风波、A股市场的下挫、救市与大小非的困惑……从宏观经济政策保增长的抉择到两调印花税下的井喷行情,从机构投资者的举动到草根股民的经历,全部成为曲折中成长的中国资本市场的最佳缩影。

  站在2008年末回望,全球经济危机仍余寒未了,面对考验,我国经济界在经过初期的迷茫后基本达成共识:国际金融危机不会逆转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而且危机客观上为我们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陆续出台的救市政策已透出复苏的春意,我们的企业和老百姓也对中国经济满怀期待,共同期待市场转机,在寒冬中迎接春天到来……

  

  新华社记者 徐岳 魏宗凯 赵晓辉 陶俊洁综合报道

  外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

  内部:面临经济周期性回调

  中国经济经受双重考验

  200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一年。连续多年保持的高速增长势头开始放缓,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少见的下滑态势。以11月份为例,当月出口额约为1150亿美元,同比下降2.2%。这是自2001年6月以来首次较上年同期下降。进口更是同比猛降17.9%至749亿美元。

  与此同时,作为最能反映企业运行的指标,11月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为5.4%,增速创下1994年以来的最低同比增幅;PPI同比上涨2.0%,增速回落幅度远超预期,创下31个月新低。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外部冲击和内部调整是中国经济此轮调整的两大因素。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金融危机冲击外贸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加深,特别是最近两个月,进出口、工业生产等受到很大冲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一方面,这一轮经济周期性回调也有内在的需求,即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它进入了回调期。此前,中国经济已连续6年保持高增长,世界罕见。正是周期性下行和国际金融危机两个力量的叠加导致此轮回调。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表示,中国经济此轮调整,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外,中国经济运行本身也到了一个拐点,即使没有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不可能一直在高位运行。多年以来积压下来的经济结构失调的矛盾充分暴露出来,也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外部压力再大也只是短期的,怎样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长期且更为迫切的任务。”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当前,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加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经济赖以保持高速增长的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被削弱。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应对挑战

  政策演绎三重变奏曲

  从年初的“双防”到下半年的“一保一控”,再到经济工作会议将目标进一步调整为“保增长”,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一波三折,经济政策也经历了三重变奏曲,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内在调整的压力。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基调的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发生转向。步入下半年,央行频繁使用的公开市场操作和央票发行明显减少,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转而进入下降通道。与此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走上前台,在保增长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今年的经济发展,前高后低、由升转降,外部因素的变化远远超出预料。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积极灵活的调整,反应非常快,力度非常大,历史少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

  面对经济发展的严峻形势,中央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张立群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有着巨大的动力和市场空间,只要迅速贯彻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完全能够实现。

  厉以宁认为,在金融危机中中国的金融业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问题主要出在实体经济,尤其是出口型的实体经济上,而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很快就会见效。

  老百姓眼中

  这是财经生活成长年

  在一些中国老百姓的眼中,如果说2007年是财经生活的“入门年”,2008年就是财经生活的“成长年”。牛市中尝到甜头的投资者,又在今年承受着资金和心理的双重考验。利率变化、汇率波动、指数跌涨,回顾一年的财经生活,不少百姓讲述了自己的酸甜苦辣。

  从加息变降息

  理财让人花心思

  “去年的主旋律是加息,今年变成了降息,一加一减让我在理财上花了不少心思。”小孙在北京市一家商业银行工作,三年前买房让自己“背”了几十万元的贷款。“对还贷的人来说降息肯定是好事,但对市场的影响挺复杂,怎么实现收益最大化还得细琢磨。”

  小孙说的“细琢磨”,是指如何把手头有限的资金合理安排,“2007年的加息通道中,为了少交利息把年终奖都还了房贷。现在则是降息通道。”由于银行账户、公积金账户都有几万元的积蓄,是提前还贷款还是留下钱做投资,小孙始终犹豫不定。

  而对已经退休的张琦老人来说,光是计算存款一项就要花上不少工夫。“原来加息是忙着去银行转存,现在降息省事了,但存多久还要费心计算一下。”张琦老两口的十几万元存款分别存成了不同的期限,有五年期、两年期和半年期。

  张琦告诉记者,短期的存款用于日常开销和买衣服,中期存款用来添置家电,长期存款就是两人多年来基本不动的积蓄。“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上了年纪也要跟得上时代。”

  在摩托罗拉工作的杜尚华告诉记者,儿子很快要去美国读书,本觉得应该留一些美元,但人民币的升值也让自己犹豫不决。杜尚华说,现在降息也难免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手中的美元到底应不应该换成人民币?

