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和孟小冬
李伶伶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友情推荐
长久以来,孟小冬这个名字,留在很多人记忆中的,已不单单是一代红伶,一介名优,而是一个在旧时代受封建遗毒侵害、历经坎坷的悲惨女人。很多人为她两次为人妾、一生无后而掬同情之泪。于是,无论何时提及孟小冬,总绕不过另外一个人的名字,梅兰芳。本书还原历史,廓清真相,再现当年被风传一时的梅孟之恋,讲述那段已经远去的恩怨情仇。
[上期回顾]
结束在美国的演出后,梅兰芳回到国内。不久,他的伯母去世了,得到消息后,他马不停蹄,立即赶回了家。随后,梅家办丧事。孟小冬知道后,来到梅家戴孝,但是她却被拒之门外。绝望之余,孟小冬离开北平。半年以后,两人正式分手。两年后,孟小冬在报纸上刊出启事,其中称,是梅兰芳辜负了她。
孟小冬和杜月笙的关系公开了
和梅兰芳分手后,孟小冬长居天津,除了父亲病、亡而回了一趟北平后,似乎始终不愿意回到北平生活。有人猜测,她是准备重新登台的,既然如此,就不能保证不会和梅兰芳见面,为了避免跟梅兰芳相遇,她选择两人在不同城市生活。
姚玉兰嫁给杜月笙后,因为只是四房,所以未能住进杜公馆,而只能另择新屋。杜月笙的前几房太太都是苏州人,很齐心,共同抵制姚玉兰。长期以来,姚玉兰孤立无援,心情一直很郁闷。她知道杜月笙对孟小冬有好感,而且很想占为己有。如果出于女人本能的嫉妒心,她似乎应该很排斥孟小冬。事实却相反。
也许是因为她一方面很清楚杜月笙的为人,自己绝不可能是杜的最后一个女人,既然如此,还不如为杜物色一个跟她有亲密关系的人。这样一来,杜肯定会对她感激万分而不至于有了新欢厌弃旧爱,她也因此能长保自己的地位;另一方面,她也需要有人跟她结成妾的同盟,共同对抗杜的那几个苏州女人。孟小冬显然是很合适的人选。她也是北方人,她们又是结拜姐妹,杜月笙早已对她垂涎三尺,而她刚刚经历感情挫折,正处于感情脆弱期。
于是,这次,在孟小冬抵达上海后,姚玉兰万分殷勤地邀请她住进她和杜月笙的家。孟小冬照办了。三人同在一个屋檐下,该发生的事就发生了。也许一开始孟小冬有被迫的成分,但是后来,她还是接受了既成事实。
从5月到7月,孟小冬和杜、姚同住了两个多月。“七·七”事变后,国内形势严峻,杜月笙和姚玉兰为避战祸,离沪去港。孟小冬没有同去。此时,她没有名分。于是,她只好孤身一人返回北平。
远在香港的杜月笙无法忘却孟小冬,也为她仍身处日寇占领下的北平而感到不安。于是,他通过留在上海的账房先生黄国栋,给孟小冬写了一封信,让她也去香港。可以想见,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孟小冬收到杜月笙的信,该是如何心暖。她或许会认为,杜月笙对她是真心的,也只有他(当然还有姚玉兰)能够给予她温情。于是,她立即收拾行装,动身去了香港。
不知为什么,孟小冬在香港只逗留了几个月。然后,她又孤身一人,途经上海返回了北平。颇为神秘的是,去港时,孟小冬身边只有一只皮箱;北返时,她带了五只皮箱。与此同时,杜月笙写信给黄国栋,让他负责护送孟小冬北归,并确保她,还有那五只皮箱的安全,并特别嘱咐不能让日伪查扣皮箱。黄国栋虽然并不知道那些皮箱里装了什么,但他恪尽职守,以手上的一张“特别通行证”将孟小冬安全送抵北平。至于皮箱里的东西,无人能知。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剃掉了胡子
苦熬了八年,终于盼来了日本投降。为庆祝抗战胜利,北平的广播电台特别举办了一个国剧清唱庆祝节目,孟小冬应邀和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合唱《武家坡》。尽管只是在电台里清唱,尽管孟小冬因病体力不支只唱了一句“一马离了西凉界”,但因为久别重听,又是在胜利之后的特别心情之下,所以,戏迷们还是直呼过瘾。
抗战胜利的消息让人振奋。那天,上海梅家聚集了一屋子的人,有亲人更有朋友,他们像过年一样见面就道喜、拥抱。他们谈笑风生之后,才发现主人并不在客厅里,正纳闷,突然看见梅兰芳出现在二楼楼梯口。只见他身着笔挺的灰色西装、挺括雪白的衬衫,绛红色的领带打得端正,脚上一双黑皮鞋闪着亮光。大家看不到他的脸,因为他的脸被他用一把折扇挡着。他就这么半遮着脸,以与年龄大不相符却如旧式小姐一样的轻盈步履,缓缓走下楼来。走到大伙面前,他猛地拿下折扇,一张干干净净的脸。起初,大家不明就里。片刻工夫,他们发现了,他的唇上,蓄了3 年多的胡须,没了!这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
