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0年放到苍茫的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然而它所激起的惊天巨变,足以让世界瞩目。一路走来,我们有太多的难忘和感慨。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从解放思想到继续解放思想,还有多少艰辛与伟大等待我们去实践?日前,快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
“这就是
我的全部思想”
11月27日晚9点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昏黄路灯笼罩下的校园很静谧,主楼只有5层的两个窗口还亮着灯。哨兵显然已经熟悉了这样的情景,听到记者问李君如副校长的办公室,想都没想地一指,“亮灯的那个。”
采访的时间确实是“挤”出来的。“昨天通宵没睡。”与记者见面后,李君如将忙碌说得轻描淡写,“最近在做科学发展观教育,有许多事情要处理。”
“中央智囊高官”“政策风向标”……外界给了李君如很多称呼,但是真正接触他后,人们会发现,最切合他的还是学者风范,这位“专门研究伟人思想”的理论家,言谈举止中处处体现出学者的务实与勤勉,甚至会在某些问题上有意识地避免“复杂化”。
改革开放30周年,外界都认为此刻李君如一定会频频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作宣讲。相反,实际情况却可用“低调”来形容。
不过,这种“低调”丝毫不能掩盖改革开放30年在他心头的重量。几个月前,李君如写了两篇文章:一是《继续解放思想,“解放”什么?》;二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尽管他不愿意这两篇文章引起过多关注,但还是“不胫而走”。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以这样两个主题、写这样两篇文章时,他的回答是:做比说更重要,比争论更重要。在李君如看来,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之所以产生魔术般的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被外界称为“两解”的这句话,他自己用“朴素”来形容。“这就是我的全部思想,我的思想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但几十年一以贯之。”
【难忘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历史。”
30年改革开放,艰辛而伟大。那么多彪炳史册的经验,无疑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李君如认为,对这一历史财富应该用宏观的历史和眼光进行总结。
现代快报: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参与者、见证者,在您看来,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君如: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我们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中国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极大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中国把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两千多万,极大多数人改善了生活条件。
现代快报:如今我们回头看,最大的经验和启示又是什么?
李君如:这30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能够获得“魔术般”的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就在于,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历史。“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句话听起来很朴素,它恰恰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现代快报:30年说起来不长,但也不短。在您看来,有哪些重要的节点,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总结?
李君如: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为了能够建立健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党的十六大指出,在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党要按
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增强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方面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可见,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同时改革开放必须解放生产力。这是改革开放30年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
现代快报:您的观点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也是所有问题和工作的落点。
李君如:我始终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结束,只有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才有出路。就像邓小平当年讲的,“我要买两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要不受任何干扰,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就算初级阶段结束了,中国进入现代化,也不过是中等发达国家,那么多人口,你不解放生产力,永远没有出路。我们这个民族历经了太多苦难,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始终没有解决好生产力问题,这是解决一切问题例如教育科学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的前提。
30年经验,捋来捋去就两句话: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是我的全部思想,我的思想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但是几十年一以贯之。
【观念交锋】
“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争论,还是那句话,解放生产力。”
1997年8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的李君如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论文——《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姓“公”姓“私”的思想疑惑》,影响极大,文章首次提出的“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观点,在中共十五大召开前夕发表自然引起人们强烈关注。然而,当11年后记者再次提起这篇文章,他却让人意外地几乎是“避而不谈”。
现代快报: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可以说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熟知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您对它怎么评价?
李君如: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真理标准大讨论30周年。真理标准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是,30年前那场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一开始,它的意义就超越了哲学问题的讨论。
我们都知道,邓小平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发表时,“开始我没有注意。后来越争论越大,引起了我的兴趣。”而他一介入这一问题,就非常尖锐而又深刻地指出,这是一个思想路线的问题。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之一,就是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领导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现代快报:1997年,您发表了关于“第三次思想解放”的论文,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李君如:这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不必再提。真正搞理论的人,并不像肤浅的学生一样,要去搞一个长命百岁的体系,而应该针对具体问题来谈问题,过去的就过去了。
现代快报:可是这不过是10多年以前的事情。
李君如:有些东西,少讲、不讲,比讲还好。中国现在处于社会大转折时代,诸子百家,不可能形成一致观点、让所有人都发出同一种声音。中国现在需要的不是争论,还是那句话,解放生产力。否则,许许多多在一线工作的人,不知道怎样干才好。
看一看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具体做法及其所体现的领导艺术,就可以发现,他对于历史问题、理论问题,既强调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更强调要“宜粗不宜细”“团结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这样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放生产力上来,是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的最重要的经验,是我们党在领导和推进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
【解放思想】
“我一直主张,解放思想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继续解放思想”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后,许多地方都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有的地方还成立了“解放思想办公室”。那么,继续解放思想,究竟“解放”什么?
现代快报:为什么说,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李君如:回顾3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改革开放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思想大解放的号角中起步的,是在社会生产力大解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改革开放经历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是靠解放思想冲破阻力和干扰,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中统一思想并登上新的台阶的。
这些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不仅会触及到一些具体制度,而且会触及到这些制度背后所要维护的利益,和反映这些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所以,改革开放,是制度的变革、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更新。而且,在观念更新问题上,还会触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些基本问题,遇到来自“左”面的和“右”面的干扰,发生姓“社”姓“资”等重大原则问题的争论。因此,不解放思想就不能从实际出发调整我们的思路,就不能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这一点。
现代快报:当前,我们谈解放思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李君如:很多人都喜欢谈解放思想,但解放思想只是一个工具,最重要的是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解放思想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不是为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
现在的情况跟当年完全不一样,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我一直主张,解放思想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要主观设定一个目标来决定“解放什么”。因为各地情况都不一样,江苏情况和广东情况一样吗?不一样。虽然都是发达地区,但也都不一样。
现代快报:那么,继续解放思想,究竟“解放”什么呢?
