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有这样的坏习惯,做事拖拖拉拉,今日事要明日、甚至后日才能完成。加拿大科学家多年研究人们做事拖拉的原因,最后得出一个“拖拉公式”,计算一个人能够成功克服拖拉习惯的几率。
公式列出拖拉规律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商业学教授皮尔斯·斯蒂尔近期推出新作《拖拉公式:今日复明日》,在书中介绍了这个“拖拉公式”。斯蒂尔10多年前开始研究拖拉现象,找来25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多年观察,他发现一个人是否拖拉、成功戒掉拖拉习惯的机会有多大皆有规律可循,从而得出一个数学公式U=EV/ID。
在这个公式中,U代表效率,指个人完成预定任务的欲望值;U与E、V成正比,E代表对成功的期望值,V代表任务的完成价值;同时,U与I、D成反比,I是任务的紧急度,D是个人对拖拉的意识值。
问题已经日趋严重
斯蒂尔在书中说,拖拉问题已经日趋严重。电脑游戏和个人日程管理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分心的机会,加上更多工作属于“个人构建”性质,人们可以不断重新制定自己的计划安排。
斯蒂尔承认自己就常常因为玩电脑游戏而分心。根据他的研究统计,习惯性拖拉的人数比例高达20%。
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拖拉的原因不是太过追求完美就是懒惰至极。然而,斯蒂尔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都不对,实际上,拖拉的人有自己的“毛病”。他在书中说,和其他人相比,拖拉的人往往更加性格冲动、古怪善变,在关注细节、对他人负责等方面又不够尽职。
习惯拖拉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而且很在乎自己能否完成。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懒惰的人,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任务能否完成,只是不想去完成。
拖拉现象很普遍
拖拉现象在学生中较为普遍。有一些职业更容易形成拖拉习惯。流行音乐家常常拖拉,因为他们总是想超过以前的成就。比如,美国乐队“枪炮与玫瑰”历时14年才完成一张专辑,而爱尔兰U2乐队的歌迷等待他们的新专辑也已有4年。
作家也比较容易拖拉。其中就有以《追忆逝水年华》一书闻名的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
康秋洁(新华社供本报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