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完全披露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老杨42年为村民放3万部电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08 年 12 月 4 日 星期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老杨42年为村民放3万部电影
  几乎每天,他都要带着60多公斤的放映设备穿梭在崇山峻岭间,为偏远地区的乡亲们放电影。

  妻子生孩子,他在外面放电影;父母去世,他仍在外面放电影……42年来,他仅和家人在一起过了5次除夕,却为乡亲们送去约3万部电影。

  11月11日早上,杨云华的风湿又发作了,天刚转凉,双脚就钻心地疼。前晚下乡放电影,回家已凌晨2点。他还未睡醒,葛城镇东方红二村李昌贵的电话就来了:“老杨啊,今晚亲友给我母亲坐夜,你无论如何要来放场电影。”老杨不得不起床。

  “又没一分钱,你那么拼命干啥?”儿子从成都打电话回来,听说爸爸又要出门,不禁埋怨。

  “你不懂。”老杨挂断电话。

  首次放映受感触

  他发誓5年内将电影送到城口每个村庄。

  61岁的杨云华是重庆城口县电影公司放映员,已放了42年电影。

  老杨找出李昌贵点名要看的《犬王》和《猛龙》。2部电影共8个片夹,重5公斤多,加上放映机、银幕、音箱,共60多公斤。搭档老李这两天病了,老杨得独自将这堆老式的胶片放映设备运到目的地。

  “现在农村生活好了,人们对电影没以前那么热情,但总有人需要它。”老杨说,文化部实行2131工程以来,电影公司到农村放电影就不收钱了,谁家有什么事都可以请放映员去放,免费电影让农民们看电影的热情又有了提升。

  1966年,初中毕业的杨云华成为城口县电影管理站放映员。第一次出去放电影,他就感到这个职业的荣誉:“男女老少都羡慕地望着我们,有的村民提前一天走几十公里山路来看。”老杨至今记得第一次连放了3部电影——《地道战》、《南征北战》和《打击侵略者》。

  那时的城口人们生活单调,很多村民还不知道什么是电影。银幕搭好后,竟有很多人围着放映机坐下,还以为抢到了好位置。电影开始了,很多小孩围着音箱转来转去:“这里面是不是有人?怎么有声音?”

  老杨心里一酸,感到偏远山区乡亲们的娱乐太少了。他发誓5年内将电影送到城口每个村庄。

  把电影送到山村

  他睡过村民的猪圈,蹲过山上的岩洞。

  东方红村并不远,就在城区背后大山中。下午1时,老杨出发了。三轮摩托只能载他到山脚,上山路没有人愿去。

  将设备搬到李昌贵备好的骡子背上,老杨随着骡子脖上“叮当”的铃铛声进山了。

  “以前,绝大多数乡村不通公路,骡子也稀少,设备得靠人背,没通电时还得背发电机、柴油,加上生活用品、被子,一共有近100公斤,一趟背不完,得背两趟、三趟。”老杨说,有如今这条件,他已很满足。老杨肩头至今还有两道老茧,那就是42年来背设备背出来的。

  42年来,几乎每天,老杨就这样背着设备穿梭在崇山峻岭中,从这个乡到另一个乡,从这个村到另一个村。他睡过村民的猪圈,蹲过山上的岩洞。每次出门,得好几个月才能回家。

  白天赶路,傍晚搭场子,晚上放电影后休息,成了放映员每天固定的生活模式。不到5年,老杨就走遍了全县所有村庄。

  步行不到两小时山路,老杨便能听到前方山梁传来的哀乐。老杨有些气喘,长年在山里行走,让他落下严重的风湿、胃病、气管炎、哮喘、痛风。

  “看到那些几乎没有精神娱乐的山民,我只有一个想法——为他们带去点什么。”老杨清楚记得,1982年夏,他去石坊公社放《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时爱情题材的影片特受欢迎。我们一晚放6个村,从傍晚一直放到次日清晨天发亮,连晚饭都没吃。有个村民跟着我们跑了6个村,看了6遍。还有段时间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治坪乡有个小伙竟看了50遍!”回想起那几年农村电影的辉煌,老杨有些激动。

