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给姓后面加个“长”,级别越高越好
■有权有关系,衙门里有人好办事
■好歹是条出路,报考就当多投份简历
■收入稳定,基本不用担心下岗
11月30日,2009国家公务员开考,77.5万人争夺13566个岗位,录取率约1.75%,将有超过76万人被淘汰,最高职位竞争比例为4723:1!
12月2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公务员考核规定》,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不称职”等级的公务员将被辞退!
看了这两则消息,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和疑问:明知只有“99死1生”的渺茫希望,还有那么多人甘愿充当“国考炮灰”,究竟是为什么?
“国考热”高烧不退的背后,是什么在诱惑着考生勇往直前?而国家公务员这碗饭到底好不好吃? 1个热门“饭碗”
4723人抢 公务员这个职业,在国外,有人直说这是一个“得罪人又招惹麻烦”的职业,在经济景气时一般乏人问津。但在中国,这个“为人民服务”的职业,按道理应该不轻松的,但是却吸引了众人的追捧。在刚刚结束的2009年国家公务员招录笔试中,77.5万人争夺1.35万个国家公务员职位,录取率约1.75%,最高职位竞争比例为4723:1。巨大的报考录取比例反差,让人感到公务员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寻常”。
公务员报考热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五年前就已显露端倪,只不过现在是越来越热罢了。1996年,江苏拉开了公开招考公务员的大幕,不过这仅是零星地有一些机关自招,真正大规模地组织招考是从2000年开始的。如今一转眼,通过8次招考进入各级机关的公务员已达8万余人。江苏省人事厅流动调配处有关负责人从文件档案柜中拿出厚厚一叠历年招录的统计资料介绍说,最近这5年,江苏每年差不多都要拿四五千个岗位出来,但由于报名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录取比率也一年比一年低(见大图)。
记者翻看着这些统计资料时,还发现了这样两个现象,那就是以学生身份加入“公考”大军的人越来越多,同时报考者的学历也越来越高。2003年录用为江苏省公务员的对象中,学生(应往届生)1510人,在职人员2025人;当年拥有硕士学历的考生凤毛麟角,仅20人,主要是本科和大专学历居多;到了2004年,学生报考的热情开始高涨,人数超过了有工作经验的人,硕士生一下子超百人,本科占了绝大多数;而到了2007年,学生已然成为“公考”的主力军,最后录用了2444名学生,1393名在职人员,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共有600余人。2008年,录取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七成。
“公考热”
短期内难以降温
“所谓公务员报考热,主要是说近些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比过去多了。这是正常情况,也有它的必然性。”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认为,“公考热”在短期内是难以降温的。首先,中央国家机关每年都拿出一万多空缺职位用于招考公务员,这对正处于寻找就业岗位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吸引力是很大的。同时,除中央机关招考外,像江苏省地方各级机关一有空缺职位也都在进行招考,因为公务员考试是制度化的,又是定时的,每年自然会有很多考生参加。而有那么多的年轻人报考公务员,说明他们对考试制度是信任的,对于目前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机制是认可的。考试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也有利于防止机关招人中的各种不正之风,所以被社会广泛认可。
其次,国家和省市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进一步放宽了报考条件,这是为了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除特殊职位外,招考职位的资格条件中不得有性别、身高、体重、外形、婚姻状况、毕业院校等方面的限制。省级以上招考职位还取消了户籍限制,外地生源的考生也可以报考江苏省的公务员职位。同时,江苏从2006年起开通网络报名系统,扩大了网上报名确认的范围,考生报考也更加便利了。
报考者:就业压力大,当公务员最有保障
与很多职业一样,公务员原本也只是一种职业,可是现在更多被当成一种身份,很多人在为得到这个身份而夜以继日地备考奋战,而过五关斩六将得到这种身份的人也没觉得有苦尽甘来的快乐,相反很多也是累得直喘大气,尤其是公务员考核新规出来,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不称职”的将被辞退,这意味着自古以来的“铁饭碗”也变成“瓷”的了,万一捧不好摔下来也是会碎的!
