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十大民国建筑风貌区之一的慧园里终于修好了!昨天上午,市长蒋宏坤带领各区领导视察了整修一新的慧园里。慧园里外观整修效果之好,在全市民国住宅区里已经“首屈一指”。不过,记者采访时却遇见尴尬事:为迎接市长视察,居民们拉的晾衣绳被提前要求收了起来,但刚贴的外墙砖上已经钉上了钉子;视察团上午刚走,没厨房、没地方做饭的大爷大妈,又抱出一堆玻璃钢瓦和木条,说要搭个棚子……
挺漂亮:
堪比上海石库门
白下区慧园里小区由20栋联排住宅和4栋别墅组成,始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建筑形式、排列空间颇似上海的石库门。昨天,小区入口处已经挂上“慧园里”黑色招牌,东侧一排民国建筑屋顶“老虎窗”全都换上了民国时期的遮阳棚,很有一种怀旧的感觉。走进小区,两旁各是一溜“排屋”,前面几幢是红砖,后面几幢是青砖,都根据原来的颜色重新贴过,原汁原味,但却一改以往的破旧。
“这次整修比复成新村还好。”一位慧园里的居民告诉记者,复成新村也就用柏油铺路,而慧园里全是方形小青砖;复成新村电线就是整理了一下,而慧园里电线全部下地,这在南京以前的改造中还是第一次。
挺遗憾:
刚出新就面临破坏
“修整也就是表面风光,房子里除了屋顶漏水问题基本解决外,居住功能还是没太大改善。”在采访中,记者听到这样的声音。
一位老大爷悄悄把记者拉到一边,指着入口第一排西侧的一幢小楼给记者看,“你看你看,好好的墙,刚贴的砖,就被居民乱钉钉子了。我们看了还不好说,二楼有阳台,但他们家是一楼住户,要晒衣服也没办法。这不,昨天出新办来人,让他们家临时把晾衣绳收起来,免得今天领导来不好看。”
还有一个问题让许多住户感到不高兴:有户人家一楼的一间小违建没拆,而其他许多人家的小棚子都被拆了。原来,这里许多住户家里面积不够,都在外面搭个小屋做厨房。“他家的不拆,我家拆了的也要恢复,否则我在哪儿做饭呢?”记者发现,已有不少住户在屋外摆起灶具锅台,现场还有两家人家从屋里抱出一堆玻璃钢瓦和木条,说要“搭一搭”。
提建议:
能否给居民产权
一位刘先生告诉记者,这次修整肯定花了不少钱,但是要真正保护好民国建筑,还是希望政府从里到外彻底搞一搞。“房子外观现在像别墅,可冬天外面有多冷,里面就有多冷,地板下面烂了,风呼呼往里蹿!”
刘先生认为,民国建筑保护难,实际上是产权体制存在问题。“其实政府要是肯把产权卖给我,我会开心死!我都找整修公司来看过了,花20万元就能把里面彻底改善。作为我家的传家房,我肯定全力保护好民国建筑。”
记者了解到,其实把一些特色民居产权给市民、促进市民自己维修的做法,在北京、苏州都已有尝试。
北京什刹海的烟袋斜街,2001年就施行了保护规划,以确认居民的财产权为基础,政府部门投入不到160万元,改善了市政设施,提高了地段价值,激活了整个街区。
有专家表示,对于一些价值高的建筑,甚至是文物,如果商业开发能发挥其巨大价值,转变其功能也未尝不可。对一些普通特色民居而言,如果能给居民产权,可以找回自我生长的机制,从而自动实现复兴。
快报记者 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