从胜利那天起,梅兰芳重新焕发了艺术生命,他要抓紧时间争取尽快重登舞台,将八年的损失夺回来。于是,已经51岁的他每天的生活紧张且充实,早上他起得很早,在院子里练功,下午吊嗓子,晚上看剧本,他像一个披挂整齐的将士,随时等待着出发号令。两个月以后,他正式复出。
1949年4月,眼看人民解放军即将打过长江,上海似乎不保,因此人心惶惶。
4月23日,南京解放。4天后,孟小冬随杜月笙一家人乘荷兰“宝树云”号客轮离开了上海。从此,她再也没有回过上海,甚至没有回过内地。
五姨太孟小冬分到2万美元遗产
抵达香港后,孟小冬他们住进位于坚尼地台18号的一套公寓。这套公寓有三室一厅,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还算是不小的。但是,杜家人口多,住在一起挤挤的。杜月笙又另外租了房子,让子女们搬了出去。这样,孟小冬也就有了属于她自己的一间房。她的房间布置得很清雅,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剧照,还摆放着一把胡琴。有一幅《武家坡》的剧照很特别,它好像是被人从中间撕开的。于是有人怀疑,那被撕掉的“人”,可能是梅兰芳。看得出来,尽管她已经远离了舞台,但在内心深处,对于过去了的舞台生涯和过去的人,还是很怀念的。她并非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抛弃了过去的一切。
远离了战火,远离了动荡,孟小冬感觉生活一下子变得清静起来。平时,她仍然以照顾杜月笙病体为主。闲时,特别是杜月笙心情大好时,杜家呼朋唤友,在家里举办一个小型的堂会。这时,马连良、杨宝森、张君秋,还有琴师王瑞芝都在香港。然后,姚玉兰唱一段,孟小冬唱一段,大家合唱一段,杜月笙也即兴来一段,气氛颇为热烈。
1950年秋,留在内地的杜月笙的师傅黄金荣受政府委托派人到香港劝说杜月笙返回内地。与此同时,夏衍、潘汉年、章士钊也到香港面劝他返回内地。风声传到了台湾。台湾方面本来就对杜月笙始终不肯去台湾心存不满,如今又听说他和大陆方面“眉来眼去”,更加恼火,于是放出风来,警告他小心行事,否则后果会如何如何。
杜月笙当初既不选择留在大陆,也不选择去台湾,实则选择了一个两头不靠、两边观望的中间状态。他以为,香港对他来说,是最安全的避风港。如今,他被双方夹击,他感觉香港也呆不下去了。他要重新选择一个安生之地,哪里?法国。于是,他立即召集全家人,说了他的想法。家人自然不敢反对。随即,他让管家万墨林为全家人申请护照。数数人头,一共是27人。
就在这时,始终未发一言的孟小冬突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杜月笙,让在座的所有人惊骇不已。她说:“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杜月笙也好,姚玉兰也好,其他人也好,都猛然觉醒:对呀,她孟小冬算是杜家的什么人呢?
杜月笙很认真地回味了孟小冬说的那句话,越想越觉得太亏欠她了。他了解她和梅兰芳的那一段情,因此他也知道她对于名分的看重。他突然想到,自己年老体弱,小冬不过才40出头,万一自己先离世,她该怎么办?这么多年来,她跟着他,陪着他,照顾他,给他安慰,给他精神慰藉,她付出了一切,难道给她一个名分不是理所当然的吗?于是,他当即决定,将去法国的事放一放,先刻不容缓地办一件大事:举办婚礼。
不久,在九龙饭店,62岁病入膏肓的杜月笙和42岁风韵犹存的孟小冬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婚礼。婚礼上,杜月笙很认真地让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们给孟小冬磕头,称呼她一声“妈咪”,称呼姚玉兰为“娘娘”。之前,孟小冬是他们的“阿姨”、“孟阿姨”、“小冬阿姨”、“孟小冬阿姨”。一声“妈咪”之后,孟小冬分别给儿子、女婿们每人一套西服衣料,分别给女儿、儿媳们每人一块手表。
孟小冬和杜月笙举行婚礼后不到一年,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弥留前,他将财产做了分配。孟小冬只分到两万美元。据说,她脱口而出:“这怎么够?”不够又能怎样。也幸好之前他们举行了婚礼,她是有名分的——五姨太,否则,她连两毛钱恐怕都拿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