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74岁的邵大平都要步行到太湖边,观察一下水质。他是宜兴市周铁镇居民,一直关心着太湖水质。12月初,他的“鉴定”是“稍浑”,尽管距他理想的水质还有一定距离,但他还是满意地点了点头,“与去年‘蓝藻事件’时相比,至少提高了一个档次。”
18个月前,因蓝藻暴发和污水侵入,无锡市区部分自来水出现浓重的臭味,200多万市民无法正常饮用自来水。
因供水危机,一时间,无锡成了全国目光聚焦的地方。
因蓝藻事件,无锡成了中国思考20多年来经济发展模式得与失的一个样本。
痛定思痛,环太湖城市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深刻反思存在的问题,主动摒弃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促使传统产业全面转身,走上一条创新发展、科学发展之路。
臭水扰乱一个城市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吴侬软语的《太湖美》唱道。无锡一直为城市边上的太湖而骄傲,2400平方公里的太湖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无锡也被称为“太湖明珠”。
可2007年的初夏,这颗明珠黯然失色,也注定成为无锡人心头难以挥去的痛。
“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股臭味。”回忆起18个月前的那场水危机,市民蒋先生仍心有余悸,“自来水发臭,不仅不能喝,连洗澡都不能用。洗过的手,那臭味完全覆盖了洗手液的香味。”
臭水来得十分“突然”,似乎没有任何“征兆”。
2007年5月26日,无锡的气温达到31.1℃,27日达到34.2℃,创历年同期气温的最高值。无锡的报纸和广播、电视纷纷提醒市民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以防引起身体不适。
“5月27日,我和小区的一些居民发现水有臭味了。”蒋先生说。次日,臭味更浓,无锡市最大的网上论坛——东林论坛上,越来越多的市民发出帖子,陈述着自家的自来水臭味。
5月29日,几乎全城的市民都发现自家的自来水臭了。抢购矿泉水的狂潮开始涌起。
“家附近的超市里大桶的纯净水脱销,我就打车去市中心的家乐福超市,结果所有的矿泉水货架上都空了,货架上还挂着‘每人限购2瓶’的黄色标牌。”蒋先生说,“满城的人见面提起这个事情都气愤,守着太湖没水吃,天天说太湖美,太湖美,现在成了‘臭美’了。”
人们开始四处购水,用纯净水漱口、洗手、洗脸、做饭甚至洗澡。当晚,无锡各大论坛的发帖率、回帖率和点击率都创历史最高,内容都是一个——臭水。
5月30日,无锡市一些单位开始放假;太湖的旅游区,游人骤减。
无锡官方这样描述了29日、30日的社会情形:一些没买到纯净水的居民不是守在超市等水运来,就是开着车在各个超市卖场间寻水。不少城区居民携带塑料桶,骑着自行车、电瓶车,或驾车到附近农村深井边去运水。少数拥有私家车的市民则在晚上到无锡城东地区或邻近的江阴、宜兴等地用餐、洗澡,谓之“避难”。无锡各行各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旅游业首当其冲,太湖鼋头渚等景区门可罗雀,境内旅游纷纷退团,国内短线旅游也避开无锡。无锡的餐饮业也一度门庭冷落。
5月30日中午,无锡市政府在媒体上做出解释:“因为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形成自然灾害,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致使自来水腥臭程度严重。”
随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国内各大网站等都报道了无锡自来水变臭的消息,太湖蓝藻暴发、无锡供水危机迅速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上,“蓝藻”“太湖”“无锡”以不同的顺序组合在一起,排列成一串,成了频率最高的词汇。
对于这种广覆盖、高聚焦的媒体关注,“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事后的检讨,无锡市委、市政府都认为更多的是关心和支持,大多是积极、有益和友善的。”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
“天灾”背后的“人祸”
水危机发生后,无锡市政府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经过数天的奋战,6月1日晚,出厂自来水的水质恢复正常。
但无锡同蓝藻的搏斗并没有停止。
人们开始反思水危机背后的原因。无论是遭受发臭自来水困扰的无锡城市人,还是生活在太湖岸边的农民,都相信一点:蓝藻的暴发更多的是“人祸”。
太湖流域一直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人口最为密集、生活最为富裕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湖沿岸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五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以全国0.3%的土地资源、1.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在经济迅猛发展、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尤其是太湖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水质在20年下降了2个等级。
秦伯强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教授,参与了此次水危机的处理。他认为,太湖水质极富营养化,“是经过了多年历史的过程,和人生病一样,绝对不是突然发生的。”该所研究表明,太湖的外部污染源主要是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围网养殖和城市生活污染等。