  杜尚华说,央行自今年9月份以来已经连续四次降低存款利率,未来的人民币走势如何,会不会在降息周期中继续波动,很多要出国旅游的百姓也在关心这个话题。

  从牛市变熊市

  炒股让人心态成熟了

  蔡阳在天津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从2006年底开始,他就将股票投资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经过两年的股市跌涨,还是勉强实现了微弱的收益。“今年的股票肯定赔了不少,具体数额也懒得算了,但经过了这样一个大熊市,自己的心态真是成熟了不少。”蔡阳感慨地告诉记者。

  蔡阳把12月初的一次操作描述为惊心动魄:购买的权证快到期时价格一直走平,考虑到权证K线的“末日轮”效应,判断主力在吸筹。第二天果然迅速拉高,正激动时权证临时停牌了,一个小时后迅速下跌,根本没有卖出的机会,直跌到接近成本。

  “第二天开盘再次拉升时,自己定下了心理价位,在实现了18%的收益时迅速撤出。”蔡阳告诉记者,这次的操作让自己意识到,散户不应该只想赚钱,更应该明确预期和学会止损。

  对刚刚工作的李娟来说,炒股无疑是对心理素质的一次考验,毕竟刚刚赚钱就赔钱不是件让人高兴的事情。李娟说,对我们这些80后的人来说,股市里的摸爬滚打不是坏事,毕竟学了很多东西。

  李娟告诉记者,经过一年股市的考验,自己的知识面广了。比如炒股前对期货价格、原油价格等一窍不通,现在由于要分析大盘和板块,肯定要关心这些东西了。

  “坚持投资就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投资还是不投资?

  “坚持投资就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郭伟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工作后的五年时间里,已经尝试过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多种投资方式。

  郭伟说,现在的行情太复杂了,美国次贷危机使很多市场出现了反常的表现,说到底,坚持投资就是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

  而在蔡阳看来,寻找投资品种困难,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缺乏有效的做空机制。看涨的时候可以买入,看跌的时候最多空仓出来,但手里没有股票也是一种风险啊。未来,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可能都是不错的选择。

  提前拿到年终奖金的苏博,这次没有把钱花在服装和化妆品上,而是选择了生肖纪念金条和金饰品,“这些东西看起来很贵,但黄金能保值增值,我实际上是把消费和投资结合在了一起。”

  “A股市场从6000点以上跌到2000点,长期看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更大了,成为其股东的成本更低了。”在深圳一家国有发电厂工作的王旭峰说。

  王旭峰告诉记者,本来是不想在深圳买房子的,现在听说开发商在金融危机中的日子不好过,国家又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周末也会出去走走,看看有没有促销的楼盘。王旭峰说,经济走势和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密切了,想不投资也难啊。

  企业家眼中

  企业重新站在了起跑线上

  2008年,雪灾、地震、金融危机——几乎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所遇到的最为曲折艰巨的困难都在这一年出现。在企业家眼中,这一年并不浪漫,但越是在困难中就越需要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要学会适应,谁先适应谁就有机会。这是一个冬天,但孕育生机,它终将过去,接下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定会到来。同时,企业家们也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旦缺失将导致信用危机,同样能击垮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

  面对金融危机 谁先适应谁就有机会

  2008年的“冬天”是由一场罕见的冰雪灾害开始的,接下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让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说,这场危机在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剧烈震荡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时至今日,这场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看到风暴过后初露的曙光。但是,如果说金融危机是一个“潘多拉盒子”,在释放了令人恐慌的灾难后,盒子中一定还保留着希望的种子,那就是比金子还珍贵的勇气和信心!

