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8天、共有32位中国象棋顶尖高手参加的全国象棋超霸赛将于明天在上海开战。据记者了解,为了筹办本次比赛,投资方一共投入了大约300万元人民币,其中棋手总奖金将达到68万元,这在一向经营惨淡的中国象棋市场上极为少见。创办该项赛事的胡荣华“俗家弟子”李文壅表示,他不愿看到身为“国粹”的中国象棋日渐衰落,并希望能通过举办比赛将中国象棋给炒“热”起来。
事件
30万冠军奖金创纪录
300万元的比赛投入,如果放到足球界或是篮球界的话,最多就办一场水平一般的比赛,但在中国象棋界,绝对算得上天文数字了,要知道每年进行的中国象棋甲级联赛全年总投入也就200万元出头,而这次的象棋超霸赛仅仅进行8天5轮比赛的角逐。
事实上,除了办赛费用之外,比赛奖金也创下了国内中国象棋比赛的一个纪录。据记者了解,本次比赛的奖金总额达到了68万元人民币,其中冠军奖金30万元、亚军奖金8万元,“这在中国象棋比赛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之前有过一次BNG世界象棋挑战赛的冠军奖金是10万美元,但那不能算是国内象棋界的常规赛事,除此之外,以前冠军奖金最高的也就是来群杯的20万元。”江苏棋院副院长、象棋特级大师徐天红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而据记者了解,五羊杯和银荔杯这两个在国内具有极高知名度的中国象棋大赛的冠军奖金仅仅分别是5万元和15万元。
与这些数字相比,本次超霸赛30万元的冠军奖金确实非常诱人,但是这却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同样作为棋类运动的中国象棋和围棋之间的巨大差距。
李文壅设立了一个30万元冠军奖金的比赛就能够放言“用高奖金、高级别的比赛来提升中国象棋关注度”,但事实上,不提围棋的各项国际大赛,即便是国内比赛中奖金最高的倡棋杯也达到了40万元,连女子比赛建桥杯的奖金也有10万元,这是中国象棋女子比赛想都不敢想的。
现状
象棋已成为娱乐活动
李文壅表示,他小时候就喜欢下中国象棋,因此看到中国象棋发展缓慢,便有了出资举办比赛,借势将中国象棋炒成一个热点的想法,“现在很多年轻人是看什么热就玩什么,如果真的把象棋炒热,肯定会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这项运动,这对中国象棋的发展有好处。”
然而对于李文壅的这种做法,部分中国象棋圈内人士表示了不同看法,“李文壅愿意花钱来办比赛,确实是一件好事,但指望靠这样一项比赛来提升中国象棋的关注度肯定是不现实的。”这位圈内人士分析说,中国象棋在中国国内其实并不缺少群众基础,而且在三项棋当中,中国象棋的爱好者肯定是最多的,“所以说,中国象棋要想发展并不是办一次比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就可以的,而是要能够持续性地让大家保持对这项运动的兴趣。但是现在中国棋手在中国象棋比赛中的优势太明显了,国际上的比赛根本没有悬念,而国内的比赛又不像围棋比赛那样有明星可以关注,所以很难让大家对中国象棋持有很高的关注度。”
此外,由于中国象棋既不是奥运会项目,也不是全运会项目,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已经逐渐从一项竞技运动转变成为纯粹的娱乐活动,“事实上,这也是导致中国象棋越来越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所谓的‘奥运战略’,即便中国象棋只是中国人之间的游戏,也不会沦落到现在连算不算体育项目都要争辩好长时间的地步,你看美国的冰球、棒球其实也就是他们自己在玩,但影响力却非常大。”
根源
徐天红:没人愿推广象棋
事实上,中国象棋的窘境,围棋也曾一度遇到过,但由于目前围棋界还有着“中韩争霸”这样的焦点存在,所以依然有着不错的市场影响力。“这也是中国象棋和围棋最大的区别,围棋具有一定的国际性,而中国象棋则很难营造出这种气氛,”徐天红表示,“事实上,中国棋院象棋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曾试图向其他国家推广中国象棋,但从最终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中国象棋没有真正走出国门。”
除此之外,徐天红还告诉记者,中国象棋得不到足够关注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生力量的培养上做得非常不到位,“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围棋培训班非常多,但象棋培训班却是空白,其实围棋的这种模式是可以借鉴的,但没人愿意像推广围棋那样去推广象棋。”之所以如此,说到底还是利益问题。
年轻一代对中国象棋越来越陌生,必然导致这项运动的生存越来越困难,而导致小孩子对中国象棋不感兴趣的原因则和中国象棋的发展缓慢有着直接联系。据记者了解,目前象甲队伍中的主力棋手,参加一年的联赛拿到10万元以上的收入就算不错了,而在围甲联赛中,具有一定实力的棋手拿个三四十万没有任何问题。由此可见,中国象棋的发展已陷入了恶性循环。
因此,就像一位象棋大师所说的,中国象棋发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钱,“中国企业用来赞助体育比赛的钱本来就不多,他们必然要选择关注度和回报率最高的项目,事实上,如果有足够多的企业愿意出资推广中国象棋的话,这项运动至少在中国国内不应该发展得如此艰难,毕竟这是全中国参与人口最多的一项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文壅创办这项超霸赛至少是迈出了第一步,而如果真的如他所说,将这项比赛举办成每年的传统赛事的话,或许会为中国象棋迎来一个发展的机会。快报记者 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