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2版:中国改革开放30年特别报道
3上一版  
PDF 版
· 着眼于人的发展 才是可持续的
· 30年流行语录
· 抖去一身煤灰,一个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18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着眼于人的发展 才是可持续的
 前不久,广东省的一位领导在公开场合表示:要是老百姓喝不上干净的水,再快的发展都没用。发展是为了什么?为了什么而发展?正成为中国在发展模式选择上必须回答的问题,经过无数次的教训之后,我们终于懂得:发展的起点是人,其终点也必然是人——没有干净的水、清洁的空气,再高的GDP都只是一堆没有意义的数据,再快的发展都只能是竭泽而渔。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在追求经济发展与保护人居环境之间寻求平衡,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发展观的嬗变。徐州这个曾经闻名全国的资源消耗型城市,在短短几年间大步踏入生态城市的行列,这个城市的华丽转身,恰恰给中国众多资源消耗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一个科学的答案——有了着眼于“人”的发展理念,才有宜居的城市、才有持续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成就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不得不承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发展曾经一度陷入“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误区——为了发展经济,我们可以牺牲

  纯净的江河水,我们可以牺牲清洁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壤。高速攀升的GDP,其背后往往是生态环境的巨大牺牲,也是百姓基本生活质量的巨大牺牲。这样的发展,注定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破坏的代价,可能需要我们用比GDP昂贵得多的成本来支付,生态报复已经成了当前中国很多地方挥之不去的噩梦,尤其对山西等资源大省来说,无节制地采煤带来的生态问题,恐怕要当地乃至全中国都付出昂贵的代价。同样作为资源消耗型城市,徐州能够拒绝继续开采资源现实利益的诱惑,断然改变发展模式,堪称难能可贵,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用“远见”来形容,丝毫不过分。

  记得前几年央视曾经做过一个年终访问节目“幸福在哪里?”节目中,人们关于幸福的答案各有不同,但如果我们把对幸福的感受还原到“人”的本身上,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幸福的感受,必然要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洁净的空气,正如徐州市市长曹新平所说:“生态出幸福指数。”有了全新幸福指数的徐州,并未因放弃传统的资源消耗型工业而陷入发展困局,反而着眼于人的发展,不仅让这座城市成了适宜人居的生态之城,“生态”两个字也让徐州成了高科技产业等高附加值行业的投资热土。以“人”为起点、以“人”为终点,寻求最符合人文精神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徐州的华丽转身,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理念升级的最佳注脚。

  赵勇(本报评论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