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最南京/人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江记忆向东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1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见证世纪荣辱的中山码头
一江记忆向东流
  去中山码头之前,特意查看了介绍南京的书籍,却发现提及中山码头的并不多。并非无足轻重,而是太过沉重了,轻描淡写不得。又如同打在历史书页上的印记,倘若被记起,必然伴随过往岁月中太多的兴衰荣辱。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在南京开设了通商口岸,并在今天的5号码头附近修建了南京的第一座码头。1913年,津浦铁路局又在对面的浦口火车站附近建了北岸码头,南岸码头设在了下关火车站附近的营盘街口,取名为“大生码头”。

  这便是中山码头的前身,伴着民族的屈辱而生,注定了它日后的动荡和飘摇。

  中午时分,码头附近的人并不多,长长的走廊连接了大厅和岸边一艘静候的渡轮。随着行色匆匆的人群穿过走廊走进昏暗的船舱,混合了柴油和钢铁的味道扑面而来。掉了漆的船体,油腻得发黑的船面,空空荡荡的船里没有几个像样的座位,乘客们依窗站着,凝神发呆。自行车、助力车、大大小小的包裹和行李横七竖八地占着中间。一声鸣笛后,船缓缓开动了。这不眠不休的汽笛响了一个多世纪,划过了历史的天空,从遥远的过去到未知的将来。

  1928年对中山码头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为奉安孙中山先生灵榇回南京,国民政府动工修建了这个码头,并以“中山”命名。5月28日,中山先生的灵柩从北京南下经津浦铁路到浦口火车站,从浦口码头渡过长江至中山码头,再由这里进入民国的都城南京,公祭后被安葬在中山陵。这一刻的码头,荣耀与悲怆交加。    

  到今天为止,虽然中山码头还一直担负着长江南北客运和货运的重任,但随着浦口火车站的废弃和长江大桥的建立,这里再也找不回当初的繁盛。沿着狭窄的楼梯爬上甲板,回头看,沿岸几座高楼突兀地矗立着,岸边一排排卸货机械在薄雾中显得越发冷清。

  奉安大典后,中山码头基本被闲置了,直到1936年经过重新修建后再次投入营运。然而好景不长,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中山码头被日寇盘踞,成为日本海军码头,并改为日本名“安宅栈桥”。

  江水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粼粼波光,风不辨方向地吹来,带来阵阵凉意。冰冷的钢铁、目光所及之处的萧条无不为这里增添了一些庄重的感觉。回望岸边,心里更有种难以名状的沉重。这里曾是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地点之一,1937年的这个时候,这里是一座恐怖的鬼城,数以万计的生命在血淋淋的屠刀下终结,而数以万计的亡灵却久久不能安息。71年后的今天,虽听不到同胞的哭喊声,也再不会目睹死尸成山的惨状,但痛的记忆却深深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痛定思痛后是奋发图强。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而中山码头也是众多登陆点中的一个。当年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人们,还常常会回到中山码头上来,站在锈迹斑斑的船舶旁,回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而码头附近的两座纪念碑——“渡江胜利纪念碑”和“南京大屠杀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悄然无声地挺立着,记载了中山码头与古城南京的荣辱与共。

  鸣笛声再次想起,船缓缓向岸边靠拢。迎着阳光抬头,“浦口码头”几个大字灼灼生辉。如今这里的客运轮渡,只在中山码头和浦口码头之间往返,两块钱的船费和十来分钟的时间使得乘船穿梭于长江两岸成为部分人生活的常态。走下这艘船,身后是浦口码头和废弃已久的浦口火车站;面前,又将是新的历史。

  1928

  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军舰运抵中山码头,公祭后葬于中山陵

  1937

  1949

  1968

  2008

  ■实习生 朱琳/文

  ■快报记者 泱波 唐伟超/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