对于当下的“公考热”,无论是已经吃着皇粮的“城里人”还是想拼命挤进公务员队伍的“城外人”,也都有一肚子话要说。
无奈型:
就业压力大,公务员好歹是条出路
“我是学哲学的,你认为我除了考公务员以外,还有更好的就业选择吗?”记者前不久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场门口碰到王超,他这样回答报考的原因。
“我们这个专业没有对口的就业范围,照我们前几届的情况,就业率都很低,很多人都选择继续读研究生、甚至博士,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进学校做老师。”对于老家在农村的王超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考公务员,家里已经借了很多钱供他读大学,不可能再继续读了,“我很难想象爸妈如果知道我大学毕业连个工作都找不到会怎么样!我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考公务员,我想这也是很多和我相同境遇的人的选择。”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国家公务员局局长尹蔚民日前也承认,公务员报考热的一大原因就是当前就业压力大。
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预计有45.8万人,其中毕业研究生3.16万人,同比增长4.83%,本科生19.3万人,同比增长12.55%,专科生23.3万人,同比增长2.4%,其中本科生增幅较大,预计还有大量外省高校毕业生来江苏就业,“我当然知道公务员难考,可这好歹也是一条出路啊。”不少考生坦言自己就是把公考当成多投出的一份简历,没抱多少希望。有的人报了名交了钱最后却不去考,2009年通过审核的报名人数超过了105万人,最后实际去考的只有77.5万人,近30万人“临阵脱逃”,加上众多没有复习准备就参加考试的“裸考”者,就说明报考很多只是在就业压力下“逼上梁山”的想法,并非真的心之所向。
求稳型:
收入稳,基本不用担心下岗
如果说大学生考公务员是因为工作难找,可是现在拿着高薪、有着不错工作的在职人员考公务员也越来越多,去年国考中,南京一位年薪20万的女白领辞职报考引发了热议。今年报考的众多在职人员中,一样有外企白领、教师,甚至还有私企小老板。一位32岁考生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吃来吃去,还是觉得公务员这碗饭最香!”她所说的“香”就是指稳定,不担心失业,朝九晚五,不用没日没夜地加班。
30岁的黄洁告诉记者,她花了8年的时间来证实当初自己作出的决定是个错误,“当年刚毕业的时候,有同学考公务员,我很不屑,认为他们选择了一个很无聊的职业,父母劝我考公务员,甚至还帮我找好了关系,可我硬是觉得自己应该趁年轻去闯一闯。”毕业后的3年里,黄洁在广州一家媒体做娱记,毫无白天黑夜的概念,哪里有新闻往哪里冲,渐渐对“狗仔”生活厌倦了,她回到南京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总监,刚做出点成绩的时候老总走了,来了新领导,黄洁不习惯,再次跳槽;这次28岁的她“清醒”了一些,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做文秘,工作轻松,收入也还可以,但黄洁总觉得“不稳”,尤其是现在事业单位改制一轮高过一轮,她发现原来只有自己曾经“不屑”的公务员才是真正的“铁饭碗”,才让她找到“稳”的感觉。
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分析说,公务员这个职业的抗风险能力远非其他职业能比,“虽然国家出台了两年不称职就要下岗的考核政策,但就我了解,其实真正不称职的人很少,只要保证大错不犯,不违法违纪就行。”这名负责人坦言。
功名型:
就想给姓后面加个带“长”职务
“科长、处长、局长、厅长……谁不愿意自己的姓后面挂上这些带‘长’字的职务?级别越高越好……”在问到为什么要考公务员时,王庆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很多人都有“官瘾”,他也不例外,“可能我这么说,很多人觉得特庸俗,考公务员不怀好意,但是想当官不一定就是坏事吧,天下的好官也多得很啊!”
王庆的坦率其实说出了很多人真实的想法,公考大军中,确实有人在职业理想和吃“皇粮”之间犹豫不绝,但也不乏一些已经坚定地把考上公务员当官作为自己人生终极目标的报考者。公务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福利较好、有保障,这些都是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所在,然而真正吸引很多人的还是它的“隐性资源”,公务员的社会关系比较活络,因为有权力在握,也就有了各种“关系”“门道”,别人办不成的事他能办成,自古以来老话说的“衙门里有人好办事”,就是这个道理。 公务员:“退出机制”让很多人心里发怵 官饭碗?
实则“操劳命”
晚上8点,省级机关公务员小胡还在办公室忙第二天领导的讲话稿,像这样的加班实在是司空见惯了。
“你以为现在的公务员还像以前那样,一张报纸一杯茶?”小胡自嘲说,“你看看,我手头这个讲话稿,领导明天开会要用,之前已经改了3稿,领导还是通不过,没办法,继续改!”
小胡在大学的时候是学生会主席,保送研究生,毕业时有多家单位找他,但他一心想当公务员,最后做了一名宣传科员。进了机关,一上岗就到基层锻炼了半年,在苏北的一个小县城,度日如年,每天都想着能不能回南京。回来后的日子也不好过,在领导手下做秘书,战战兢兢,“原来以为进机关是当官,现在知道原来是奴才命,唯唯诺诺,老同学看见我都说,怎么变样了?瞧不见当年在学校意气风发的样子了!”