无锡市委、市政府在水危机后反思道:问题“表面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是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方式的矛盾积累、点多面广的污染加剧和对太湖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结果。”“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等‘三高两低’企业和小化工、小钢铁、小电镀、小印染、小水泥等‘五小’企业,是粗放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是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源头,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2006年,无锡市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九,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七。这个只有47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80万的城市,能有如此骄傲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无锡市有乡镇企业10.74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22家。
而乡镇企业中,又以污染严重的化工业居多。1992年后,全国开始大发展,苏南地区小化工遍地开花。根据2007年初公布的数据,无锡全市化工企业接近3000家,苏州市2200多家,常州市2400多家。而宜兴作为无锡所辖的一个县级市,拥有近1200家化工企业。这已经是多次关停之后的数字,最初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无锡市经贸局一位官员坦言,近30年来,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这些企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几乎毫无节制地向太湖排放污染。在GDP的光环下,掩盖的是环境的不堪重负,带来的是污染之痛、生态之灾。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环保厅公布了全省22家严重污染企业名单,全部在无锡,行业包括皮革、钢铁、纺织、医疗器械生产等,部分是外资企业。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说,无锡的经济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些污染较重的落后产能还没有全部淘汰。这是无锡在治理太湖、保护水源、重建生态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必须尽快解决的关键问题。
杨卫泽认为,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由于发展粗放曾遇到的问题,包括资源、环境和人口等问题,太湖流域地区也必然会遇到。特别是太湖流域地区长期沿袭着“两头在外”和承接国内外制造业转移的发展模式,生产过程中引进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和出口相当多的是耗能高污染高的产品,在产生微薄利润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污染,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污染的危害。
只要治好太湖,“哪怕GDP下降15%”
“蓝藻事件”和“供水危机”第一时间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作出批示,并于6月30日亲临无锡指导工作,要求敢于直面问题,把坏事变成好事,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水污染问题。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还专程来无锡,召集江、浙、沪两省一市负责人开会,部署全流域共同治理太湖。
为推进太湖治污,3个月内,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9赴太湖,实地督察治污进度和水质状况,平均10天,就要到太湖治污第一线去一次。
在2007年7月7日召开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上,李源潮说,这次无锡供水危机不仅暴露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而且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江苏省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还存在“盲点”和不足。
“苏南因太湖而兴,也因太湖而富。环太湖地区能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李源潮说,彻底治理太湖,治水是治标,治污是治本。要以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整治太湖污染,而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发展转型,是必定要付出代价的。一些成为污染源的工厂必须关闭,一些高污染的产业必须淘汰,一些富营养化的养殖必须压缩。
只要能把太湖治理好,“哪怕GDP下降15%,也不过相当于苏锡常的增长放缓一年,为了免于给后人留下更大的损失,这个代价必须花,这个决心必须下,这个共识必须形成。”李源潮说,“太湖不治理好,江苏就不能宣布实现了现代化。”
时任江苏省省长的梁保华透过“蓝藻事件”和“供水危机”这一表象,观点鲜明地提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治理污染的主要任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据统计,太湖流域纺织、化工、冶金、造纸、电镀、酿造等六大行业,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流域工业排放量的65%和63.4%。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参照国际先进水平,在太湖流域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水污染防治标准,倒逼企业完善治污设施,降低排放强度。江苏省决定,在2008年年底前,依法淘汰2150家小化工企业。
除了结构调整这一办法,江苏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疏散”的办法。李源潮解释说,产业疏散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环太湖流域的人口。环太湖流域究竟要留多少企业、多少人,最终还是要看环境容量。