李君如:3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之后的历次思想解放,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具体表现出发,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必须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实践告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像党当年领导工作重点转移、推进改革开放那样,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必须在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问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再次,从政治治理的角度看,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宽容失误】
“不要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邓小平在1978年曾有过一段著名的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怎样高举,一个是怎样发展生产力。”
现代快报:30年过去了,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但人们还是经常想起小平同志的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也是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挑战和动力之一。在您看来,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开放还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动力?
李君如: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入社会大变革的年代,严峻的考验一个接着一个。但党中央在解放思想、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总是牢牢把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牢牢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任务。
现代快报:您也说过,改革开放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走过的一些“弯路”?
李君如: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风风雨雨,我们都共同经历了,谁也不会忘记。对于今天我们改革攻坚过程中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风险、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认真解决,绝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要实事求是,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又是一场伟大的试验。试验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会有失误。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后退没有出路。”
之所以十七大要作出这样的论断,就在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尽管有许多问题要解决,但从总体而言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这些重要论断,是我们研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指南,必须牢记。事实上,我们的改革开放尽管有许多令人揪心的问题要研究和解决,但谁也不能否认,这30年,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奇迹般地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科学发展】
“把‘人’解放出来,这可是篇大文章!”
2006年,面对当时讨伐GDP的倾向,李君如说,“放弃抓GDP比只抓GDP危害更大”。如今再提及这句话,他未作过多评价,只表示这是针对当时的倾向性去谈的。发展与科学发展,现在已经取得共识。
现代快报: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怎样真正体现和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李君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包括要把人的因素解放出来,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出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那种“重GDP轻民生”等现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片面理解;而那种认为党在改革开放中强调生产力是“见物不见人”的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无理指责。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统一,是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统一,而且人的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放人的因素。
现代快报:怎样才能实现解放“人”的因素,使现实的人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呢?
李君如:这可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这篇文章,除了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配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再次,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开发和提高人的因素;最后,还要加强社会建设,促进和谐,形成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这里,我把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都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特别是人的解放和发展联系起来,是因为只有这样来考虑问题、指导改革、部署工作,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才会不迷失改革的方向从而确保改革的成功。
现代快报:眼下,我们遇到了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中央提出了拉动内需促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我们怎样才能化解这场危机?
李君如:这次中央提出的拉动内需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及时而正确的。关键是,地方官员要能够充分理解中央的政策,按中央的要求去履行,现在拭目以待。
中央的政策出台后,各地很快就着手落实,制定了一揽子投资项目和计划。这些都没有错,关键是要把握好投资与发展的方向,要看百姓真正需要什么,切合消费市场的需要。这一轮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解决得好,将是新一轮解放生产力的契机。
■关于江苏
“我不相信贫穷落后的地方能搞成昆山那样”
向来很少听到李君如评价具体某一个省市如何如何,这或许与他的身份不无相关;但采访中他却自称是因为不了解情况,“解放思想要针对地方实际情况。地方的变化太大了,一年一个样,走马观花不能算是了解。在书房里写的文章,不一定就准确。”
话虽如此,却并不能割开他与江苏的“缘分”。今年11月份,他刚刚去了一次无锡,尽管他强调“是党校系统内部会议”;而就在记者采访他前两天,正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昆山市委领导也刚刚与他会过面……2006年2月,他曾经亲自带着中央党校的课题组,到昆山就全面小康建设展开调研。在同年5月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与实践(昆山经验)研讨会上,他到会并讲话,对昆山的小康建设经验作出高度评价,称昆山走的小康建设之路就是全国人民走的路,昆山的今天也是其他地区的明天,昆山为后来的地区确立了样板和示范,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30年来,江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为了推进改革开放,不乏许多开全国先河的举措,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有益探索。特别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提出,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速。然而,率先发展,也就会率先遇到问题,正如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不断探索、再发展的过程。每遇到一个问题,关键是能否及时调整方向,并将其转化
为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之道。
采访中,李君如在谈到一些相关问题时,还是作出了以下一些点评:
——关于昆山小康
“我不相信贫穷落后的地方能搞成像江苏昆山那样,可能吗?昆山就是昆山,是因为它经济发展了,才能解决很多问题。如果它的GDP还是人均2000美元,就很难把经济建设与以人为本结合得那么好;就很难把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社会、生态建设结合得那么好。”同时,他也说,评价今天的昆山,得重新进行了解之后才可以,“我当时去调研的时候人均GDP还没有过万,现在已经突破1万美元了,情况又有所不同了。”
——关于蓝藻
“这一现象应该说是工业化过程中都会发生的,总体而言目前处理得是不错的,但是要彻底解决也是个难题。冬天或许情况还好,夏天又很麻烦,这是全世界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自称自己不是做科学研究的,对此算不上十分了解,几天前又看到科学家说这是好事,可以借机让水质全部更新;但是老百姓喝不上干净的水也是大问题,到底该听谁的呢?他说还要深入了解一下。
——关于信息公开
“从非典开始,信息公开已经越来越形成常态了。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都是如此。”
——关于公推公选
“江苏的干部任用体制改革做得是不错的,也比较早。一开始的公推公选,后来不少地方也跟着在学习江苏的经验,我对其中的情况也了解一些。”李君如认为,在继续解放思想过程中,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看,也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这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转变领导方式、转变行政管理体制。”
■小平同志当年讲:“我要买两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
■把“人”解放出来,这才是篇大文章
■不要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
1980年11月,中国女排第一次赢得世界杯,群众涌上天安门广场欢庆胜利。 资料图片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社会兼职有: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