“别看现在一个个挤破头地想当公务员,以后后悔的也不会少啊!”2002年考进省级机关的小陈说,每次遇到同学聚会,他都以各种理由拒绝,因为同学一个个要么自己做了老板,有钱得很,要么读了硕士、博士,学业有成,唯独他,当初进了机关,摸爬滚打了6年,依然还是个科员,“一想到在这个位子上呆得越久越无晋升希望,我就心烦。”小陈觉得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抬不起头,“说起来是在省级机关里,人家以为你是个什么大领导,有什么事都来找你,可其实你什么忙都帮不上,别说朋友,连老婆也看不起我,说我还不如当年留在学校做个老师呢!”
金饭碗?
“镀金”而已
“普通公务员的收入并非如外人想象的那样高,应该属于中等吧,薪酬制定是按照与在企业中同等岗位的工资标准测算。”省人事厅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杨先生就是一名在职公务员,三年前到现在,月薪几乎没有涨过。基本工资大概1600元,加上同城补贴等津贴,每月3500元是他的全部收入。目前,各地公务员的工资是统一标准,不同级别的差额在500元左右,差别主要就在于津贴补贴,所谓的“待遇好”,也主要体现在津贴和福利上。不过实行工资“阳光工程”之后,不少公务员更觉日子“难过”了。
“‘阳光工程’把我们那点小金库都给晒蒸发了!”曾经被朋友们戏称为“金领”的吴小姐自打去年开始,就减少了外出就餐和朋友聚会的次数,原因是她现在每月的收入少了很多“福利”“奖金”,只剩下工资条上那干巴巴的几项。
刚当上公务员的时候,吴小姐每年收入七八万,可从2006年开始,省里自上而下的公务员工资改革让吴小姐傻了眼,“以前单位总能以这个名义那个名义发点小钱,现在这些零花钱都没了,不仅如此,本来的交通补贴、误餐补贴等最平常的福利也被砍得光光的,每个月一下子又少了好几百!”
吴小姐自己算了笔账,工资改革以来,每个月净收入就少了1000多元,再加上平常七七八八的福利,一年下来少了2万多,收入少了,可工作量一点没减,吴小姐从云端一下跌入谷底。
吴小姐说,这两年涨工资的都是原来工资偏低的地方公务员,像上海、江苏等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公务员普遍收入还有所下降。每次朋友说她收入高要她请客,吴小姐都有口难辩,别人眼里的金饭碗,如今在她看来不过是个镀金的“泥碗”,“要是想发财的人,我奉劝他最好还是别考公务员了!”
铁饭碗?
照样能摔破
一直以来,公务员只进不出的机制,让人们给它封了“铁饭碗”的美名,即便是以前公务员收入不高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想进机关图个清闲稳定。可是当日前国家公务员局下发《公务员考核规定》,其中规定连续两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不称职”等级的公务员将被辞退,这下子很多人开始发怵了,原来铁饭碗也照样会被摔破!
因为各种监督机制的完善,公务员早已不像以前那样“好混”了,在南京市公务员心态调查报告中也调查了公务员对于压力的感受,有超过60%的公务员认为工作压力大或者较大,尤其是科级以下、45岁以上的男性选择压力“大”与“较大”的不少。“压力已经够大的了,现在又来个辞退,我们都得为保住饭碗而疲于奔命了。”才进地税机关两年的小赵,已经参加了很多业务培训,接下来还要参加会计资格考试,“前辈告诉我们,接下来还有各种考核,公务员几乎和学生一样,都要久经‘考’验。前辈照样要考,我们这些新进来的就更不用说了。”
不仅是新人,就是当了10年公务员的老张,也突然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刚进机关时,大家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年的日子挺好混的,可现在不同了,各种考核接二连三,年终有工作考评,还有行风评议,态度不好,有人会投诉,就连把五一、十一写错,都很可能丢了饭碗!”“一把手”领导也不好当,很多地方实行“一把手”问责制,出了事就找“一把手”,“这一年来,被免职的省长、书记、各种官儿不少哇!”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型、专家型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让我们这些老公务员明显感到了危机四伏啊!”老张告诉记者,“效率不高、节奏跟不上、年纪大、又没混个一官半职的公务员如今心里都有点发慌,搞不好,哪天下岗也轮到自己头上了!”