一年关停775家化工企业
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外媒体的频频聚焦,使无锡官方感到压力“前所未有”,一位官员这样描述。他认为,“太湖治理,涉及江、浙、皖、沪三省一市,非无锡一市所能及。”
尽管困难重重,无锡市还是在太湖流域率先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治“太”攻坚战。在一个名为“6699”的环保行动中,提出了“九大治污措施”,其中包括提前关闭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沿湖地区排污口封堵,所有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调整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和传统养殖业,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和限制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等。
2007年6月6日,无锡市开出“蓝藻事件”中的第一张“罚单”,顶风排污的宜兴市周铁镇部分企业被勒令停产整顿,周铁镇相关负责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并向社会公开通报。
对于企业的追究则远未结束。无锡市正式宣布向污染大户——化工、“三高两低(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险、低产出、低效益)”企业开刀,并明确提出“截污要断根”,两年内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三年整治关闭650家化工、“三高两低”企业的任务。
而这一任务分解到基层,官员们都觉得压力过大。滨湖区经贸局副局长奂永星说,关停这些化工企业,一方面会对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和“资源依托型”生产制造企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另一方面, “这些企业办的时候,手续全部齐全,现在要突然关闭,企业主难以接受。”
滨湖区将是无锡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区域,在此次无锡市的治污风暴中,滨湖区总共93家化工企业,到今年年底,要关闭82家化工企业。虽然难度很大,滨湖区还是提前完成了目标。奂永星感叹地说,“这一年来,我是在吵架中度过的,几乎每天都有企业主来我的办公室吵。”
奂永星把这次产业转身称为“二次创业”。“创业就难免有阵痛。”奂永星说,被关停的这些企业主大多文化程度低,化工搞了几十年,“突然让他转行搞别的,的确很难。怎么办?我们政府就要帮他想办法,引导、扶持他们。”
经过一段阵痛期后,这些被关停的企业几乎全部成功转身,“前几天,一个姓刘的老板看到我,硬要拉我到他的新企业去看看,他的化工厂关闭后,他从韩国引进技术,开了一家大型的保健会所,现在效益很好。”奂永星说,“转身后,这些企业主才豁然开朗,才理解政府的良苦用心。”
“化工之乡”宜兴市同样是在阵痛中转身。“无锡市给我们的任务是2年关闭420家企业,到今年11月,我们已关闭了421家。”宜兴市经贸局副局长王立军说。
“蓝藻事件”中,宜兴市周铁镇成了众矢之的。一年下来,这个镇100多家化工企业已被关停55家。“能够幸存的是那些发展到中后期的企业,他们要么是完全现代化的企业,要么已走到现代化的门口,那些还保留着乡镇企业时代思维的企业,肯定会被无情地砍掉。”
伴随着环境整治,一些企业主的观念悄然改变,一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化工企业老板说:“积累阶段已过了,现在要想把企业做下去的话,如果你起点不高、标准不高,根本想都不要想,就是政府抓不到你,老百姓天天来抓你,你也过不了关的。”
由于环保标准的提高,以及对化工新项目的限批,周铁镇的企业近年来累计对外转移投资已达10亿元,如果这10亿元留在周铁的话,将会带来4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而周铁镇2006年工业销售收入也才60多亿元。
周铁镇党委宣传委员陈庆丰说,过去几年,周铁镇已在努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进了一些机械制造和轻工业项目。根据周铁镇统计数字,化工占全镇经济总量比例已从1998年的85%下降到现在的40%左右。
对于关闭化工企业,宜兴市经贸局副局长王立军并不因此显得忧心忡忡,“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机会。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土地和环保的压力下,寻找更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由于铁腕整治,无锡全市一年就关停775家化工生产企业和31家“三高两低”企业,提前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
而这些企业被关停后,对整个无锡的经济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按2006年3300亿元GDP计算,这些关停企业对GDP的影响仅为0.25%,但对环境的改善却贡献不小:实现节能8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00吨以上,表明此轮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无锡市经贸局一位官员说。
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水危机后,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感慨是,“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自取灭亡”、“供水危机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而我们则应当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丧钟。”