  途中差点被冻死

  他头发结成冰条,衣裤冻成冰块。

  下午4时许,老杨已出现在李昌贵为母亲搭的灵堂边。看到老杨,李昌贵激动地走过来:“我就怕你嫌要走山路不来。如果没电影,那么多亲友,晚上坐夜好难熬。”

  对逝者叩首后,老杨开始搭场子,找了良久,只在地坝边找到块30来平方米的平坦地方。刚将银幕撑起,他便忍不住坐下揉腿。

  自1975年除夕那次放电影起,老杨的腿就常常作痛。那天早上,老杨由燕麦乡四合村转到治坪乡新河村放电影。漫天风雪中,海拔2500多米、冰封的崎岖山路上,老杨经过6小时连滚带爬,终于到达一村庄。此时,他头发结成冰条,衣裤冻成冰块,已失去知觉。附近村民见这个“雪人”就是经常来放电影的老杨,急忙烧起火。烤了一个多小时,老杨才慢慢恢复知觉,继续前行,终于在天黑时到达新河村。

  电影放到一半,又下起大雪,一会就垫了半米厚。两三百名正看电影的村民回不了家,老杨就生起篝火,为大家放通宵。

  城口山多,很多道路其实就是在悬崖上凿出的栈道,有些地方得背着设备匍匐前行。有好几次,老杨都差点从悬崖上掉下去。还有好几次,老杨在山林中碰上凶猛的野兽,每次,他都屏住呼吸不敢动弹。

  有次老杨放完电影打着电筒收设备,一阵狂风吹来,为护住设备,他腾出双手用嘴叼着电筒,一下摔倒了,电筒插入咽喉,一颗大牙当场就掉了,一个多月只能喝米汤,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42年来,老杨背着设备,从愣头青小伙子走成了白发老人,他42年走过的山路长达15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4圈。

  每年回家两三次

  他第一次见到儿子时,儿子都半岁了。

  天黑了,李昌贵在地坝边生起篝火,陆续有乡亲从四面八方涌来。在放映机的旋转声中,银幕上投射出清晰的画面,空旷的山谷响起音箱传出的有些破响的对白声。放映机射出的光束中,几个小孩子的手在兴奋地挥舞着。

  看着这几个孩子,老杨想起自己的儿女。因为长年在外放电影,他每年只能回家两三次,每次只能呆两三天。儿女出生时,他都不在妻子身边。他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儿子时,儿子都半岁了;第一次见到女儿时,女儿都会模糊地叫“妈妈”了。

  1976年,父亲过世,老杨没在家,待他赶回家时,父亲已下葬;1990年,母亲去世,他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

  42年来,老杨休息得最久的一次就是1975年结婚,休息了10天。老杨的妻子陈文碧清楚地记得,42年来,丈夫只和家人一起过了5次除夕。

  其间,多次有朋友邀老杨外出打工,他一直没同意,直到1991年,他所得的报酬才不过每月100元。

  2001年,老杨因多种疾病缠身病退,但没休息一年,见单位放映员少,他又主动请缨重新出山,不另拿报酬。

  “他坚持的事,我拦不住。”说起丈夫,远在成都带孙子的妻子陈文碧无奈地说:“我知道,他将自己一生都交给了电影……”

  虽已年迈,老杨如今每年仍要为山区送去电影100多场、200多部。42年来,他累计为偏远山区的乡亲送去电影约3万部。

  “我是看着他放的电影长大的。”李昌贵说,他和老杨认识30多年了——从自己还是孩子开始。

  两部电影放完,已是晚上11点,山上气温已降到接近0℃。在骡子的铃铛声中,老杨蹒跚移动的身影消失在夜色笼罩的下山路上……

  据《重庆晚报》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