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1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继续购买美国国债是自找罪受
· 带着痛感来解读《社会蓝皮书》
· 采访中失踪的记者让人牵挂
· “人命关天”让人感到一丝慰藉
· 扩大内需
从何处取经?
· 2008:法治在司法与民意纠缠中前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16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带着痛感来解读《社会蓝皮书》
  ■今日视点

  已近年终,进入回顾与盘点的时间节点。12月15日下午,2009年《社会蓝皮书》走进公众视野,那些关于中国社会形势的报告,也将这一年的艰涩、感动与收获,在不断回放中一次次定格。

  极不平凡的2008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界碑,更被视为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一年里的重大事件,其最大的价值,无疑就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文明、法治的公民社会。

  诚如2009年《社会蓝皮书》主报告人李培林介绍,今年比较明显的新现象就是公民社会发展很快,公民意识显著增强。很显然,公民精神在今年的冰雪灾害、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大事中已得到极大凸显,这也是我们走向公民社会的精神驱动力。但这一年的中国社会,一些公共安全事件仍然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伤痛,特别是发端于奶粉行业的三聚氰胺事件。

  这一切都寓示着,在走向公民社会的征途中,我们将收获喜悦,同样也必然要经历阵痛。社会发展必然会面临种种分歧和对立,对2009年《社会蓝皮书》最好的解读,就是使之成为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一个重要制度蓝本,让我们在未来不用再去承载那些不堪的阵痛。

  这就是关注与解读2009年《社会蓝皮书》的意义所在。其实,在与之相关的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中,我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经济陷于低迷之下蕴蓄的失业、社保、治安等等严峻的问题。作为这一年中国社会的重要盘点,对2009年《社会蓝皮书》进行解读与阐释,也应该通过仔细碰触那些断裂处哪怕是令人心悸的伤痕,来进行自省与反思,并寻求有效的制度弥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自信与坦荡,来让人们在未来免于承受类似的阵痛。

  沉厚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需要带着痛感进行解读,这是走向公民社会的需要。大国行思,敛以致远。回眸2008年中国社会,重新把记忆和镌刻的落点定格于那些深深断裂处,再次从那些不堪的伤痛中进行反思,我们才能不断健全规则和完善秩序,并最终走向成熟的公民社会。(苏子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