快报记者 都怡文 项凤华 陈英 18年官场打拼——
从“国家干部”
到公务员 40岁的吴鹏在南京某市级机关单位,已经工作了18年。与现在的毕业生相比,他觉得自己幸运得多:大学一毕业,就分配进了政府机关单位,当起“国家干部”;苦熬了八年,终于还是赶上了最后一批福利分房。
“国家干部”的称号早已被“公务员”所取代。而随着这些年来一次次的制度改革,这名“老公务员”也越来越感觉到来自社会监督、内部竞争等各方面的压力。 1990年,更流行进企业
现在想当公务员,“逢进必考”。不过,“我们那时候进机关单位,对大学生来说并不难。当然,大学生数量也还不多,不像现在遍地都是。”吴鹏回忆,1990年,他从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大家就等着上头分配,当然,分配有好有坏,差别也挺大。班里一部分同学进了中央的大机关,更多的,是回到家乡的各级政府机关。当时,还不流行叫公务员,而是“国家干部”。
“我们这个学校比较特殊,所以毕业后,基本都是捧起国家干部的铁饭碗。”吴鹏说,其实当时更流行进企业。他很多高中同学,读了大学之后就选择了企业。因为,进企业比进机关更有“钱途”。
1990年,全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年人均工资收入是机关的1.02倍。当时,北京已经有不少国外大企业进驻,能够进外企是件很时尚的事,工资也比较高,一般上千块钱,好的甚至有几千元。
当上了“国家干部”的吴鹏,每个月工资加上所有的补贴,也不过四五百元。
赶上最后一拨福利分房
工资不高,房子更是件折磨人的大事。
机关单位里很多事,要论资排辈,分房更是如此。要看你的职位、折算工龄,还有到这个单位的工作时间长短等等,根据这些来“打分”,再按分数高低排队等候。很多单位还有土政策:结婚了,才有希望;没结婚的,只能在集体宿舍里混着。为了“抢”房子,有人匆匆忙忙就领了结婚证。
1993年,吴鹏结了婚。终于拿到参加排队打分的资格。幸好是南京本地人,好歹可以先和父母挤在一起过。“我的情况还算好。那些留在北京打拼的同学,过得更不容易。”吴鹏去看望一对同学夫妻,两个人都在中央级别的大机关单位工作,结婚好几年了,还分别住在男女集体宿舍,而且宿舍还是那种地下室的,阴冷潮湿,终年不见阳光。“看得心里酸酸的,真不知道当初拼死拼活要留在北京,难道图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苦苦熬了八年,直到1998年,吴鹏终于分到了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他觉得自己太顺了!“才八年,单位里别的同事都等了十几年。”他是搭上了福利分房的末班车。“后来房改,虽然也要我们自己掏钱出来买,但一平方米800块钱,再扣掉工龄什么的,最后只要花3万5千块。”现在算起来,这个价就跟“白捡”似的。不过当时,还是花光了他和妻子所有的积蓄。
身边很多同事离职“下海”
吴鹏工作没两年,开始流行公务员下海经商。机关单位也鼓励这种做法,甚至可以帮你把职位保留,过个两三年,想走想回来都可以。这种“停薪留职”的做法,当时很时髦。吴鹏的很多同事下了海,去外企、合资公司、苏南乡镇企业,或者索性自己办公司。利用自己在政府工作时的“人脉”,他们办起事来也方便。收入很高,有的一个月能拿到几万!
面对这些,吴鹏也曾有一丝动心,不过,虽然有时对机关的死气沉沉不满,但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呆了下来,“我不适合那条路。”他谨慎的考虑是对的:下海有人成功了,但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一些同事又重新回到原单位,但一切已经不同,比如原本可能提拔的,机会飞了;还有的当时走得干脆,辞了职,只好在外面四处瞎混。
压力大了,收入机遇多了
“还是铁饭碗相对来说比较安全。”而吴鹏也有明显的感受:公务员的待遇越来越好了。
开始工作的头几年,他的工资一直是几百元,变化不大。后来涨到一千多。2000年以后,一个月就能拿到两三千元了。
不过,他也感觉到,公务员这个“铁饭碗”越来越不好端了。“对我们的要求严格了,而且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很强大。比如接咨询电话时的态度不够热情,就可能有人来投诉。”不但工作如此,日常生活时很多细节也得特别留意,“比如和朋友吃饭、唱歌,原本可能只是很私人的事情,但万一自己的行为有一点点不妥,被曝光了,就会因为你公务员的身份,遭到更严苛的指责。”
最近,又有报道称,公务员考核两年不合格,就辞退。这就意味着,公务员也不再是终身制,铁饭碗也会被打破。面对这个消息,吴鹏反倒不太紧张。“其实不是新规定,2007年就出来了。对有能力的人来说,公务员考核制度严格了,是压力,更多的可能还是机遇。”
这些年,经过一次次制度改革,单位内部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事情再也不是论资排辈,职位拿出来竞争上岗,老资格也没用。吴鹏自己也是制度变革的受益者。2000年,工作不过才10年的他,报名参加了全市副局级岗位的公推公选。“很遗憾,那次已经闯入最后一关,最终没成功,但对我来说,很有意义。”按以前的规矩,想一步步爬上副局级,怎么也得慢慢地熬个二三十年。而那一次,让他突然发现,原来这个职位离自己这么近。工作热情一下子提起来,也更努力了。果然,在后来的竞争中,他赢得干净利落。“铁饭碗打破也没什么好担心的,让人无法混日子、能激励每个人上进的制度才是健全的制度。”
快报记者 孙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