这其实是关乎无锡市未来的大问题。无锡是一个“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城市,高消耗、高污染、结构水平低的产业结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坦承,无锡的产业结构是服务业的比重偏低,重化工业的比重偏高,而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也偏低。
无锡市不再满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之策,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着眼于解决“水”的治理问题,更立足于加快“岸上”发展理念的彻底转变,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以“三谷”(硅谷、液晶谷、生物医药谷)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扩张,推动以动漫设计和服务外包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这一转变,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称之“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滨湖区雪浪街道对这一转变体会最深。
雪浪街道是典型的传统产业聚集地,以冶金、钢铁、机械制造为主,工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其中雪浪钢铁厂一家企业产值就占到了总产值的2/3,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蓝藻事件”后,滨湖区决定将这家钢铁企业的制造工厂迁移出去,总部保留下来。
“搬迁时,场面有些伤感。”雪浪街道党群工作部部长金卫回忆道,该厂90%以上的员工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而且与企业一同成长,眼看企业一下子搬到远离太湖40多公里外的他乡,大家从情感上都割舍不下,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雪浪钢铁厂搬走后,空置的偌大厂房目前正在重新改建,“主要用于发展高科技的研发产业和创意产业。”金卫说,街道正全力打造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使之成为新的经济支柱。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雏形初现。在一座名为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的大楼里面,已进驻了几十家高科技研发企业和动漫设计企业。金卫说,“那些从传统产业出来的官员刚开始都不能接受,甚至不明白什么叫动漫,但是现在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一幢外表暗红色的楼前,金卫告诉记者,“这幢楼占地只有1000平方米,里面有家做尖端技术的企业,职工只有80多人,进驻一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
雪浪街道已感受到新产业所潜藏的巨大财富。金卫说:“我们的这个科教产业园区定位比较高,只接受研发型企业和企业总部,传统企业一律拒之门外。”一家投资颇大的电子企业曾找到街道,希望进入这个园区从事研发,但是街道调查发现,这家企业更多的还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而不是研发,便拒绝了这家企业的申请。
“虽然有的产业还要一段培育期,比如动漫,我们会损失一些税收,但是未来将是一片坦途。”金卫说,“我们要经得起诱惑。”金卫预计,在未来的5到10年中,因为高科技研发企业和服务业的带动,雪浪街道的工业产值将达200亿,比现在提高一倍。
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认为,无锡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很好,发展潜力巨大,完全有可能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目前,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无锡太湖保护区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围绕这一示范区,无锡又建立了太湖国家科技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等11个服务外包集聚园区。
期待进入“微笑曲线”
11月下旬,记者抵达无锡时,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新书《警钟与行动》正好出版发行。该书全面回顾总结了2007年初夏无锡水危机前前后后的一些情况。书中,在谈到环境经济问题时,杨卫泽引用了著名的“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理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地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的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美国出现这个拐点是在人均GDP 10000美元左右时,还有一些国家在人均GDP 6000美元时出现了拐点。
与“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相对应的是“微笑曲线”,进入工业化后期也意味着经济和环境即将进入“库兹涅茨环境曲线”的拐点,也意味着产业结构要推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是制造业利润最高的两部分。
如今,无锡的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我们期待,无锡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会如愿进入同步发展的良性状态。
■似乎一夜之间,太湖美成了“臭美”
■只要治好太湖,哪怕GDP下降15%■“我们应当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丧钟”
■只要治好太湖,哪怕GDP下降15%
■“我们应当给粗放发展模式敲响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