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4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让媒体说话 在透明中前行
· 30年流行语录
· 汤山投毒案 推开信息公开那扇门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让媒体说话 在透明中前行
 如果时间回到2002年9月14日的南京汤山投毒案现场,有关政府部门肯定不会选择那种决然方式:任凭谣言起,硬坐“钓鱼台”。那种火烤屁股、油煎神经的滋味,是那样的刻骨铭心,简直可以说是不堪回首。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信息的流动、知情的渴望,与事态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越要封闭的信息,其所积蓄的能量就会越大,反弹力度也就越大,突破控制的动力也越大,这是一个规律。在传统思维中,政府部门过于相信自己控制信息流动的能力和资源,往往条件反射般地先捂住再说。事实证明,这往往是一厢情愿。汤山投毒案就证明了这一点。一方面南京满城风雨,另一方面媒体上却风平浪静。这种看似平静背后的舆论潜流,急剧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各种信息由于得不到有序传播,便夺路而走,以畸变的形式四处弥散,官方放弃了第一时间充分发布信息,客观上为谣言插上了翅膀。谣言流传之间,政府诚信受

  损,百姓恐慌加剧。更主要的是,这种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政府全力施救所产生的正面效果。

  2002年上半年,我国发生了南丹特大矿难瞒报事件,同年4月,江西九江也发生了一起投毒案,同样由于瞒报,导致谣言满天、百姓极度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汤山投毒案中政府控制信息的惯常做法,似乎也顺理成章。但到了2003年,非典风波让信息瞒报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厉问责。到了2004年,南京市有关部门在处置“新百诈弹”事件中故意发布假新闻的手法,却又给公众留下了话柄。就在这样的水与火的煎熬中,有关部门对信息公开慢慢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信心。到2007年汉中门的天然气爆燃,有关部门滚动发布新闻化解危机,就已经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了。毕竟,网络时代信息的多元传播路径,已经让封锁信息的成本提高,难度加大。不能满足或故意不满足知情权,已经成为杀伤政府公信的一个重要骂名。

  经历了诸多突发事件的淬火,随着官员的媒介素养大幅提升,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已经越走越稳,不仅有技术,还有艺术了。这既是政治传播理念的进步,更是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让媒体说话,让媒体好好说话,不仅天塌不下来,还可以激励人们一起共克时坚:今年的抗震救灾,不就是一个经典案例么?

  肖余恨(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副教授)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