  其实早在今年7月,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就在国内率先做出“过冬”的预判。马云在一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电子邮件中告诫他的同事,未来几年全球经济有可能进入非常困难时期,“我们准备过冬吧!”马云此言一出,盛夏时节“过冬论”的探讨成为最热的话题。后来事实证明马云是对的,这个冬天不仅仅是阿里巴巴一家企业要面对的冬天。

  时隔数月,马云再一次告诫企业家们,“七八月份可以说是危机,现在应该是重建体系”。中国企业的经营发展,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越是在困难中就越需要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要学会适应,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学会比别人提前适应这个环境,谁先适应谁就有机会。

  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认为这是一个孕育生机的冬天,必将迫使中国企业参与到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革中去,除了产品制造,还将向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上下游发展。在中国的技术与资本相对过去已有大幅改善的前提下,全球资源性行业如钢铁、能源成本大幅下降,对中国制造业很有可能“坏事”变“好事”。

  新华都实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唐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由于中国改革开放只有30年的历程,企业家们大都缺乏大萧条的经验,所以这次用沉痛的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将让他们永远铭记:中国企业高负债、低附加值、依赖性的经营模式,应该有一个全面改变,中国企业应该全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遭遇信任危机 社会责任是保发展的基石

  企业家们在9月突然遭到了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把中国乳品行业的问题摆在了公众面前,而紧接着导致全行业的信用危机,严重打击了中国消费者的食品消费信心,同时带来的还有对企业家的质疑:你们的社会责任到哪里去了?

  唐骏给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现状打了70分(满分100分),他认为中国的企业家特别是企业的主要经营者,在面对各种社会竞争的同时,还必须正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的诚信体系,否则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和诚信制度将无法建立。

  复星高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郭广昌认为,一个不遵守规范的企业早晚要灭亡,规范必须作为一种价值观为企业所信服,必须铸造成企业的一种生存品格,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保证。一个好的企业一定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虽然也创造了利润,但是如果没有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没有社会提供的广阔的平台,企业不可能获得发展。

  张近东则认为,“三鹿奶粉事件”不能无限放大,但这一事件也给企业家们带来深刻的教训,那就是企业必须主动承担起“企业公民”的责任,而企业家也要更多地扮演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承担起对社会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回首改革开放30年

  站在30年新的起点上

  2008年,改革开放30周年。汶川大地震的出色应对、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中央英明决策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从不同的层面向世界展示了这场改革的巨大成就。所以在企业家眼中,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更是为了从原点重新吹响改革的集结号。

  30年前,34岁的柳传志还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一名工程技术员,13岁的南存辉因为贫穷辍学,在温州走街串巷给人补鞋,张近东那个时候还在读中学。

  在不久前《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联想成为唯一一家跻身全球500强的中国内地民营企业,作为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备受瞩目。回首往事,柳传志有很多感慨,其中他最想告诉人们的是要永远记住过去是什么样子,知道改革开放来之不易,使得改革开放能够坚定地走下去。

  荣获“2008年度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奖”的马云说,能否战胜这场金融危机,就成了我们能否开启新的30年的关键。

  张近东,这个当年亲自站柜台卖空调的汉子,如今已经打造了一个家电零售王国。他说,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洗礼,未来的中国一定是更加融入世界的中国、更加国际化的中国。

  经济学家眼中

  中国有能力

  化解并获更多机会

  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尽管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但经济学家们仍对中国经济保持信心,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不会逆转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中国有能力化危为机。

  “中国经济有望率先走出全球经济衰退的泥沼。”这是瑞银证券首席经济专家汪涛最近发布的观点。目前,在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中,持相似观点的不在少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认为,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相比,中国2008年的条件好得多,体制条件、开放型经济的完善程度已有很大转变。中国现在有2万亿美元的储备,可以更从容地应对金融海啸。

  汤敏认为,全球金融危机不会拖垮中国经济,不会让中国经济步日本后尘在未来经历“失去的10年”。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比,中国发展的潜力非常大,机会非常多,中国还有一个很长的发展阶段。

  与此同时,危机的到来也为正在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说:“近期经济增长遭遇的一系列困难,意味着过去长期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

  世界银行中国和蒙古局局长杜大伟说,中国可以利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这个困难时期,为自己做好准备,找到一个新的增长模式。

  经济学家们认为,要化危为机,中国经济结构必须由过去过度依赖外需调整为以内需为主,这一方面需要尽快提高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减少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借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除去危机带来的转型推动力之外,中国的机遇还来自于国际经济格局之变。经济学家们认为,一次大的国际经济危机会导致国际经济秩序和格局的变化,因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新秩序的建立将会为中国提供非常多的机会。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